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再思中小堂会的出路



胡志伟牧师
无论全球或本港教会,小型堂会(指崇拜出席人数在100人以内),仍是整体教会的重要部分。按《2014香港教会普查统计数据集》发现,本港有470间堂会属小型堂会,占整体37.6%,崇拜出席人数共30,645人。倘若以200人计算,就有883间堂会,占整体70.7%,崇拜出席人数共90,016人。从现况看,本港七成堂会为中小堂会。
一直以来,凡涉及堂会增长或发展的书本或研讨会,往往以超大型堂会(Mega church)为所有堂会学习的模范,形成中小型堂会牧者及信徒不自觉地因“小”而自卑;甚或有些所谓“成功名牧”于讲论中,否定了小型堂会的价值。美国牧师史丹利(Andy Stanley) 于2016年2月堂会讲道中,揶揄那些返小型堂会的信徒是自私的,低贬小型堂会,引来强烈反弹,结果他要公开致歉。
进入网络世界,传统工商企业已不迷恋“大即成功”,能赚钱与发挥影响力是与组织的大小无关;惟独港台等地华人教会仍迷信“好大喜功”式发展论述。当工商企业已放弃了“做大才成功”,反而选择“小即是美”,有更美好的前景。很多事实说明了“做小也有价值”!
小即是美
牧养小型堂会,教牧必须对“小”有合乎圣经的理解,确立小堂会的存在有其独特的身分与使命。小堂会常有身份危机,当教牧与信徒不甘于被人看“小”,拼命要“由小变大”,很可能急于求成,而导致堂会原有资产失掉。
“小堂”本身不是问题,正如森林内有高低大小不同的树木;大树可以招风,小树可为土壤提供养腐植质,或中医药材。任何堂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由小成大”,开荒初期,堂会细小乃正常与健康的。当然,也有不健康的“小堂”,因着内部问题丛生、教牧人事纷争与流动等,带来“小不是美”的局面。
每间堂会,无论成立年日长短,按照《圣经》教导,本身是整全完备的地方堂会,也是圣而公之教会的一员。堂会的“整全完备”,指向神已把发展教会的一切资源供应予这间堂会,她麻雀虽小,不及信天翁般体积大,但天地之间仍有足够空间任她翱翔。小堂会领袖要确认本身使命与价值,知悉本身角色是不能替代的,不把本身“自我矮化”。
既小且深
笔者认为中小型堂会对国度使命有独特的贡献,就是深化关系与培育国度委身者,这两方面是大型堂会所不及的。按《2014香港教会普查统计数据集》发现 ,
101至200人堂会,共413间,神学生人数为291人;而千人以上共32间堂会有266人;以一千名会众对全时间神学生,101至200人为4.8%,51-100人为6.5%,1-50人为5.3%,而千人以上为3.3%。按笔者观察与亲身经验,颂主堂、宣道会元基堂、以便以谢堂等不大堂会,也不成比例地出了不少国度工人。
中小堂为国度培育人才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出身自中小型堂会,84年神学毕业牧养一间三十多人聚会的小堂会;我认识不少教牧、宣教士、机构同工等来自“小堂”多于“大堂”。“小堂”培育信徒,较有国度视野与容纳异己的胸襟;相反,部分“大堂”教牧与信徒,多从“本位主义”来发展事工。
“小堂”提供一分亲切温馨如家的相交关系。“小堂”场景,有助信徒建立信任而亲密的关系。“小堂”更能兼容离婚人士、单亲家庭、伤残人士、情绪困扰者、同性困扰者等,让这些信徒得着适切的关顾,在关爱与接纳中不断成长。“小堂”更能实践“跨龄崇拜”(intergenerational worship),一家老小共聚一起的“家庭堂会”(family church),不需走大堂的“分龄崇拜”。
正因为堂小,会众之间的沟通直接与频密,“小堂”牧者只要敏锐信徒人生历程,牧养就是围绕信徒结婚、迁居、生儿育女、子女升学、寿宴、退休、家人患病与丧礼等,在这些场景中牧者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
研究小堂学者Carl Dudley认为小堂教牧的角色是“爱人”,教牧非自恃专业与学位来取得会众信任,他/她乃主动乐意与会众同行人生路,一起于深化关系中共同挣扎与成长。关系正是“小堂”成长的命脉,教牧成也关系,败也关系;教牧要学习与各方人等沟通共事。
结语
总括来说,“小堂”有其独特价值,圣经与神学从来不曾肯定“人多势众”堂会方为“健康”与“卓越”。有些堂会是“自然大”,有些是“天然小”;教会领袖不应迷信数字,误以为人数多少就等同生命质素,务求“做堂要大为成功”。“小即是美”的堂会,对大公教会的贡献在于持续地培育“既小且深”的国度人才。(本文部分内容曾刊登于《教牧期刊》第15期,2003年11月,现重新修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