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2]
2:14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
[注释] 儿女。即,第13节中提到的儿女。
既同有。或:“既得以成为共同收受者。”儿女享有共同的人性。
他也。即,基督。
亲自成了。该希腊动词的词形暗示握住某种从前未曾拥有的东西。对耶稣来说确实如此:他是神圣的,但他却取了我们的人性,奥秘地将两种本性结合成为一体(见@约1:14@的注释)。为使他可以分享人类所有的经验,基督变成了人。
藉着死。即,他在十字架上献祭的死(参第9节)。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时,撒但似乎是胜利了;因为似乎就连上帝的儿子都承认了撒但掌有死权并且服从了它。但是上帝却另有目的。
败坏。希腊文是katargeō,“致使无效,”“摧毁”(见@罗3:3@的注释)。撒但的死权已经被打破了,因为尽管自然的死亡仍在掌权,但复活的事已定(见林前15:20-22,51-57)。最终,罪的创始者和死亡的作者本身都要被灭绝(见@启20:10@的注释)。
掌死权的。撒但掌死权是因为他是罪的创始者,而死是由罪产生的(见@罗5:12@的注释)。他的国度是死亡的国度,他在其中掌权。因为罪在我们的生活中掌权,所以死就作了王,因此撒但就作了王。
基督就是那位进入壮士家里的人(可3:27),他捆绑了仇敌,并且带走了他的囚犯。基督进入了死亡的领域—撒但的堡垒—并从撒但手中夺取了他的掳物。当撒但以为基督落入了他的权下时,当坟墓被封基督被锁在里面时,撒但欣喜若狂了。但是基督却冲破了死亡的捆绑,走出了坟墓,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2:24)。不仅基督自己复活了,而且“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太27:52,53)。因此,虽然“壮士披挂整齐,看守自己的住宅,……但有一个比他更壮的来,胜过他”(路11:21,22)。那更壮的人,基督,进入了死亡的领域,并且藉着死胜过了那掌死权的,带走了他的俘掳,并且抢夺了他的家(太12:29);“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西2:15)。自此以后,对信徒来说,死不过是睡了;他们在平安中安息,直到上帝叫醒他们。对许多人来说,这甚至是有福的睡了(启14:13)。基督“已经把死废去”(提后1:10)。他已经“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8;参林前15:51-57)。
魔鬼。希腊文是diabolos(见@太4:1@的注释)。
2:15 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
[注释] 释放。希腊文是apallassō,“使自由,”“释放。”基督来了,要把人们从罪和死的奴役之下释放出来。
怕死。这是未得救赎之人的状况。数以百万计的人处在罪的奴役之下,渴望得到释放。他们怕现在;他们怕将来;他们生也怕;他们死也怕。有任何得救的盼望或安慰吗?答案是基督已经败坏了撒但的权势,已经废除了死亡,已经释放了并且还要释放那些被惧怕捆绑的人。
一生。人生来就进入罪中。他继续被罪奴役直到被基督释放。
奴仆。或:“奴隶。”关于罪奴的注释,见@罗8:15@的注释。
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歌罗西书4]
4:1 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注释] 主人。见@弗6:9@的注释。
待。希腊文是parechō,“维持,”“提供,”“供给,”这里的词形暗示“在你们这一方。”
仆人。希腊文是douloi(见@罗1:1@;@弗6:9@的注释)。
公公平平的。主人不可只是任性行事。作为人,仆人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并且应该供应他的基本需要。
均等。希腊文是isotēs,“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对待”(见利25:39-43;申15:12-14;见@加3:28@;@弗6:9@的注释)。
你们也有一位主。作主人的不过是基督的管家。他所拥有的财富和管理事物的才干都是天上的主赐给他的。这种哲理只不过是金科玉律在主仆关系中的扩展。保罗实际上说的是:“你们愿意你们在天上的主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你们的仆人。”请比较太23:8;弗6:9。
4:1 你们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仆人,因为知道你们也有一位主在天上。
[注释] 主人。见@弗6:9@的注释。
待。希腊文是parechō,“维持,”“提供,”“供给,”这里的词形暗示“在你们这一方。”
仆人。希腊文是douloi(见@罗1:1@;@弗6:9@的注释)。
公公平平的。主人不可只是任性行事。作为人,仆人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并且应该供应他的基本需要。
均等。希腊文是isotēs,“公正,”“公平,”“不偏不倚的对待”(见利25:39-43;申15:12-14;见@加3:28@;@弗6:9@的注释)。
你们也有一位主。作主人的不过是基督的管家。他所拥有的财富和管理事物的才干都是天上的主赐给他的。这种哲理只不过是金科玉律在主仆关系中的扩展。保罗实际上说的是:“你们愿意你们在天上的主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你们的仆人。”请比较太23:8;弗6:9。
晓谕列祖
[希伯来书1]
1:1 上帝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
[注释] 上帝。该书信直接开始论述教义,没有按惯例致开篇的问候(见别的新约书信开篇的经文;见本册注释原文第387页)。在希腊文中,第一个出现的词并不是表示上帝的这个词,而是表示“多次”的那个词。见下文“晓谕”词条。
多次。希腊文是polumerōs,“在许多部分里,”“以多种方式。”从上帝宝座发出的完全的亮光,并不是一次荣耀的闪现中突然临到人们的。相反,它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照着人们所能领会的临到人类的。
多方。希腊文是polutropōs,“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上帝用言语和写成的信息,用比喻,并且靠着各种可见的教具藉着众先知讲话。无论使用哪一种手段,都是上帝在讲话(见下文“晓谕”字条)。
晓谕。作者强调的事实是,那藉着众先知讲话的乃是上帝。一卷经书可能带有以赛亚或者阿摩司或者但以理的名字,但上帝才是真正的作者(参约5:46,47)。上帝曾藉着旧约时代的众先知赐下启示的事实,并不排除他会在必要时赐下后来的甚至更大的启示。在旧约时代,通过在祭坛上奉献羔羊为祭表明相信一位要来的救赎主是适宜的。但是在基督已经来到世上之后,再继续这种献祭就不适当了:这么做就不是表示相信而是表示不信了。要丢弃预指基督要来的仪式和仪文,并将之替换为证明相信基督已经来了的其它事物。要使信仰上帝的人能去这么做,就需要来自天上的新启示。
要废弃历年来被尊为圣的仪式和惯例—就象基督教所要求以色列的—并去采纳外在表现与旧的一套不可相比的新套路;与庄严堂皇的圣殿崇祀相隔绝—这一切对许多人来说,无疑像是不仅否定了过去所有的经验和启示,而且是一切宗教生活的终结。初世纪的犹太人和他们的父辈们始终都曾奉献祭牲,而且上帝也曾接受他们的敬拜。继续上天曾如此显著的祝福过的这种敬拜方式会有什么损害吗?他们记得上帝曾如何指示摩西建造圣所,通过从天上降火下来点着了坛上的木柴,上帝曾如何亲自尊荣了这种侍奉。这种宗教对亚伯拉罕、摩西、和以利亚来说已经足够好了,他们认为对自己来说也足够好。
要改变历代以来的风俗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并且在几年之内改变一个民族的习惯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在从犹太教到基督教转变的情况下,就尤其困难了,因为这改变不得不通过在大多数百姓的评价中与那些设立这些习俗之人不同列之人的领导来完成。所以转变时期是一个最令人难受的时期。需要大量智慧而英明的勉言。持续不断地反复涉及的问题肯定是,如果上帝现在不要求献祭了,如果事实上那些祭物令上帝不悦,那么古时曾将这些崇祀教导以色列人的那些又伟大又良善的人们又怎样呢?他们自己不也曾向他奉献礼物吗?难道这些人没有遵从上帝明确的指示吗?保罗和其他的使徒们是谁,竟会胆敢擅自改变古时的惯例和制度呢?犹太人可能会尖锐地问使徒们是不是认为自己比古时的众先知和先祖们还大(参约4:12)。
这些问题在该书信的第一句话中都得到了回答。过去的伟大领袖们并没有错。他们是蒙上帝引导的。他们是属上帝的人。当他们说话时,就是上帝在说话。他们并没有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既采取这种立场,该书的作者自然就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他们相信古时的伟人和先知们都是受上帝引导的。
在古时。希腊文是palai,“很久以前,”“从前。”这无疑指的是旧约圣经所有的启示。
列祖。在这里的意思是“祖先,”或“祖宗”。
众先知。希腊文是prophētai(见@太11:9@的注释)。
1:1 上帝既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
[注释] 上帝。该书信直接开始论述教义,没有按惯例致开篇的问候(见别的新约书信开篇的经文;见本册注释原文第387页)。在希腊文中,第一个出现的词并不是表示上帝的这个词,而是表示“多次”的那个词。见下文“晓谕”词条。
多次。希腊文是polumerōs,“在许多部分里,”“以多种方式。”从上帝宝座发出的完全的亮光,并不是一次荣耀的闪现中突然临到人们的。相反,它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照着人们所能领会的临到人类的。
多方。希腊文是polutropōs,“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上帝用言语和写成的信息,用比喻,并且靠着各种可见的教具藉着众先知讲话。无论使用哪一种手段,都是上帝在讲话(见下文“晓谕”字条)。
晓谕。作者强调的事实是,那藉着众先知讲话的乃是上帝。一卷经书可能带有以赛亚或者阿摩司或者但以理的名字,但上帝才是真正的作者(参约5:46,47)。上帝曾藉着旧约时代的众先知赐下启示的事实,并不排除他会在必要时赐下后来的甚至更大的启示。在旧约时代,通过在祭坛上奉献羔羊为祭表明相信一位要来的救赎主是适宜的。但是在基督已经来到世上之后,再继续这种献祭就不适当了:这么做就不是表示相信而是表示不信了。要丢弃预指基督要来的仪式和仪文,并将之替换为证明相信基督已经来了的其它事物。要使信仰上帝的人能去这么做,就需要来自天上的新启示。
要废弃历年来被尊为圣的仪式和惯例—就象基督教所要求以色列的—并去采纳外在表现与旧的一套不可相比的新套路;与庄严堂皇的圣殿崇祀相隔绝—这一切对许多人来说,无疑像是不仅否定了过去所有的经验和启示,而且是一切宗教生活的终结。初世纪的犹太人和他们的父辈们始终都曾奉献祭牲,而且上帝也曾接受他们的敬拜。继续上天曾如此显著的祝福过的这种敬拜方式会有什么损害吗?他们记得上帝曾如何指示摩西建造圣所,通过从天上降火下来点着了坛上的木柴,上帝曾如何亲自尊荣了这种侍奉。这种宗教对亚伯拉罕、摩西、和以利亚来说已经足够好了,他们认为对自己来说也足够好。
要改变历代以来的风俗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并且在几年之内改变一个民族的习惯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在从犹太教到基督教转变的情况下,就尤其困难了,因为这改变不得不通过在大多数百姓的评价中与那些设立这些习俗之人不同列之人的领导来完成。所以转变时期是一个最令人难受的时期。需要大量智慧而英明的勉言。持续不断地反复涉及的问题肯定是,如果上帝现在不要求献祭了,如果事实上那些祭物令上帝不悦,那么古时曾将这些崇祀教导以色列人的那些又伟大又良善的人们又怎样呢?他们自己不也曾向他奉献礼物吗?难道这些人没有遵从上帝明确的指示吗?保罗和其他的使徒们是谁,竟会胆敢擅自改变古时的惯例和制度呢?犹太人可能会尖锐地问使徒们是不是认为自己比古时的众先知和先祖们还大(参约4:12)。
这些问题在该书信的第一句话中都得到了回答。过去的伟大领袖们并没有错。他们是蒙上帝引导的。他们是属上帝的人。当他们说话时,就是上帝在说话。他们并没有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既采取这种立场,该书的作者自然就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他们相信古时的伟人和先知们都是受上帝引导的。
在古时。希腊文是palai,“很久以前,”“从前。”这无疑指的是旧约圣经所有的启示。
列祖。在这里的意思是“祖先,”或“祖宗”。
众先知。希腊文是prophētai(见@太11:9@的注释)。
天上永存的房屋
[哥林多后书5]
5:1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注释] 我们原知道。是指凭着信心,而不是凭着经验。“因为”一词使得第5章成为第4章主题的延续(译者注:英文钦定本中句首有“因为”,“for”一词)。保罗在这里解释了第4章中所提到的希望的理由就是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复活的确据。复活是通往永恒世界的门户,因此成为保罗热切盼望的目标。耶稣关于他所教训的真理也表达了同样的肯定(参约3:11;4:22)。
我们这地上的帐篷。直译为“我们地上的帐篷”。关于“地上的帐篷”,保罗还说到“住在身内”时“与主相离”(第6节),并且“叹息”直到他“地上的帐篷”被拆毁(第1节),而拥有“天上的房屋”(第2节)。对于制作帐篷的人(见徒18:3),将身体与帐篷相比较是很自然的。帐篷和身体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二者的原材料都是来于地上,在本质上也都是暂时的,并且都易于被毁坏。帐篷是暂时居住的地方,随时都可能被拆卸搬迁。根据@约1:14@,按着直译,当基督道成肉身之时,取了人的样式,就像是“帐篷似的”住在我们中间(见该处注释)。彼得也类似的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帐篷(见彼后1:13,14)。
必得。保罗如此坚定确信那复活的美好盼望(林前15:20),因此当他讲到那将来的“房屋”就好像是已经拥有了一样。他的目光坚定在那些事上,尽管还是“不(能)见”的(林后4:18)。他天上“房屋”的真实性不亚于地上“房屋”的真实性。希伯来书第11章中有名的信心英雄同样接受上帝的应许,并按着仿佛已经成为现实的那样去做。保罗有天上“房屋”的资格和权利,并且毫不犹豫地宣称是他的。
上帝所造。保罗将“上帝所造”的房屋也称作是“天上的房屋”(第2节),“不是人手所造”而是“永存的”(第1节)。他把拥有这一房屋称作是“穿上”它(第2节),当“与主同住”时就是“离开身体”(第8节)。有些人认为这“房屋”就是约14:2的“住处”。但是如果照着字面意思指的是天上的住处,那么地上的房屋也当是指字面上的地上的房屋。然而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意思。多数圣经注释家一致认为保罗这里是指“灵性的身体”,就是在信徒复活之时蒙赐予的身体(见林前15:35-54)。他称他的“地上的房屋”为“帐篷”,天上的“家”为“房屋”。一个是暂时的居所,一个是永存的。复活圣徒的身体将要与他们的复活之主相似(路24:36-43;腓3:21)。
5: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
[注释] 我们……叹息。将来的生活对于保罗是如此真实,以致于他焦急的渴望那将要替换现在的生活的。他知道那荣耀的身体正等候着他,他叹息着,热切渴望拥有它(罗7:24;8:23-25)。
好像穿上衣服。希腊语ependuo,“穿上”。保罗现在把房屋的形象与衣服融合而谈。由于他对复活和上帝应许的绝对相信,将来的生活看来要无比优于这地上的。保罗会乐于改变他这必死的身体成为那将来不朽的身体,且不经历死亡,也就是他所描述的“赤身”(第3节)。那些“在耶稣里睡了的”人和那些“活着还存留的”都要在同一时间,即复活之日,转变成那不死的身体(帖前4:14-17;参林前15:51-54;提后4:6-8)。保罗更是想不经历死亡而改变身体。
从天上来的。见第1节注释。
5:1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注释] 我们原知道。是指凭着信心,而不是凭着经验。“因为”一词使得第5章成为第4章主题的延续(译者注:英文钦定本中句首有“因为”,“for”一词)。保罗在这里解释了第4章中所提到的希望的理由就是在基督第二次降临时复活的确据。复活是通往永恒世界的门户,因此成为保罗热切盼望的目标。耶稣关于他所教训的真理也表达了同样的肯定(参约3:11;4:22)。
我们这地上的帐篷。直译为“我们地上的帐篷”。关于“地上的帐篷”,保罗还说到“住在身内”时“与主相离”(第6节),并且“叹息”直到他“地上的帐篷”被拆毁(第1节),而拥有“天上的房屋”(第2节)。对于制作帐篷的人(见徒18:3),将身体与帐篷相比较是很自然的。帐篷和身体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二者的原材料都是来于地上,在本质上也都是暂时的,并且都易于被毁坏。帐篷是暂时居住的地方,随时都可能被拆卸搬迁。根据@约1:14@,按着直译,当基督道成肉身之时,取了人的样式,就像是“帐篷似的”住在我们中间(见该处注释)。彼得也类似的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帐篷(见彼后1:13,14)。
必得。保罗如此坚定确信那复活的美好盼望(林前15:20),因此当他讲到那将来的“房屋”就好像是已经拥有了一样。他的目光坚定在那些事上,尽管还是“不(能)见”的(林后4:18)。他天上“房屋”的真实性不亚于地上“房屋”的真实性。希伯来书第11章中有名的信心英雄同样接受上帝的应许,并按着仿佛已经成为现实的那样去做。保罗有天上“房屋”的资格和权利,并且毫不犹豫地宣称是他的。
上帝所造。保罗将“上帝所造”的房屋也称作是“天上的房屋”(第2节),“不是人手所造”而是“永存的”(第1节)。他把拥有这一房屋称作是“穿上”它(第2节),当“与主同住”时就是“离开身体”(第8节)。有些人认为这“房屋”就是约14:2的“住处”。但是如果照着字面意思指的是天上的住处,那么地上的房屋也当是指字面上的地上的房屋。然而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意思。多数圣经注释家一致认为保罗这里是指“灵性的身体”,就是在信徒复活之时蒙赐予的身体(见林前15:35-54)。他称他的“地上的房屋”为“帐篷”,天上的“家”为“房屋”。一个是暂时的居所,一个是永存的。复活圣徒的身体将要与他们的复活之主相似(路24:36-43;腓3:21)。
5: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
[注释] 我们……叹息。将来的生活对于保罗是如此真实,以致于他焦急的渴望那将要替换现在的生活的。他知道那荣耀的身体正等候着他,他叹息着,热切渴望拥有它(罗7:24;8:23-25)。
好像穿上衣服。希腊语ependuo,“穿上”。保罗现在把房屋的形象与衣服融合而谈。由于他对复活和上帝应许的绝对相信,将来的生活看来要无比优于这地上的。保罗会乐于改变他这必死的身体成为那将来不朽的身体,且不经历死亡,也就是他所描述的“赤身”(第3节)。那些“在耶稣里睡了的”人和那些“活着还存留的”都要在同一时间,即复活之日,转变成那不死的身体(帖前4:14-17;参林前15:51-54;提后4:6-8)。保罗更是想不经历死亡而改变身体。
从天上来的。见第1节注释。
2017年8月16日星期三
伊斯兰教的问题
鲍勃·史密斯
【编者按】根据圣经原则,圣经·约翰壹书 2:21“(使徒约翰说)我写信给你们,不是因你们不知道真理,正是因你们知道,并且知道没有虚谎是从真理出来的。 2:22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上帝之子)的吗?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2:23凡不认子(子是上帝之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伊斯兰教就是敌基督的邪教。下面文章更是从社会角度分析伊斯兰教是邪教的原因,见证了圣经信仰原则的真理性。
一、放弃伊斯兰的穆斯林必须担心自己被另一个穆斯林杀死
这是伊斯兰的首要戒律。正因为如此,很少有穆斯林放弃信仰。这个简单的事实——只需要这个事实,就使得伊斯兰成为邪教。很难避重就轻地谈论这个关于伊斯兰的冷酷事实的重要性。
当今的整个伊斯兰世界广泛遵行这个做法,支持这个做法的最常被引述的伊斯兰神学来源是布哈里圣训第6922条:
安拉的使者说,“若有人改变他的(伊斯兰)信仰,就杀死他。”
WikiIslam.net网站如此说:“在伊斯兰教中,放弃信仰是一种严重的罪行。先知穆罕默德所规定的对于叛教的惩罚就是死。”
不要让任何穆斯林试图引用伊斯兰的习语“宗教没有强迫性”来否认这一事实。所有穆斯林都知道伊斯兰关于“废除”的教义否定了这句话。穆斯林只在试图欺骗非穆斯林时,才使用这句话。
在阿富汗,北约不得不使用欧洲寻求庇护的承诺来使塞义德·穆萨(Said Musa)脱离监狱,因他犯了改皈基督教的罪行。
中东媒体研究所(The Middle East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翻译了2013年6月14日阿拉伯电视台的一段节目,当中引用了1992年暗杀世俗论者法拉格·福达 (Farag Foda)的凶手之一——埃及伊斯兰主义者阿布·艾拉·阿布杜·拉博(Abu Al-’Ela Abd Rabbo)的话:
采访者:对于暗杀法拉格·福达,在宗教上的正当理由是什么?
阿布·艾拉·阿布杜·拉博:对叛教者的处罚是死,即使他悔改。
需要更多的证据吗?谷歌搜索“放弃伊斯兰”(quit Islam),或按一下此链接http://sheikye rmami.com/apostasy-whoever-changes-his-islamic-religion-kill-him/查看关于该议题的深入探讨。
二、穆斯林被鼓励以伊斯兰的名义实施暴力
穆斯林的神学经典——古兰经、圣训及圣行——充满了鼓励虔诚的穆斯林以伊斯兰名义施暴的言论。
以下只是列出几点:
在哪里发现不信教者,就在那里杀戮他们(2:191)
讨伐邻近你们的不信道者(9:123)
机会出现时,在哪里捕获以物配主者,就在那里杀戮他们(9:5)
除伊斯兰以外,别的宗教都不可接受(3:85)
犹太教徒和基督徒是放荡的,要讨伐他们 (9:30)
如果以物配主者批评伊斯兰,要把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或把手脚交互着割去(5:33)
以物配主者只是污秽,不准他们临近禁寺(9:28)
惩罚不信者,为他们而裁制火衣,沸水将倾注在他们的头上,他们的内脏和皮肤将被沸水所溶化(22:19)
不要妄想与不信道者和平相处;遇到不信道者的时候,应当斩杀他们(47:4)
不信道者是不精明的民众;鼓励穆斯林奋勇与他们作战(8:65)
穆斯林不可以外教为盟友(3:28)
把恐怖投在不信道的人的心中,斩他们的首级(8:12)
穆斯林必须集合一切武力来恐吓异教徒。
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神学经典,伊斯兰的社会规范也鼓励暴力。大众广泛注意到,星期五是圣战组织袭击最有可能发生在穆斯林社会中的一天。这是因为毛拉们利用星期五的讲坛鼓励他们的羊群以伊斯兰名义实施暴力。
在穆斯林社会,甚至是媒体都参与煽动暴力行为。中东媒体研究所翻译了数千篇来自印刷和电子媒体的文章。这些译文充斥了直接煽动以伊斯兰名义施暴的言论。
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最明显的煽动暴力的例证来自于新“皈依”的伊斯兰教徒。为什么新皈依的伊斯兰教徒会实施暴力?答案显然是来自他们新信仰的“神学教导”鼓励伊斯兰的核心经文。
不幸,有政治正确的人士努力否认、忽略和粉饰伊斯兰煽动的暴力行径。从9·11开始,这些世界范围内暴力行径的数量高到无法忽视。
和平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Peace)(http://www.thereligionofpeace.com/)网站自2001年9月11日以来一直收集、计算和发布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发动的致命性恐怖袭击。截止2014年1月1日为止死亡人数是22,178人。不要让政治正确的群体告诉你们,这和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是一样的——要叫他们证明这一点。只有一个士大夫小丑才会试图否认伊斯兰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三、伊斯兰不允许任何批评或改变
伊斯兰认为任何批评或试图改变伊斯兰的人犯了亵渎罪。亵渎罪是伊斯兰教法规定的一种大罪。因此,任何批评或企图改变伊斯兰的穆斯林都不得不担心自己被虔诚的穆斯林杀害。
2013年年底,在丹麦,一位名叫叶海亚·哈桑(Yahya Hassan)的18岁穆斯林在电视上朗诵了他所作的一首批评伊斯兰的诗作后,收到了无数的死亡恐吓。
穆斯林不能批评伊斯兰已经够糟糕了,可这条规则甚至应用到了非穆斯林社群里的非穆斯林人士。只要看看阿姆斯特丹的特奥·梵古(Theo Van Gogh)身上发生的事。他制作了一部关于伊斯兰妇女的电影短片。一天早上梵古走去工作时,被一个名叫穆罕默德·博耶里(Mohammed Bouyeri)的虔诚穆斯林谋杀了。在审讯中,凶手告诉法院,梵古侮辱了伊斯兰。“我这样做的动机纯粹是我的信仰,”博耶里继续说,“命令我斩杀任何侮辱安拉和先知的人的法律,就是我的动机。”
系列喜剧南方公园在2010年的几集中夸张地演绎了伊斯兰。结果发生了什么事?根据纽约时报的报导:南方公园的创作者马特·斯通(Mat Stone)和特里·派克(Trey Parker)受到了伊斯兰网站RevolutionMuslim.com的威胁。它警告马特和特里说,“他们所做所为是愚蠢的,他们很可能会因为播放这集喜剧而像特奥·梵古那样被了结。这不是一种威胁,而是对于可能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实的警告”。
在西雅图,漫画家莫莉·诺里斯(Molly Norris)以为她能够对付伊斯兰的现实。她公开将2010年5月20日称为“人人描绘穆罕默德日”。她发表了一篇漫画作品,上面有各种家居用品 (一卷线,一套茶杯和碟子,一小块多米诺骨牌……)都称其为穆罕默德。诺里斯在一周内收到了无数的死亡恐吓。最终,伊斯兰宗教领袖安瓦尔·奥拉基 (Anwar al-Awlaki)下了法特瓦(fatwa,伊斯兰法律的裁决或教令)要诺里斯的人头。她与联邦调查局会谈后,不得不实施她自己的“漫画家保护计划”。据报导,她改了名字,离开了西雅图,转入地下活动。
让事态变得更糟的是,伊斯兰鼓励虔诚的信徒“自发”执行伊斯兰教法。这意味着任何虔诚的穆斯林,如果发现你们做了一些他认为是冒犯了伊斯兰的事,他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在一瞬间犯下暴行。
四、穆斯林神学教导对非穆斯林的仇恨
这种做法在伊斯兰社会中普遍存在。众多作者已经记录在册几千次了。
中东媒体研究所曾记录和翻译了数以百计的穆斯林宗教领袖鼓励针对非穆斯林,特别是犹太人的仇恨和暴力的电视广播。
尤其糟糕的是,在西方社会里,就在政治正确的各国政府的眼皮底下,他们教导这个伊斯兰仇恨的神学论调。
在美国,自由之家(the Freedom House Center)的宗教自由部于2005年出版了标题为《关于仇恨意识形态的沙特出版物入侵美国清真寺(Saudi Publications on Hate Ideology Invade American Mosques)》的调查报告。大量的分析指出:“此研究中的沙特阿拉伯出版物信奉一种仇恨的意识形态并自称是对伊斯兰的权威性解释,在我们国家一些主要 的清真寺继续大量供应,继续被用作美国穆斯林关于伊斯兰学习的主要资源”。(有没有人好奇波士顿马拉松赛炸弹案袭击者的念头从何而来?)
在英国,Dispatches杂志第四频道的一名卧底新闻记者潜入清真寺假装成为信徒,“寻找到关于宗教偏见和极端主义的布道。他捕捉到令人心寒的布道,布道中在沙特阿拉伯受训的传道人宣扬伊斯兰至上的信念和对非穆斯林的仇恨”。
Dispatches的这份报告发表之后,引起了公愤。穆斯林发言人说这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个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几个月以后Dispatches回访,并发现清真寺里还在继续教导仇恨。
五、根据邪教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Cultic Studies Association-ICSA),伊斯兰具备“邪教组织的相关特征”。
根据邪教国际研究协会,这里有一些特征:
1.该组织对其领袖(无论他在世与否)表现出过分热忱并无条件地委身,把他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和信仰实践视为真理和法律。
2.质疑、怀疑和持不同意见是不被提倡甚至要受到惩罚的。
3.过度使用转变思想的做法(如冥想、诵经、说方言、公开声讨、残害身心的工作流程),并且这些做法用于抑制对该组织及其领袖的质疑。
4.领导支配组织成员思考、行事和感觉的方式,有时要求极其详细(例如,成员必须得到许可才可约会、转换工作、结婚或领袖决定穿衣的类型,生活地点,能否生孩子,如何管教孩子,等等)。
5.该组织是精英的,并声称其本身、其领袖和成员具备至高的地位 (例如,领袖被视为弥赛亚,一个特别的存在,一种化身或该组织和/或其领袖承担拯救人类的特殊使命)。
6.该组织拥有两极化的敌我分明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与社会各界的冲突。
7.其领袖不对任何权力机关有服从的义务。
8.该组织教导或暗示,其所谓的至高结局证明它所看重的行为才是正义。这可能导致成员参与其在加入该组织前认为是受谴责或不道德的行为或活动(例如,欺骗家人或朋友,或为假慈善机构敛财)。
9.领导层为了影响和/或控制成员从而诱导其产生羞耻和/或内疚感。通常采用同侪压力和委婉劝说的方式。
10.服从领袖或组织要求成员断绝与家人和朋友的来往,并从根本上改变其加入组织前的个人目标和活动。
11.该组织致力于吸纳新成员。
12.成员将被要求投入大量时间参与该组织及相关的活动。
13.成员被鼓励或要求只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生活及/或交往。
14.最忠实的成员 (“真正的信徒”)认为不需要该组织的环境以外的生活。他们相信,没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并经常担心如果他们离开 (或甚至考虑离开)该组织,自己或他人会遭到报复。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