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罗马书 6章《新时代本》
6:1 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灵里缺陷中,叫恩典显多吗?
What shall we say then? Shall we continue in sin, that grace may abound?
6:2 断乎不可。我们因缺陷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缺陷中活着呢。
God forbid. How shall we, that are dead to sin, live any longer therein?
6:3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
Know ye not, that so many of us as were baptized into Jesus Christ were baptized into his death?
6:4 所已,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
Therefore we are buried with him by baptism into death: that like as Christ was raised up from the dead by the glory of the Father, even so we also should walk in newness of life.
6:5 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
For if we have been planted together in the likeness of his death, we shall be also in the likeness of his resurrection:
6:6 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定十字架,使有缺陷的身体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缺陷的奴仆。
Knowing this, that our old man is crucified with him, that the body of sin might be destroyed, that henceforth we should not serve sin.
6:7 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缺陷。
For he that is dead is freed from sin.
6:8 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
Now if we be dead with Christ, we believe that we shall also live with him:
6:9 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
Knowing that Christ being raised from the dead dieth no more; death hath no more dominion over him.
6:10 他死是向缺陷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
For in that he died, he died unto sin once: but in that he liveth, he liveth unto God.
6:11 这样,你们向缺陷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
Likewise reckon ye also yourselves to be dead indeed unto sin, but alive unto God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6:12 所以不要容缺陷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
Let not sin therefore reign in your mortal body, that ye should obey it in the lusts thereof.
6:13 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缺陷作不义的器具。倒要像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
Neither yield ye your members as instruments of unrighteousness unto sin: but yield yourselves unto God, as those that are alive from the dead, and your members as instruments of righteousness unto God.
6:14 缺陷陷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为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For sin shall not have dominion over you: for ye are not under the law, but under grace.
6:15 这却怎吗样呢。我们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做有偏差的事吗?断乎不可。
What then? shall we sin, because we are not under the law, but under grace? God forbid.
6:16 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缺陷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
Know ye not, that to whom ye yield yourselves servants to obey, his servants ye are to whom ye obey; whether of sin unto death, or of obedience unto righteousness?
6:17 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缺陷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道理的模范。
But God be thanked, that ye were the servants of sin, but ye have obeyed from the heart that form of doctrine which was delivered you.
6:18 你们既从缺陷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
Being then made free from sin, ye became the servants of righteousness.
6:19 我因你们肉体的软弱,就照人的常话对你们说,你们从前怎样将肢体献给不洁不法作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照样将肢体献给义作奴仆,以至于成圣。
I speak after the manner of men because of the infirmity of your flesh: for as ye have yielded your members servants to uncleanness and to iniquity unto iniquity; even so now yield your members servants to righteousness unto holiness.
6:20 因为你们作缺陷的奴仆的时候,就不被义约束了。
For when ye were the servants of sin, ye were free from righteousness.
6:21 你们现今所看为羞耻的事,当日有什么果子呢。那些事的结局就是死。
What fruit had ye then in those things whereof ye are now ashamed? for the end of those things is death.
6:22 但现今你们既从缺陷里得了释放,作了神的奴仆,就有成圣的果子,那结局就是永生。
But now being made free from sin, and become servants to God, ye have your fruit unto holiness, and the end everlasting life.
6:23 因为缺陷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For the wages of sin is death; but the gift of God is eternal life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三位一体论
(资料取自章立生博士的《系统神学》之《上帝篇》)
(五)三个位格的一体性
伍。三个位格的一体性
一、三位仅有一本质
神虽有三个位格,却只有一个本质。严格言之,「位格」(Person)一词,并不能完全表达其真义,尤其中文,更没有妥善之译名。语云:「词不达意」、「以词害义」;复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言语道短」、「莫可名状」……此乃文字的缺陷,尤其「位格」(Person)、品格(Personality)……等词,更不能用到上帝的身上,描写上帝的本性。质言之,当我们用同样的「位格」一词,来称圣父、圣子、圣灵,并再用此词称彼得、保罗、和约翰,则同一词,却有不同的含义。易言之,后者乃是照其寻常原义用;前者则已加修改。
所以当我们用「位格」一词来称上帝的时候,其意义乃是不完全,不适合的。当第二世纪,亚力山大教会歌颂的时候,常常说:「只有一位是神圣的,圣父;只有一位是神圣的,圣子;只有一位是神圣的,圣灵。」莫白莱氏(Moberly)说:「所谓三位,既非三位上帝,也非上帝三大部分」(注三六);而乃为上帝的三重性(Threefold)。神性位格的分别,乃是内部的,所以乃是合一的;并非侵害的、破坏的。他们彼此的关系,不是彼此排挤的;而是互相包容的;其中没有一位可以离开其他两位而独存,他们乃是息息相关的一体。要主体变成客体,客体变成主体,这才真正表示他们相系的一体性。
二、三位仅有一本性
上帝虽有三种位格,但却仅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本性;圣父、圣子、圣灵乃各具神之所以为神的本质与属性。所以,上帝位格的复数,并非本质的复数,仅系位格的不同。不是有三个上帝,而乃三而一,一而三。他三个位格,仅为三种存在的方式而已。
但是上帝的本性不是抽象的,而乃是有机的。三位一体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位上帝之三种方式。上帝并非一个单子(monad),乃是有生命的。主耶稣比喻他自己是「真葡萄树」,信徒是「枝子」。所以他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常在我里面的,……这人就多结果子;……你们若常在我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约一五l-5)主耶稣用这个比喻来显示天父和他自己联合的关系,所以他又说:「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约一五10)他又在离世升天的时候祷告说:「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约一七22-23)。杜诺氏(Dorner)说:「三种不同的位格,乃是有分於一个神圣的整体生命里面,仅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离开了其他两位,则不成其位格;在每一表现的形式,就有其整个的神性(Godhead)。(注三七)
人的身体并非一个单纯的有机体,乃是很复杂的,各种辅助的附属的机能,乃都在一个整体里面。一个生命藉着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把整个生命表明起来。如果完全消灭一个系统,其他两个系统也完全失其作用。心理学和生理学,使我们可以明白这三个系统在一个生命里面奇妙的功能,以及我们生命的三重性。斯宾塞(Spencer)说:「我以为一个最机敏的人,住往有两重意识 -- 一个意识注意另一个意识的情态,或对它赞美,或对它非难。」他从他自己的经验来说,同一个人,往住会有两种意识,这样我们便不能否认一位上帝会有三个位格、三种意识。(注三八)
就一般人类而言,乃是一个有机体。近代社会学认为没有一个人可以有他自己的意识,因为每人的道德生活乃是由大众的意识所渗透而形成的。圣经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一七28)所以在一个偏及普世的上帝的意识里面,乃有无数的人类有限的意识。由是观之,则为什么不能相信在一位上帝里面有三种意识。鲍德温(Baldwin)在他的《心理学》中说,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总体的上帝意识里面,乃有各种有限意识的统合(integration),则在一个人里面,自有各种附属意识的统合。一个神经失常的人,其意识失去控制力,就有一种次意识彼此争战。在催眠状态中的人,许多不同意识可能被引诱到同一个神经结构里面。(注三九)晓孟氏(Schurman)说:「无限的灵可以包含有限的。万般生灵 -- 全人类乃是上帝永恒生命的成分或功能;他乃高于万有,寓于万有,透遇万有。」(注四O)「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一七28)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人的躯体和灵魂里面,无论个人或整个人类,在统一中有分殊,所以用他的形像造人的上帝,照样在统一中也有分殊,他虽有三个位格、三个意识,但却于一种不可分割的本性中臻于完善。
上帝的位格乃较圣子的位格,圣灵的位格,意义更广,因为「神性」(Godhead)的位格乃和其他不同的。所以谢特(Shedd)说,论到上帝的本性,我们与其用「位」(Person)字,无宁用「位格」(Personality)一字,因为本性乃指三位,并非指一位。当我们说上帝是有位格的,便含有三位;上帝的位格乃是互相包容的,不是彼此排挤的。(注四一)
因此我们同意陶锐(D'Arcy〉之言。他说:「显明上帝最深入的道理,必须了悟他的位格。终极的合一(ultimate unity),必然是超位格的(superpersonal);『位格』乃是合一极峰的形式。在他里面,万人都藉着他生活、动作与存留。上帝是位格的,也是超位格的。在上帝乃有一种终极的超位格的合一,因此万人得合而为一。人类竭尽所能,要想克服一切的矛盾冲突,终是徒劳无功;只有在他神圣的合一里,始能达成。」(注四三)
三、三位彼此有灵交
上帝本体的合一,乃是说明圣父、圣子、圣灵,乃仅是上帝位格各种不同的「存在」(subsistence);三位之间乃有彼此的灵交(intercommunion)。所以其中一位的表现,就是其他各位的表现。仅有一点限制,虽然圣子是圣父所差遣,圣灵是圣父圣子所差遣;但不能说圣父是圣子或圣灵所差遗。几是基督所做的,可说就是圣父所做的,因为上帝须藉着并透过圣子而作;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一18)同理,凡是圣灵所做的,就是基督所做的,因为圣灵就是基督的灵。关于三位之间彼此的灵交,圣经给我们许多明显的启示。例如创世记一章一节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希伯来书第一章第二节说:「藉着他(圣子)创造诸世界。」约五17、l9说:「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一四9、ll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一五26说:「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一七21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林后五l9 说:「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提多书二10:「尊荣我们救主上帝的道。」希伯来书一二23说:「审判众人的上帝」;约五22说:「父不审判什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使徒行传一七31说:「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主耶稣)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三位之间彼此的灵交,一则可从圣父代表整个神性(Whole Godhead)为证。例如以弗所书四6说:「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在基督里),贯乎众人之中;(藉圣灵)住在众人之内。」其次可以主耶稣称为圣灵来说明;又以圣灵称为基督的灵。例如林前一五45说:「末后的亚当(基督)成了叫人活的灵。」林后三17说:「主就是那灵。」加四6说:「上帝就差他儿子(基督)的灵。」腓一l9说:「藉着……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启示录五6说:「有羔羊(耶稣基督)站立,像是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上帝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圣灵有各样的权能,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和无所不在的主耶稣基督的灵。(注四三)
圣灵乃是主耶稣「另一个自我」(Alter Ego)。当主耶稣离世升天以后,就和圣灵易位,就差遣圣灵从天降世。主耶稣乃藉圣灵进到世人里面;又藉着使徒的口,传扬他的道。(注四四)三位一体,乃是不能分开的三位,彼此乃息息相关;一位来,其他各位也随着来;圣灵来临,就是圣子来临。圣灵是赐生命的灵。圣灵在教会里面施展他的奇工,其实乃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在活活的「现身说法」。
鲁秉生(E.G.Robinson)说,要对三位和合论(Triunity)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使其一方面不致流为三位上帝论(Tritheism);一方面又不致成为三位形态论(Modalism),乃非易事。所以加尔文竭力对付「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豪伟氏(John Howe)专门对付「三位上帝论」。(注四五)
周一,4月3日,约14:1-31,默想12-27节
周一,4月3日,约14:1-31,默想12-27节
1) 默想要点:耶稣继续为他的离世预备门徒们,预告他离世之后门徒的工作和生活。门徒将要做比他做的更大的工作,因为他们要将耶稣施行的救恩传遍地极,使许多的人从耶稣得生命;天父将赐圣灵保惠师与门徒永远同在,耶稣要藉着圣灵住在门徒里面;圣灵的工作,就是让所有爱耶稣和遵行他的命令的人常在他的爱里,记得和明白耶稣的话,并且在世上有耶稣同在的平安。
2) 反思:一般人看来,死了就完了,耶稣却告诉门徒们要有平安,有喜乐,因为他们将要做更大的事,而且有圣灵保惠师永远同在。我从哪些事上看到耶稣的这些应许成就了?我自己想要得到这些应许吗?我要如何追求,就会经历这些应许成就在自己的生命中?
3) 回应祷告:主啊,你赐给我们何等伟大的应许。愿你的爱激励我们,使我们信从你的话,遵守你的命令,醒觉圣灵的同在,满有你赐下的平安;成就你差派我们完成的使命,因看见你的救恩而充满喜乐。
周二,4月4日,约15:1-27,默想1-17节
1) 默想要点:耶稣在这章主要讲门徒们如何能做比他做的更大的事,关键是要与他合一相连,常在他的里面。常在耶稣的里面,就是常在他的话里,和常在他的爱里,并且彼此相爱。常在耶稣里面,祷告就蒙天父应允,并且多结果子。但究竟要结什么果子呢?首先就是生命有耶稣的特质,最主要的就是舍己的爱,表现在彼此相爱;然后就是向世人见证和传扬福音,领他们归向神。
2) 反思:我在每天的生活中用心和耶稣相连吗?我是如何用心与耶稣相连的:我花时间听圣经,向耶稣祷告,留意和数算主的恩典吗?耶稣为了爱我们而受苦,为了爱弟兄姐妹,我愿意付上什么代价?
3) 回应祷告:主啊,感谢你拣选我们归属于你,从你得美好和丰盛的生命。主啊,怜悯我们,每天为各样事情忙碌,疏于与你相连,因而生命贫乏枯干;圣灵啊,求你常提醒我们聆听主的话语,渴慕主爱的充满,让我们活出喜乐的生命,结出生命的果子。
周三,4月5日,约16:1-33,默想5-16节
1) 默想要点:门徒能做比耶稣做的更大的工作,因为有圣灵同工。一方面,圣灵光照世人的心灵,使他们能认识真理,认罪悔改:认识到自己是不信神的罪人,认识到耶稣的代赎使人被父神称为义,认识到耶稣在十字架上胜过了撒旦的权势。另一方面,圣灵在门徒心里工作,使他们能明白基督的启示,并且继续得到主的指引。
2) 反思:为什么布道的人讲得很好,信徒的见证很真实感人,但有时信主的人却不多?为什么有人一直不肯信,不肯改变,突然之间就信了,就改变了?我自己信主和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上述的哪些圣灵的工作?
3) 回应祷告:主啊,感谢你差遣我们见证和传扬福音,更感谢你赐圣灵保惠师和我们同工。圣灵啊,求你激励我们热心传福音,更常提醒我们谦卑依赖你的能力,常常祷告,仰望你赐智慧和口才,更依靠你突破人心中的抗拒。
周四,4月6日,约17:1-26,默想6-19节
1) 默想要点:耶稣在以行动和教导预备门徒之后,为门徒们祷告。他向天父求三件事情:保守他们合而为一;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就是撒旦;以真理使他们成圣。
2) 反思:耶稣为什么要从这三方面为门徒们祷告?我们最常看到教会群体在哪些方面失败?这些失败如何显明耶稣以上祷告的重要?耶稣的这些祷告如何改变我对教会的这些失败的看法和态度?
3) 回应祷告:主啊,你深知我们这些属你的人的软弱和缺陷,知道我们难以合一,不能抵挡撒旦的攻击,也容易被异端和世俗同化,主啊,感谢你在天父面前为我们祈求,以你的爱拯救教会脱离人性的罪造成的分裂,以圣灵保守教会脱离撒旦的攻击,并以真理抵挡世界的同化。
周五,4月7日,创10:1-32,默想5,20,31-32节
1) 默想要点:大洪水之后,挪亚的子孙后代迁移到不同的地方,使大地重新有人居住。这份记述提醒我们所有民族都是从同一个本源来的,属于同一个人类家族;不同的国家民族好像按照自己的意思迁徙和发展,但其实都在同一位神的引导,保守,和掌管之下。
2) 反思: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外表,语言,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等,但我们从哪些方面看到大家是来自同一本源,属于同一个人类大家庭?世界历史纷繁复杂,我们如何看到神是历史的主?
3) 回应祷告:主啊,这个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充满冲突,种族之间充满排斥和歧视。主啊,帮助我们看到我们都是你所造的,都是你要拯救的,引导我们明白你的心肠,在基督里接纳,理解,和拥抱不同的种族。
周六,4月8日,创11:1-26,默想1-9节
1) 默想要点:当时的人类建造巴别塔,是为了传扬自己的名和免得分散。这是公然敌对神的举动,因为他们不是要荣耀神,而是要荣耀自己;神要人生养众多,遍满全地,他们却拒绝分散。神通过变乱口音来破坏他们的计划,是要抑制罪恶的失控,免得他们将来造成更大的祸患。
2) 反思:联合有哪些好处?当联合是为了人的利益和名声的时候,会带来哪些恶果?在过去20多年的环球化运动中有哪些具体表现?人如何才会有真正的有益的联合?
3) 回应祷告:主啊,求你赦免我们的自大和骄傲,光照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缺陷,在基督里和你相连,才能彼此相连,进入你荣耀的国度。
1) 默想要点:耶稣继续为他的离世预备门徒们,预告他离世之后门徒的工作和生活。门徒将要做比他做的更大的工作,因为他们要将耶稣施行的救恩传遍地极,使许多的人从耶稣得生命;天父将赐圣灵保惠师与门徒永远同在,耶稣要藉着圣灵住在门徒里面;圣灵的工作,就是让所有爱耶稣和遵行他的命令的人常在他的爱里,记得和明白耶稣的话,并且在世上有耶稣同在的平安。
2) 反思:一般人看来,死了就完了,耶稣却告诉门徒们要有平安,有喜乐,因为他们将要做更大的事,而且有圣灵保惠师永远同在。我从哪些事上看到耶稣的这些应许成就了?我自己想要得到这些应许吗?我要如何追求,就会经历这些应许成就在自己的生命中?
3) 回应祷告:主啊,你赐给我们何等伟大的应许。愿你的爱激励我们,使我们信从你的话,遵守你的命令,醒觉圣灵的同在,满有你赐下的平安;成就你差派我们完成的使命,因看见你的救恩而充满喜乐。
周二,4月4日,约15:1-27,默想1-17节
1) 默想要点:耶稣在这章主要讲门徒们如何能做比他做的更大的事,关键是要与他合一相连,常在他的里面。常在耶稣的里面,就是常在他的话里,和常在他的爱里,并且彼此相爱。常在耶稣里面,祷告就蒙天父应允,并且多结果子。但究竟要结什么果子呢?首先就是生命有耶稣的特质,最主要的就是舍己的爱,表现在彼此相爱;然后就是向世人见证和传扬福音,领他们归向神。
2) 反思:我在每天的生活中用心和耶稣相连吗?我是如何用心与耶稣相连的:我花时间听圣经,向耶稣祷告,留意和数算主的恩典吗?耶稣为了爱我们而受苦,为了爱弟兄姐妹,我愿意付上什么代价?
3) 回应祷告:主啊,感谢你拣选我们归属于你,从你得美好和丰盛的生命。主啊,怜悯我们,每天为各样事情忙碌,疏于与你相连,因而生命贫乏枯干;圣灵啊,求你常提醒我们聆听主的话语,渴慕主爱的充满,让我们活出喜乐的生命,结出生命的果子。
周三,4月5日,约16:1-33,默想5-16节
1) 默想要点:门徒能做比耶稣做的更大的工作,因为有圣灵同工。一方面,圣灵光照世人的心灵,使他们能认识真理,认罪悔改:认识到自己是不信神的罪人,认识到耶稣的代赎使人被父神称为义,认识到耶稣在十字架上胜过了撒旦的权势。另一方面,圣灵在门徒心里工作,使他们能明白基督的启示,并且继续得到主的指引。
2) 反思:为什么布道的人讲得很好,信徒的见证很真实感人,但有时信主的人却不多?为什么有人一直不肯信,不肯改变,突然之间就信了,就改变了?我自己信主和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上述的哪些圣灵的工作?
3) 回应祷告:主啊,感谢你差遣我们见证和传扬福音,更感谢你赐圣灵保惠师和我们同工。圣灵啊,求你激励我们热心传福音,更常提醒我们谦卑依赖你的能力,常常祷告,仰望你赐智慧和口才,更依靠你突破人心中的抗拒。
周四,4月6日,约17:1-26,默想6-19节
1) 默想要点:耶稣在以行动和教导预备门徒之后,为门徒们祷告。他向天父求三件事情:保守他们合而为一;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就是撒旦;以真理使他们成圣。
2) 反思:耶稣为什么要从这三方面为门徒们祷告?我们最常看到教会群体在哪些方面失败?这些失败如何显明耶稣以上祷告的重要?耶稣的这些祷告如何改变我对教会的这些失败的看法和态度?
3) 回应祷告:主啊,你深知我们这些属你的人的软弱和缺陷,知道我们难以合一,不能抵挡撒旦的攻击,也容易被异端和世俗同化,主啊,感谢你在天父面前为我们祈求,以你的爱拯救教会脱离人性的罪造成的分裂,以圣灵保守教会脱离撒旦的攻击,并以真理抵挡世界的同化。
周五,4月7日,创10:1-32,默想5,20,31-32节
1) 默想要点:大洪水之后,挪亚的子孙后代迁移到不同的地方,使大地重新有人居住。这份记述提醒我们所有民族都是从同一个本源来的,属于同一个人类家族;不同的国家民族好像按照自己的意思迁徙和发展,但其实都在同一位神的引导,保守,和掌管之下。
2) 反思: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外表,语言,文化,政治和经济制度等,但我们从哪些方面看到大家是来自同一本源,属于同一个人类大家庭?世界历史纷繁复杂,我们如何看到神是历史的主?
3) 回应祷告:主啊,这个世界上国与国之间充满冲突,种族之间充满排斥和歧视。主啊,帮助我们看到我们都是你所造的,都是你要拯救的,引导我们明白你的心肠,在基督里接纳,理解,和拥抱不同的种族。
周六,4月8日,创11:1-26,默想1-9节
1) 默想要点:当时的人类建造巴别塔,是为了传扬自己的名和免得分散。这是公然敌对神的举动,因为他们不是要荣耀神,而是要荣耀自己;神要人生养众多,遍满全地,他们却拒绝分散。神通过变乱口音来破坏他们的计划,是要抑制罪恶的失控,免得他们将来造成更大的祸患。
2) 反思:联合有哪些好处?当联合是为了人的利益和名声的时候,会带来哪些恶果?在过去20多年的环球化运动中有哪些具体表现?人如何才会有真正的有益的联合?
3) 回应祷告:主啊,求你赦免我们的自大和骄傲,光照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缺陷,在基督里和你相连,才能彼此相连,进入你荣耀的国度。
人能否完美无缺
钱志群
人虽自称是万物之灵,但在本质上都带着缺陷,哪怕你再优秀,再伟大,再骄傲,你都不能说是一个完人,因为没有人完美无缺。我们常常充满幻想,希望自己,也希望别人都可以活在完美之中,但是幻想毕竟是幻想,再怎么奋斗,再怎么克己,总有遗憾,总有缺点,总有错事。忙碌了半辈子才明白,原来「人不过是人」(参以赛亚书卅一3),人无完人。
幼小时,在我眼里,爸爸妈妈除了有时打骂不听话的我和弟妹,似乎没有什么缺点。他们从小镇上的国营职位上回到爷爷奶奶居住的贫穷的村庄里,做起裁缝生意,知书达理,厚道善良,勤劳快乐。每逢过节特别是新年之前,订做的衣服成堆,父母在那无电无暖的寒冬里,夜夜加班,煤油灯下,轮流哼着名叫庐剧的地方小曲,驱赶疲劳。那调子前半句叙事,后半句拖音带拐弯,听起来很悦耳。我和妹妹弟弟总是在那两辆缝纫机的轮声中和他们的小调里入梦的。有时一梦醒来,他们还在那昏黄的灯影下,裹着棉帽棉衣和露出十个指头的半截手套,疲惫地忙碌着;歌声也没有了,只有那机轮声单调而清冷地重复着。我记忆犹新的还有,每当风雨雷电的深夜,父亲总会找来塑料雨衣之类,勇敢地为我们遮挡那被我们顽皮地戳破的纸糊窗户。在这种真挚的自然之爱下,我不知道如何挑剔他们。那个年龄从来都认为自己的父母总比人家的好。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会注意到他们其实并不比别的父母好到哪里,同样也会自私地护着小家,同样会撒一些不大不小的谎,还有其它不值得罗列的来自本性的小毛病。
从小学到初三,我和其他人一样,都被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个人崇拜气氛笼罩着。没有人敢怀疑毛泽东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件事。在人们心里,他就是那完美的化身。直到他死后,官方定调子说他犯了错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人们才恍然大悟;伟人要是犯错,比普通人的错,灾难性更大。以前都说他「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万句」,其实都是我们的错,是我们潜意识里的崇拜欲被人为地利用了。官方基本上给他一生的功过作了三七开,就像他曾对社会主义国家都很尊敬的前苏联领袖史大林评价的一样。人们开始意识到,历史上任何一个伟人也都不是一个完人。所以,后来人们常在自己被对方责备的时候,用一句口头禅来解除尴尬:「主席也是人嘛」。那意思就是,主席也会犯错误,何况我呢?
小时候还以为英雄没有错。我成长的年代,电影、广播、教材到处都有英雄榜样,英雄一出场都是一股正气、形象饱满、大公无私、智勇双全、吃苦耐劳,总之被树立成一个「高、大、全」的样板典型。等文革结束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英雄都是政治需要,绝大多数英雄都是从坟墓里出来的,也就是说不死不成英雄,一死遮盖百丑。在世时有血有肉的人性弱点,在夸大的正面光环下都消失了。英雄只是一种完美的概念。
等到恋爱时,认为恋人或颦或笑都是情,或喜或悲都是美,沉默多语都是歌。喜欢讲话那是活泼,不喜欢讲话那是沉稳,总之,热恋时都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等到温度降到正常时,移情效益就消失了。等到关系近到零距离时,距离美感也不存在了。哪怕在外掩饰得云里雾里,回到家便云开雾散,露出「庐山真面目」。锅碗瓢盆交响乐也夹杂着抱怨争吵。
再后来到了自己初为人父人母时,襁褓中的孩子似乎什么缺点也没有。天真无邪的一张小脸上,你无法将大人们任何一种毛病与他牵扯在一起。那好像是一个毫无瑕疵的洁白世界。而我们才是一张被污染的白纸。但等到孩子渐渐长大时我们才懂得,孩子也并不会使你顺心顺意,一不管教,就无师自通地看眼色、说谎话、做坏事。真是「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箴言廿二15)。
静下来想想,孩子身上的毛病,常常和我们身上的相似。再一回味,我们身上的弱点,在父母身上也有影子。原来下一代是上一代的镜子、上一代是下一代毛病的根。伟人也是如此,英雄也是如此,恋人也是如此,无一例外。罪性和缺点在基因中遗传。
人的许多无法摆脱的本性毛病:骄傲、自私、贪婪、谎言、欺骗、忘恩、背叛、嫉妒、仇恨等,又总是在人际相处中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尔虞我诈、互相伤害、彼此仇恨,就有了个人痛苦、家庭不和、朋友反目、单位纷争、民族苦难、世界战争。人的罪成了万恶之源。
可是人清醒时,又不愿自己落到这个境地。「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原来这「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作的」。所以有时人就会发出「我真是苦啊」的感叹(罗马书七19、20、24)。感叹之后,又常把古谚挂在口边:「金无足赤、瓜无滚圆,人无十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等,既可宽慰自己,也可宽容别人。文人们更是大做文章,感慨维纳斯雕像的缺陷之美,感慨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之美。反倒认为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但是有时候,我们并不能如此看得开。我们一点也不愿意活在这缺陷之美中,又苦于不能自拔,在千万次问不出答案的时候,可能最后一问就是问那位创造人类的上帝:为什么不把人类造得完美无缺?
对上帝来说,这最后一问其实并不公平。因为上帝在做创造之工时,所造一切都是「好的」(参创世记一4、10、12、18、21、25),而且「都什好」(31),最好的又是人,因为上帝是「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27)。上帝是完全的,人类一开始并没有什么缺陷。始祖亚当和夏娃并未经过一个十月胎孕、咿呀学语、襁褓中发育、蹒跚中成长的过程。被造之初,身心即是成熟、完美的,没有忧愁、疼痛、缺陷、疾病、衰老、死亡;而且得到上帝无上恩宠,「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希伯来书二8)。那时,亚当的背后,无罪恶的遗传;在他的里面,无罪恶的心性;在他的身上,无罪恶的印记;在他的四周,也无罪恶的环境。他们时常还能与他们的主上帝照面往来,身披属天的荣光,何等荣耀,浸透在一个极乐世界里。可以说,亚当和夏娃曾作为一对理想的人,住在完全理想的环境中!
可是好景不长,始祖生在福中不知福,居然违背创造主的头条禁令,偷吃禁果,犯罪堕落,致使伟大匠手中的一个精工完美的器皿,就这样遭到了自损。吃了禁果,亚当就知道躲藏、撒谎、推卸责任等,不仅怪蛇引诱,而且埋怨创造主为他造了的那位与他同居又给他果子吃的女人(参创世记三12),一责三推。上帝根据曾吩咐过亚当的诫命,给人作了定罪:从此地受咒诅,长出荆棘和蒺藜,男人要终身劳累,女人也有生育之痛,人有眼泪,有悲伤,有疾病,最后归于尘土而死亡。他俩被赶出乐园,从此带罪在身,代代遗传。第一代当中就有了嫉妒和谋杀。这是一个多么悲哀可怕的事。
也许我们又会追问:上帝啊,为什么不把好事做到底,偏要造那棵让他们犯罪的善恶树呢?其实,上帝造那棵树就是要把好事做到底。因为人是他的特别「作品」,需要更好的造就。起初,始祖虽然没有犯罪,但他们的「灵」是上帝从鼻孔「吹」入的。上帝设置的生命树,所代表的生命既不是植物的生命,不是动物的生命,也不是受造之人的生命,乃是蕴含着创造者自己那神圣、永远的生命。人可以吃那生命树上的果子,与上帝合一,这是何等的美意。
在设立生命树的同时,造物主又设立了一棵禁树,以作为对人类爱心、忠心和顺从之心的一种提醒、培养和考验。为了帮助人能有正确的选择,上帝明明白白地吩咐人,不可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这吩咐是一种爱的呼唤、爱的提醒和爱的盼望;而决不是一种强迫。上帝造出的人是「有灵的活人」,有「自己的形像」,有自由选择的意志,可以自由地表达他的心愿;这一点,是与动物区别所在,也是人管理动物的能力所在。
上帝除了为人创造了有自由选择的意志和能力,又为人创造了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考验。人可以选择生命果,也可以选择智慧果(禁果);可以选择听上帝吩咐的话,也可以选择听蛇引诱的话。这种选择的自由里,最能充分表达人心的指向。上帝不愿把最好的生命礼物勉强赐给人,而是希望人珍贵它、全心接受它。人如果当初选择吃生命树的果子,就能得着生命。然而,遗憾的是,人在满园果子和菜蔬不缺吃的情况下仍然偏偏选了唯一不能吃的禁果。吃它看似事小,但是性质却十分严重。这意味着人类对天父上帝无限大爱的严重辜负,对厚赐万物的创造主忘恩负义的严重表现。这也是一种任意妄为,目无上帝,并贪心不足,侵犯上帝主权的不忠实的行为。正如主曾说过:「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路加福音十六10)这是对上帝荣耀的亏欠,也是对人自己完美性的破损。
人类无法推卸自己的责任,如同一个人闯了红灯,却责怪交警为什么要设置红灯;人超速,又怪交警为什么有个限速。亚当当初虽然没责怪上帝为什么造那棵树;却责怪上帝为什么给他那个女人。但是创造主从来不与被他所造的人一般见识,人在他那里依然宝贵,上帝不忍人永远死去,而说:「我要为他存留我的慈爱,直到永远。」(诗篇八十九28)
因为人性有罪,所以死是工价,死不能赎罪,死不能复活。上帝不愿意人在罪中永活,为全人类预备了一个完整的救恩,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具有神人二性,以肉身替罪而死,以神性死而复活,成为人能洁净地回到上帝怀抱的唯一中保。
披着肉身的主耶稣在世上卅三年多,是一个真正的完人。主耶稣在世,从属世的眼光看,相貌、身世、家境、学位无一值得炫耀。「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马太福音十二19)。他治病赶鬼后,总让人不要言传。他受审折磨时,也不多言。连父神也感叹:「谁比我的仆人眼瞎呢?谁比我差遣的使者耳聋呢?」(以赛亚书四十二19)主耶稣在世短暂,一直受着撒但的试探、诱惑和攻击。在肉身上受苦、受穷、饥饿、干渴,更在灵里为罪人们忧伤、被罪人们凌辱。但他从不屈服,而是耐心等待父神旨意的成全。主知道谁会卖他,也知道何时上十字架,但他不运用自己的能力;不随自己的意思来阻止和惩罚这些人。他默默地履行使命,传讲神国真理,为我们死而复活。是生、是死、是复活,都有一种遵行父旨意的平安。临死时,还求父神宽恕那些无知的刽子手,还拯救了其中一位同钉十字架的强盗,还惦记着自己的使命,直到最后一刻才告慰地说:「成了。」(约翰福音十九30)复活后便荣耀地回到父神的身边。这种活的光照,让我们很多司空见惯的毛病一览无遗,如虚荣浮躁、夸夸其谈、贪图名利、争风吃醋、互不相让、骄傲自满等等。
如今,信耶稣的人靠他代死赎罪,已经得救,但还不能说是一个完满无缺的人;既活在天国又活在世界,既有新我,还有老我,常有争战。我们靠自己仍然无能为力,但是有圣灵帮助我们去努力「作完全人」(哥林多后书十三11),最终圣灵就会在我们身上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的果子(加拉太书五22至23)。
虽然基督徒生在世上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错误,但是枝子长在葡萄树干上,就能结果子(参约翰福音十五4)。人信了耶稣,就踏上了一条通向完人的路。有一天,我们走进天堂,在那新天新地的「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上帝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启示录廿二1至2)在那里,「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坐在宝座上的耶稣基督亲口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示录廿一4至5)人们完全享受着创造主的恩宠和永生的喜乐。那时的人,是一个真正完美的人,不再有嫉妒纷争、骄傲虚伪等一切属世的毛病,而是有着属天的性情。这是生命最圆满的意义。
主題文章:如何避免靈命枯乾?
靈命低沈往往源於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疲勞。
基督徒會在人生某些階段中經歷靈命低沈的時刻,這情況雖非必然,卻十分普遍。甚少基督徒沒有經歷過靈性枯乾的日子。在那些日子裡,他們的心失去熱誠,生活中的喜樂大減,甚至感到全然失落。
這狀況並沒有單一的成因,因此也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有時我們是咎由自取的,譬如:我們犯了罪,卻沒有立刻認罪,尋求赦免及潔淨。又或者,我們縱容一些屬世的喜好霸佔自己的心,妨礙自己靈命的成長。
若然知道自己靈命低沈的原因,如上述般簡單的原因,解決方法也就簡單得多,向神認罪悔改就是了。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簡單做法。但是,假如我們藉著讀經、禱告,誠實審慎地自我省察一番後,仍然不明所以或找不出自己有任何罪惡的話,即使在這時作出最壞打算——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也沒有益處可言。明明犯了罪卻說自己無罪,這是不忠於事實的表現;明明沒有犯罪卻堅稱自己有罪,則是自欺的做法。有時最屬靈的做法,就是接受罪已得著潔淨的事實,不再將神以為潔淨的稱為不潔淨的。
有時候,我們所經歷的不是道德上的難處,而是身體上的軟弱。只要我們仍活在這必朽壞的身體中,我們的屬靈生命就依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受身體影響。在此我們必須留意,我們必死的「身體」(body)跟保羅神學思想中的「肉體」(flesh)是有分別的。當保羅提及肉體的時候,是指我們墮落的人性,並非指我們有形的身體——聖靈的殿。我們縱然可以靠著聖靈的大能從肉體的習性中被拯救出來,但只要仍然活著,我們始終無法擺脫身體的軟弱及缺陷。
靈命低沈往往源於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疲勞。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也說過類似的話:牙痛的時候,沒有人能當哲學家。雖然作疲倦的聖徒是可能的,但要既感到倦怠又「感到」像聖徒,就不大可能了。我們現在所考慮的,正是這缺乏感覺的情形。基督徒若因作主工而感到倦怠,又缺乏休息,長此下去,他們的靈命必定喪失生命力。也就是說,他們感到疲倦的原委,雖說是因為在主的葡萄園裡勞苦作工,但他們決不會由於為主作工的緣故而減少倦意。我們的主很明白這一點,所以祂偶爾也會把門徒帶到一邊去歇息。
我有時候會想,我們把重要的講道聚會安排在主日晚上舉行,這傳統的做法其實是迫使牧者們將最出色的講章,宣講給疲乏的會眾聽。這實在大大減低我們工作的果效。從閱讀得來的大發現往往令我們大感詫異,比方我們發現有些人如本仁約翰(John Bunyan)等經常一早就講道,甚至在清晨五點鐘就開始講。我知道今時不同往日,所以我不會主張把講道時間提前至五點鐘。但無論如何,前人至少可以向頭腦清醒的會眾講道,而我們面對疲倦的會眾,卻是司空見慣的事。無疑,前人在這方面確佔優勢。
另一個令我們疲憊不堪的原因是:枯燥單調的感覺。反覆不斷地做同一件事,必然會使我們感到厭倦。密爾頓(John Milton)指出,神使晝夜交替,目的正是要給我們一些變化。這是我們樂意見到的,亦應該為此感恩。
一些單純愛主的人以為,信徒應持續地進行屬靈操練,不讓世俗的思慮打岔……其實這做法是存在危險性的。胡格爾(Friedrich von Hugel)在論到禱告的「中性代價」(neutral cost)時建議,於思念屬天事物時,偶爾應該暫停一下,出去散散步,或到花園料理花草。我們都曾有過如下令人失望的經歷:一天前,我們覺得某段經文新鮮又芬芳;但一天後重讀同一段經文時,我們卻發現它失去了那份甘甜。其實這是聖靈敦促我們的方法,祂要引領我們看見新天地。可有發現神要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不斷遷徙?試想,假如以色列人四十年來都駐紮於同一處,情況會如何?要是如此,我真不敢想像事情會怎樣發展下去。
綜觀一些偉大信徒的見證,他們不但彼此不同,就是各自處於不同的時期亦有不一樣的體驗。有些屬靈操練在他們成長的某階段或許有幫助,但到後來卻失去果效,以致他們必須改用另一種操練方法。
要避免對屬靈事物產生厭倦,我們千萬要小心,不可陷入因循刻板的生活方式中。即使這種生活方式對我們有益,我們也不可一成不變。我們的主也告誡我們不要用空洞又重複的話語禱告。重複的話語不一定空洞,但禱告若失去逼切感,那些重複的話語就變得空洞了。我們應該不時檢視自己的禱告,看看其中有多少是誠心誠意地由衷發出的。我們的禱告應當保持簡單直接、誠實坦白而不落俗套。最重要者,切莫強求誘發自己的宗教情緒。當我們感覺枯乾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理會那感覺,或者坦然告訴神,完全不必因此感到內疚。如果我們感到裡面枯乾是因為自己犯錯的緣故,聖靈必會透過聖經的話語顯明我們的錯處。
總括而言,我們若要避免靈命低沈以至枯乾的情形,就要有適量的休息,要坦誠敞開地禱告,要令生活富於變化,要順服神召喚我們往前的呼聲,要常常平靜地信靠神。
(本文摘自《順服神》)
活在灵里
读经(罗马书 8:5-17)
5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 神为仇,因为不服 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 神的喜欢。如果 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12 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著。你们若顺从肉体活著,必要死;若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著。因为凡被 神的灵引导的,都是 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如果有客人给你打电话说,他将来拜访你,住在你的家里,我们的生活就会有所改变。花些时间,打扫卫生,整理杂物,把房子布置一下,这是常理。当客人住进你家的时候,你的起居会更有规矩,饮食会更讲究品质,谈吐也会变得文雅一些。现在让我们看看,当神住进我们心里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这段经文说出了圣灵在属神的人的生活里面所做的事情。祂使我们生活与属世界的人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神住在我们里面是何等大的特权,这位伟大、圣洁的神竟然住在我们这无所事事、丑恶败坏的人的心里面。神藉着祂的灵住在像你我这样的罪人里头,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当一个人住在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的地方,刚开始会感到很兴奋,过些日子就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当我们拥有某些特权的时候,时间久了,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信主、得救、得永生又怎样?”甚至对神住在我们的心里,产生怀疑。我们忘了成为基督徒是何等大的一件事情。圣经说,一个人得救,天使都会为之欢呼歌唱。在神看来,这是大事。
从这段圣经里面我们看到,当神的灵住在我们生命里面的时候,神使我们拥有五大祝福:
1. 新的心
每一个人对事物都有某种想法与意念。有些人把心放在得学位上头,有的人一心一意要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些人全力打拼为了买一栋他所梦想的房子。保罗在第5节里说到,世界上有两种不同意念的人,“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一种是体贴肉体的人,他们依据自己的罪性来生活,把心意集中在世界、肉体本性所喜欢的事情上。一种是随从圣灵的人,把注意力放在属灵的事情上。保罗认为把心思放在肉体的这些人是没有未来的。第6节说“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他们不能得神的喜欢,他们的前景悲惨凄凉。相反的,“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 他们乃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圣灵要我做什么?”
我们怎么知道圣灵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圣灵所希望的都记载在圣经里面。圣经解释了关于永生生命的事情;它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变得这么糟糕;它告诉我们神就是爱,因为爱我们,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第三天复活,而且还要再来;而且神把圣灵赐给凡是信靠祂的人。当我们接受这些真理以后,心中就有平安和喜乐,我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开始有所转变。换句话说,就是有了新的心,排除了老旧的想法和观念。
2. 新的人
第9节的意思说“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我们不再被罪所辖制,乃是由圣灵来管制。如果我们很诚实的话,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不觉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是在神的灵的管制之下。保罗说,所有的基督徒都有圣灵住在我们的心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基督的灵住在里面,他就不是一个重生得救的人,就不属于基督。当我们依靠这个灵来管理我们的时候,我们顺服祂,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生决定性的改变。因为我们把我们的心献给了一个新的对象,有了一个新的主人,就是神。
因为圣灵住在我们心中,我们也可以活出公义的生活。圣灵住在我们心中,掌管我们的生命,产生的两个结果:1)如17节所说“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虽然我们我们的身体还没有改变,还是老身体,还会有病痛,但是灵却活过来了,成为新造的人,圣灵给了我们新生命。其实,最大的神迹不是病得医治,而是一个人生命的改变。 2)如11节说的,“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借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神能行万事,能叫死海的水分开,能叫瞎子看见,能叫死人复活。一个信徒死了,即便躯体埋葬了,腐化了,这些都不在乎,有一天,神必叫信祂的人复活,老旧的身躯复合变成荣耀的身体。这是我们基督徒很大的盼望。
3. 新的责任
圣灵管理了我们的生活,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会自动地活在圣灵里面。基本上我们还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我们的心是悖逆的,老我顽强的表现自己:骄傲、不顺服、不诚实。13节说,“你们若顺从肉体活著,必要死;若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著。” 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这就是我们新的责任。也就是拒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从罪中回转,每一天过悔改的生活。
(太5:29-30)主耶稣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我们常常不肯舍弃自己,总要保留自己。如果我们属于耶稣基督,我们就是圣洁的民,严于律己。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圣洁呢?基督徒有责任,在生活里,靠圣灵而行。不是靠世界、靠金钱,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不是靠朋友,圣经里告诉我们,我们的责任是:事情不论大小,来到神面前,靠圣灵的大能。
在教会26年,我深深体会,很多事情不是靠我们自己解决的,靠祷告。多少次,感到走到尽头了,已经没有希望了,很奇怪,当神垂听我们的祷告,圣灵一做工,突然间,峰回路转,情况整个地改变了。
灵界的争战,对手是撒旦,若靠自己,就像拿着步枪来对付坦克一样,无能为力。靠圣灵则像用强力火箭筒打坦克,无坚不摧。圣灵是我们的力量,靠圣灵得胜有余。
深秋季节,树叶枯干掉光,偶尔你会发现,有几片绿叶,还留在树上,风霜雨雪不会使它们掉落。但是到了春天,枝干里生命的汁液开始往上传,新叶长出来了,秋天留下来的几片老叶则自动掉光,因为它们抵挡不住蓬勃的新生命。今天,我们也一样,不少坏习惯、坏脾气,你想靠自己改掉,却改不过来,但是当圣灵 — 这个生命的泉源进到你心中的时候,这些属于老我的东西,就会不知不觉中被摒弃。
所以我们有责任,靠圣灵而活,这就会带给我们内在的改变,当我们的心向神敞开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保罗要我们使罪性变得软弱无力,不给罪性以任何的营养通道,以治死身体的恶行。
4. 新的家庭
14-15节说,“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这里说的害怕,是指仆人对主人的那种恐惧,怕受罚、怕指责。以今天的情况来说,离婚率这么高,以至于有些人对家庭关系的产生恐惧感,有些年轻人怀疑家人的爱,担心家庭破裂,以至于不敢结婚。有时候我们基督徒也有这种恐惧感:“我真的能讨神喜欢吗?有一天我离开世界,真的会到主那里去吗?在神面前,我这样够好吗?我会不会软弱跌倒呢?……”
保罗说,我们基督的家庭不是这样的,当我们信了主,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家庭,成为神的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家庭关系永远不会破裂的。我们不必有世界的那种忧虑。你与神的其他的儿女同为后嗣。有一样的权利,有可靠的安全感,不再害怕,因为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可以称祂为“阿爸父”,祂从来不撇弃我们。
一个犯人在法官面前战战兢兢,但是法官的儿子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我们的神是宇宙间最高的法官,有一天,祂要来审判万民。但是,我们是神的儿女,神已经接受你,打了印记,我们活在圣灵里面,不再恐惧。
弟兄姐妹,“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个信息我们要记住。(约10:29)讲的很清楚,“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但是你要确定你是真正重生得救,有圣灵住在你里面,你知道你信的是什么。尽管你会跌倒、会软弱,神有时候会责打你,但你还是祂的儿女。阿爸父神始终关心我们、供应我们的需要,保护我们。
5. 新的产业
从16-17节可以看到我们在神的家庭里有特权的全景。我们不但是神的儿女,我们与基督同做后嗣。做儿女的,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作为神的后嗣,所有属于基督的也都属于我们。
到底基督拥有什么?祂拥有一切。(诗篇50:10-12)“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神创造一切,当然这一切都属祂的。我们既是祂的后嗣,有一天,我们一样要拥有祂所有的一切。所以17节又告诉我们,我们“必和他一同得荣耀”。当这个世界归还给这个创造者的时候,我们将与主一同掌权做王,因为我们与基督同做后嗣。
保罗在罗8章后半,谈到活在这个世界所受的痛苦。我们在上天堂之前,并不是坐在高级轿车上旅游世界的,万王之王的儿女在世界上经常不是坐头等舱的。耶稣从来没有过过这种奢华的日子。(太8:20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早期的教会也没有这类的经历。早期教会是贫穷的、微不足道的一群,他们为主受苦,在世界上没有过过好日子。神供应我们生活的必需,不是奢侈。当你妄求神给你世界上最高级的享受时,神说:“你好好为我受苦吧!有一天你要与我同享荣耀。” 在基督里,我们有极美的未来。
波斯的古列大帝的祖父曾经对年幼的古列终将有一天坐他的王位感到不安,于是命令仆人把古列弄死,但手下人倒有一点仁慈心,把古列送给一个牧人收养。长大后,古列发现自己有皇家的血统,有一天有权继承王位,于是开始预备自己,后来果然坐在波斯的王位上。他的地位的转变是从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的那一天开始的,他的追求、言行、生活,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也一样,首先要明白的是,你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女吗?你必须确认,你是否已经重生得救?知道有圣灵住在你的里面,你是属基督的。如果知道,感谢主。如果还不知道,今天就是机会,你要悔改认罪,确信耶稣基督为你的罪死了、埋葬了,第三天复活了,你接受祂做你的个人救主,圣灵就住进你的里面,从此以后不离开。于是你就与耶稣基督同做神的后嗣,以后拥有神的产业。
求神开我们的眼睛,看到活在灵里面,神给我们的五种祝福。新的心,我们的思想、意念、价值观与前不一样了;新的人,有圣灵掌管,重生得救的人;新的责任,靠圣灵,过得胜的生活;新的家庭,成为神家中的一员,称神为父,不再有恐惧;新的产业,与基督同为后嗣,是永永远远没有人能够把它夺去的。当我们常常思想这些真理,让圣灵来管理我们的时候,就会带来喜乐和平安,世界的得失已经变得不再是那么重要,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盼望。
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父,亲爱的耶稣基督,我们来到你面前。主啊,我们看见这段圣经教导我们,活在灵里面的人,是怎样一种光景,求你今天圣灵再一次作工,叫我们信了主的、心中有圣灵的人,为这段圣经中你的教训感谢,我们是何等有特权的属袮的儿女。今天在座的如果还有尚未信主的朋友,求袮圣灵也作工,叫他们心里受感动。袮的话语是真理,能造就我们,求袮开启他们的心窍,叫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和上面的一切都要过去,唯独遵行神旨意的必永远长存。求圣灵给我们力量,叫我们每一天,都顺服圣灵的掌管,过属天的、讨袮喜悦的生活。袮在我们生命里面掌王权,居首位,叫我们有见证,荣耀袮的名。这样的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5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 神为仇,因为不服 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 神的喜欢。如果 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12 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著。你们若顺从肉体活著,必要死;若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著。因为凡被 神的灵引导的,都是 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如果有客人给你打电话说,他将来拜访你,住在你的家里,我们的生活就会有所改变。花些时间,打扫卫生,整理杂物,把房子布置一下,这是常理。当客人住进你家的时候,你的起居会更有规矩,饮食会更讲究品质,谈吐也会变得文雅一些。现在让我们看看,当神住进我们心里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这段经文说出了圣灵在属神的人的生活里面所做的事情。祂使我们生活与属世界的人不同。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神住在我们里面是何等大的特权,这位伟大、圣洁的神竟然住在我们这无所事事、丑恶败坏的人的心里面。神藉着祂的灵住在像你我这样的罪人里头,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当一个人住在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的地方,刚开始会感到很兴奋,过些日子就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当我们拥有某些特权的时候,时间久了,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信主、得救、得永生又怎样?”甚至对神住在我们的心里,产生怀疑。我们忘了成为基督徒是何等大的一件事情。圣经说,一个人得救,天使都会为之欢呼歌唱。在神看来,这是大事。
从这段圣经里面我们看到,当神的灵住在我们生命里面的时候,神使我们拥有五大祝福:
1. 新的心
每一个人对事物都有某种想法与意念。有些人把心放在得学位上头,有的人一心一意要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些人全力打拼为了买一栋他所梦想的房子。保罗在第5节里说到,世界上有两种不同意念的人,“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一种是体贴肉体的人,他们依据自己的罪性来生活,把心意集中在世界、肉体本性所喜欢的事情上。一种是随从圣灵的人,把注意力放在属灵的事情上。保罗认为把心思放在肉体的这些人是没有未来的。第6节说“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他们不能得神的喜欢,他们的前景悲惨凄凉。相反的,“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 他们乃是有思想的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圣灵要我做什么?”
我们怎么知道圣灵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圣灵所希望的都记载在圣经里面。圣经解释了关于永生生命的事情;它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变得这么糟糕;它告诉我们神就是爱,因为爱我们,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第三天复活,而且还要再来;而且神把圣灵赐给凡是信靠祂的人。当我们接受这些真理以后,心中就有平安和喜乐,我们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开始有所转变。换句话说,就是有了新的心,排除了老旧的想法和观念。
2. 新的人
第9节的意思说“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我们不再被罪所辖制,乃是由圣灵来管制。如果我们很诚实的话,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我们不觉得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是在神的灵的管制之下。保罗说,所有的基督徒都有圣灵住在我们的心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基督的灵住在里面,他就不是一个重生得救的人,就不属于基督。当我们依靠这个灵来管理我们的时候,我们顺服祂,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生决定性的改变。因为我们把我们的心献给了一个新的对象,有了一个新的主人,就是神。
因为圣灵住在我们心中,我们也可以活出公义的生活。圣灵住在我们心中,掌管我们的生命,产生的两个结果:1)如17节所说“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虽然我们我们的身体还没有改变,还是老身体,还会有病痛,但是灵却活过来了,成为新造的人,圣灵给了我们新生命。其实,最大的神迹不是病得医治,而是一个人生命的改变。 2)如11节说的,“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借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神能行万事,能叫死海的水分开,能叫瞎子看见,能叫死人复活。一个信徒死了,即便躯体埋葬了,腐化了,这些都不在乎,有一天,神必叫信祂的人复活,老旧的身躯复合变成荣耀的身体。这是我们基督徒很大的盼望。
3. 新的责任
圣灵管理了我们的生活,但并不是说我们就会自动地活在圣灵里面。基本上我们还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我们的心是悖逆的,老我顽强的表现自己:骄傲、不顺服、不诚实。13节说,“你们若顺从肉体活著,必要死;若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著。” 靠著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这就是我们新的责任。也就是拒绝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从罪中回转,每一天过悔改的生活。
(太5:29-30)主耶稣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我们常常不肯舍弃自己,总要保留自己。如果我们属于耶稣基督,我们就是圣洁的民,严于律己。但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圣洁呢?基督徒有责任,在生活里,靠圣灵而行。不是靠世界、靠金钱,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不是靠朋友,圣经里告诉我们,我们的责任是:事情不论大小,来到神面前,靠圣灵的大能。
在教会26年,我深深体会,很多事情不是靠我们自己解决的,靠祷告。多少次,感到走到尽头了,已经没有希望了,很奇怪,当神垂听我们的祷告,圣灵一做工,突然间,峰回路转,情况整个地改变了。
灵界的争战,对手是撒旦,若靠自己,就像拿着步枪来对付坦克一样,无能为力。靠圣灵则像用强力火箭筒打坦克,无坚不摧。圣灵是我们的力量,靠圣灵得胜有余。
深秋季节,树叶枯干掉光,偶尔你会发现,有几片绿叶,还留在树上,风霜雨雪不会使它们掉落。但是到了春天,枝干里生命的汁液开始往上传,新叶长出来了,秋天留下来的几片老叶则自动掉光,因为它们抵挡不住蓬勃的新生命。今天,我们也一样,不少坏习惯、坏脾气,你想靠自己改掉,却改不过来,但是当圣灵 — 这个生命的泉源进到你心中的时候,这些属于老我的东西,就会不知不觉中被摒弃。
所以我们有责任,靠圣灵而活,这就会带给我们内在的改变,当我们的心向神敞开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保罗要我们使罪性变得软弱无力,不给罪性以任何的营养通道,以治死身体的恶行。
4. 新的家庭
14-15节说,“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这里说的害怕,是指仆人对主人的那种恐惧,怕受罚、怕指责。以今天的情况来说,离婚率这么高,以至于有些人对家庭关系的产生恐惧感,有些年轻人怀疑家人的爱,担心家庭破裂,以至于不敢结婚。有时候我们基督徒也有这种恐惧感:“我真的能讨神喜欢吗?有一天我离开世界,真的会到主那里去吗?在神面前,我这样够好吗?我会不会软弱跌倒呢?……”
保罗说,我们基督的家庭不是这样的,当我们信了主,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家庭,成为神的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家庭关系永远不会破裂的。我们不必有世界的那种忧虑。你与神的其他的儿女同为后嗣。有一样的权利,有可靠的安全感,不再害怕,因为我们是神的儿女,我们可以称祂为“阿爸父”,祂从来不撇弃我们。
一个犯人在法官面前战战兢兢,但是法官的儿子就不会有这种感觉。我们的神是宇宙间最高的法官,有一天,祂要来审判万民。但是,我们是神的儿女,神已经接受你,打了印记,我们活在圣灵里面,不再恐惧。
弟兄姐妹,“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这个信息我们要记住。(约10:29)讲的很清楚,“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但是你要确定你是真正重生得救,有圣灵住在你里面,你知道你信的是什么。尽管你会跌倒、会软弱,神有时候会责打你,但你还是祂的儿女。阿爸父神始终关心我们、供应我们的需要,保护我们。
5. 新的产业
从16-17节可以看到我们在神的家庭里有特权的全景。我们不但是神的儿女,我们与基督同做后嗣。做儿女的,有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作为神的后嗣,所有属于基督的也都属于我们。
到底基督拥有什么?祂拥有一切。(诗篇50:10-12)“因为树林中的百兽是我的,千山上的牲畜也是我的。山中的飞鸟,我都知道;野地的走兽也都属我。我若是饥饿,我不用告诉你,因为世界和其中所充满的都是我的。”神创造一切,当然这一切都属祂的。我们既是祂的后嗣,有一天,我们一样要拥有祂所有的一切。所以17节又告诉我们,我们“必和他一同得荣耀”。当这个世界归还给这个创造者的时候,我们将与主一同掌权做王,因为我们与基督同做后嗣。
保罗在罗8章后半,谈到活在这个世界所受的痛苦。我们在上天堂之前,并不是坐在高级轿车上旅游世界的,万王之王的儿女在世界上经常不是坐头等舱的。耶稣从来没有过过这种奢华的日子。(太8:20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早期的教会也没有这类的经历。早期教会是贫穷的、微不足道的一群,他们为主受苦,在世界上没有过过好日子。神供应我们生活的必需,不是奢侈。当你妄求神给你世界上最高级的享受时,神说:“你好好为我受苦吧!有一天你要与我同享荣耀。” 在基督里,我们有极美的未来。
波斯的古列大帝的祖父曾经对年幼的古列终将有一天坐他的王位感到不安,于是命令仆人把古列弄死,但手下人倒有一点仁慈心,把古列送给一个牧人收养。长大后,古列发现自己有皇家的血统,有一天有权继承王位,于是开始预备自己,后来果然坐在波斯的王位上。他的地位的转变是从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的那一天开始的,他的追求、言行、生活,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也一样,首先要明白的是,你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女吗?你必须确认,你是否已经重生得救?知道有圣灵住在你的里面,你是属基督的。如果知道,感谢主。如果还不知道,今天就是机会,你要悔改认罪,确信耶稣基督为你的罪死了、埋葬了,第三天复活了,你接受祂做你的个人救主,圣灵就住进你的里面,从此以后不离开。于是你就与耶稣基督同做神的后嗣,以后拥有神的产业。
求神开我们的眼睛,看到活在灵里面,神给我们的五种祝福。新的心,我们的思想、意念、价值观与前不一样了;新的人,有圣灵掌管,重生得救的人;新的责任,靠圣灵,过得胜的生活;新的家庭,成为神家中的一员,称神为父,不再有恐惧;新的产业,与基督同为后嗣,是永永远远没有人能够把它夺去的。当我们常常思想这些真理,让圣灵来管理我们的时候,就会带来喜乐和平安,世界的得失已经变得不再是那么重要,我们的生命有意义,有盼望。
祷告
我们在天上的父,亲爱的耶稣基督,我们来到你面前。主啊,我们看见这段圣经教导我们,活在灵里面的人,是怎样一种光景,求你今天圣灵再一次作工,叫我们信了主的、心中有圣灵的人,为这段圣经中你的教训感谢,我们是何等有特权的属袮的儿女。今天在座的如果还有尚未信主的朋友,求袮圣灵也作工,叫他们心里受感动。袮的话语是真理,能造就我们,求袮开启他们的心窍,叫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和上面的一切都要过去,唯独遵行神旨意的必永远长存。求圣灵给我们力量,叫我们每一天,都顺服圣灵的掌管,过属天的、讨袮喜悦的生活。袮在我们生命里面掌王权,居首位,叫我们有见证,荣耀袮的名。这样的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悲劇性缺陷
閱讀: 歷代志下26章3-15節 | 全年讀經進度: 歷代志下10-12章 約翰福音11章30-57節
國語 廣東話
烏西雅的名聲傳到遠方,因為他得了非常的幫助,甚是強盛。—歷代志下26章15節
在文學上,悲劇性缺陷這個名詞指的是促使主人翁墮落的個性。這正是16歲就受膏為猶大王的烏西雅的寫照。多年來,他都專心尋求主,為此上帝也使他諸事亨通(歷代志下26章4-5節)。但好景不常,當「烏西雅的名聲傳到遠方,因為他得了非常的幫助,甚是強盛」時,事情就改變了,因為「他既強盛,就心高氣傲,以致行事邪僻。」(15-16節)
烏西雅進入上帝的殿,要在香壇上燒香(16節),公然干犯上帝的命令。或許是驕傲使他以為自己可以例外,不必像其他人那樣遵行上帝的律法。當烏西雅向著那些阻擋並指責他燒香的祭司發怒時,上帝就伸手用大痲瘋攻擊他(18-20節)。
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我們都常常看到一個擁有好名聲的人,墮落到羞辱與受苦的境地。最後,「烏西雅王長大痲瘋直到死日,因此住在別的宮裡,與耶和華的殿隔絕。」(21節)
唯有謙卑跟隨主,才能避免在讚美聲中迷失自己,在驕傲的毒藥中墮落。DCM
柔和謙卑難落實,
甚少有人能實踐;
事奉態度如耶穌,
才能贏得主喜悅。Gustafson
鼎為煉銀,爐為煉金,人的稱讚也試煉人。──箴言27章21節
作者: 麥大衛 | 其他作者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http://www.cohss.fcu.edu.tw/wSite/publicfile/Attachment/f1378105523781.pdf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第 125-147 頁 2004 年 5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張燕梅*
摘 要
本文旨在處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分析論述西方文化中有關死後生命信
念的兩個主要觀點-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的永生觀。這兩種觀點雖然涇
渭分明,但卻經常被混為一談,即使是基督教徒,也常誤用了柏拉圖的觀念而不
自知。第二個問題是要進一步展示這兩種觀點所造成的不同道德人生,這不同的
道德人生,即形成了人們在超克死亡時的兩種解脫之道。
關鍵詞:身體、靈魂、死亡、死後生命、不朽、永生
* 東海大學文學院秘書、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126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壹、前言
近三十年來死亡學(Thanatology; Life-Death studies)的興起,引起全球對死
亡相關議題的關注。其中最受矚目的,恐怕要算「死後生命」這個議題了。有關
「死後生命」的問題,在神學系統中是屬於末世論(Eschatology)的範疇,而這
個範疇也在近三十年來變成了基督神學的中心教義。誠如彼得范(Peter Phan)
所說:「末世論已從神學的邊陲移到了中心。……沒有一門學科不受此一轉向所
影響:無論是關於神的教義、基督宗教倫理學,還是有關創造、恩典、教會及禮
儀聖事的教義,均在此列。」1
在宗教領域之外,有些學者著手於在臨床上證明
「死後生命」確實是存在的,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正是研究瀕死經驗
(Near-Death Experiences)的標竿人物。在他的研究中發現,有許多幾近於死亡,
或在臨床上被宣告死亡卻又復活的人,往往有以下一個或多個經驗--意識到自己
的死、脫離了自己的身體並向下俯瞰之、進入隧道、看見耀眼的光、遇見已故的
親友或超自然的存在、看見美麗的景緻、參與一生的回顧與評估、經驗到幸福與
友愛、重回身體、不再恐懼死亡,以及對生命看法的改觀等2
。在某些學者看來,
瀕死經驗的研究已在臨床上證明死後至少還有一段生命的存在,例如 Maurice
Rawlings 和 George G. Ritchie;但對另一些人來說,例如 Kenneth Ring 和 E.E.
Valarino 等人3
,瀕死經驗並不足以證明死後生命的存在,因為那些經驗終究還是
「瀕死」的經驗。無論死後生命是否在現實上得到了證明,對於擁有瀕死經驗的
人來說,他們相信有死後生命,同時這個信念也確實對他們造成極其深遠的影
響,尤其是在人生意義方面。4
誠如巴斯卡(B. Pascal)所言:「去探知我們的靈
魂是朽或不朽,這是關係到我們整個生命的。靈魂是朽或不朽,必然造成完全不
同的道德。」5
本文試圖處理兩個問題:首先析論西方文化中有關死後生命信仰
1 彼得范(Peter C. Phan),崔國瑜譯,《死亡與永生 101 問答集》(台北:揚智文化,2002 年),
頁 3
2 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長安譯,《來生》(台北:方智出版社,1991),頁 25-120
3 參見羅林斯(Maurice Rawlings),橄欖樹翻譯小組譯,《死--怎麼回事》(台北:橄欖基金會,
1997);李齊(George G. Ritchie),陳建民譯,《死亡九分鐘》(台北:基督教中國主日
學協會),1998;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台北:
遠流,2001)
4 濱死經驗研究界的泰斗 Kenneth Ring 指出:「無論濱死經驗本身最後的解釋為何,無論它是
否『真正』存在,有一個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濱死經驗已對存活的當事人造成深刻而又持久的
影響。」(見 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台北:遠
流,2001,頁 175)這個影響它包括了精神和行為、意識和超覺機能運作、心理層面和神經系
統等方面的改變。(頁 167-174)
5 見巴斯卡(Blaise Pascal),孟祥森譯,《沉思錄》(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頁 123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27
之兩個主要觀點--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6
--這兩個觀點雖然南轅北
轍,卻經常被人混淆,即使是基督徒,也經常會誤用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而不自
知;接著進一步闡釋這兩種信仰所產生的不同的道德人生,及其所構成的兩種相
異的解脫之道。
貳、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
一、蘇格拉底之死-靈魂從肉體的解脫
柏拉圖有關靈魂不朽的看法,主要見於《斐多篇》(Phaedo)、《高爾吉亞篇》
(Gorgias)、《美諾篇》(Meno)、《國家篇》(Republic)、《斐德羅篇》(Phaedrus)、
和《蒂邁歐篇》(Timaeus),其中以《斐多篇》最具代表性。柏拉圖在《斐多篇》
中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鮮明的、令人動容的、蘇格拉底7
坦然就死的勇者形象。此
一形象取代了古代英雄典範阿奇里斯(Achilles),成為當時高尚的希臘青年所崇
拜的新榜樣。8
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斐多篇》之於異教徒或自由思想的
哲學家,就相當於福音書所敘述的基督受難和上十字架之於基督徒。」9
但是靈
魂不朽並非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所追求的目標(不朽是靈魂的本質),哲學家的目
標是透過死亡而使靈魂得以解脫,並且不再與肉體結合而進入永恆的國度。費多
(蘇格拉底的學生)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6 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說:「從歐洲的人文史當中,我們認識了兩種有關死亡的盼望圖
像:古時有關靈魂不滅的圖像,以及《聖經》有關死人復活的圖像。」(見 Jurgen Moltmann,
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香港:道風書社,2002,頁 77)
7 蘇格拉底(Socrates,前 469-399),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老師,是西方歷史上影響人性至深
的偉人之一。西元前 399 年在雅典因被控瀆神等罪狀而被處死。
8
H. G. Gadamer, 〈柏拉圖《費多篇》對靈魂不朽的證明〉,該文收於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余紀元譯,《伽達默爾論柏拉圖》,頁 25
9 羅素(Berirand Russell),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頁 176
12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蘇格拉底當時的行為和語言都顯得相當快樂,厄刻克拉底,他高尚地
面對死亡,視死如歸。我禁不住想,甚至在他去另一個世界的道路上
都有神的旨意在指引…。(《斐多篇》58E)10
蘇格拉底當時確實是快樂的,在他打發獄卒去為他準備行刑用的毒藥之後,他
說:
…一個真正把一生貢獻給哲學的人,在臨死前感到歡樂是很自然的,
他會充滿自信地認為當今生結束以後,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能發現最偉
大的幸福。(《斐多篇》64A)
所以,哲學家之所以不怕死,是因為死後將會進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將會
有更好的報酬(最偉大的幸福),因此,對於真正的哲學家來說,今生「實際上
就是在自願地為死亡作準備」(《斐多篇》64A)。在這個意義上,死亡就是一個
跳板,一個讓哲學家得以跳向永恆的跳板。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哲學家的
哪一個部分躍向永恆呢?蘇格拉底說:「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解脫出來」
(《斐多篇》64C),那麼是靈魂或是身體邁向永恆呢?根據柏拉圖的二元論:靈
魂與身體、理型與感覺對象、理智與感官知覺、實在與現象等各組對立中,前者
的價值與實在性都優於後者,因此,邁向永恆的只能是哲學家的靈魂,而不是身
體。
那麼,哲學家如何看待身體呢?蘇格拉底認為身體阻礙了我們對真理的追
求。這可以分開從兩方面說:其一,感官知覺沒有確定性,所以,當我們運用它
們來獲取知識時,就變成了我們的障礙,蘇格拉底說:
10此處譯文引自王曉朝譯本《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並參考 Edith Hamilton 等人
主編之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英譯本。 本文其他有關《斐多篇》、《美諾篇》、《國
家篇》、《普羅泰戈拉篇》等譯文皆本於該書。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29
當靈魂能夠擺脫一切煩擾,比如說聽覺、視覺、痛苦、各種快樂,亦
即漠視身體,盡可能獨立,在探討實在的時候,避免一切與身體的接
觸和聯繫,這種時候靈魂肯定能最好地進行思考。(《斐多篇》65C)
其二,生理的需求、疾病,以及因身體而引起的愛、欲等意象都會阻礙我們探求
真理,他說:
首先,身體在尋求我們必需的營養時向我們提供了無數的誘惑,任何
疾病向我們發起進攻也阻礙我們尋求真實的存在。此外,身體用愛、
欲望、恐懼,以及各種想像和大量的胡說,充斥我們,結果使得我們
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進行思考。發生各種戰爭、革命、爭鬥的根
本原因都只能歸結於身體和身體的欲望。(《斐多篇》66C)
在此,顯然蘇格拉底把愛、欲、恐懼等心理情緒也排除在靈魂之外,只留下知性
的部分,這在《國家篇》、《斐德羅篇》的靈魂三分說就有更明確的解釋。其次,
他把身體和身體的欲望視為世間罪惡的源頭,戰爭是為了奪取財富,而財富是用
來供養身體,做為身體的奴隸是沒有閒暇從事哲學的。因此,
如果我們要想獲得關於某事物的純粹知識,我們就必須擺脫肉體,由
靈魂本身來對事物進行沉思。從這個論證的角度來判斷,只有我們死
去以後,我們才能獲得我們心中想要的智慧。(《斐多篇》66E)
既然我們要在死後方能獲得完全的智慧,難道生前對於真理或永恆我們就真的無
能為力嗎?事實並非如此,蘇格拉底在此為我們敞開了一條通往永恆的道路,他
說:
130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要繼續接近知識,我們要盡可能避免與身體
的接觸和聯繫,除非這種接觸是絕對必要的,而不要允許自己受身體
的性質的感染,我們要洗滌我們自己受到的身體的玷汙,直至神本身
來拯救我們。(《斐多篇》67A)
這就是一種「淨化」的功夫,除非是萬不得已,否則我們應盡量避免靈魂與身體
的接觸,追求知識要用純粹知性的沉思,而不靠感官知覺,同時也不讓欲望情緒
來左右我們。這不正是蘇格拉底一生所展示的人格典範嗎?
不過,從蘇格拉底對於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他既認為感官知覺這種屬於身
體的功能,有礙於我們對真理的追求,那麼,所有以經驗觀察為基礎的知識都將
被他排除在真理之外,所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數學和神秘主義的洞見了11。柏拉圖
在《美諾篇》藉著一個未受教育的小奴隸來證明「知識即回憶」,雖然他成功地
證明了小奴隸是懂得幾何學的,但是,如果將幾何學換成「金字塔是何時建造的」
這類經驗知識的問題,他的方法就不能奏效了。
二、靈魂不朽的論證
為了證明靈魂不朽這個觀點,柏拉圖在《斐多篇》提出了四個主要論證。這
三個論證影響了後來的基督教神學以及唯心主義哲學關於靈魂不朽的理論。
第一個論證是:萬物都有對立面,並且都是由它們的對立面產生出來的。生
和死是對立的,所以,生產生死,死產生生。復活就是從死產生了生。既然如此,
那麼靈魂在生之前,必然已先存在,在死之後,必然也存在於某處。
第二個論證是:學習就是一種回憶,現在回憶起的東西,都是以前曾經學過
的。除非我們的靈魂在進入身體之前存在於某處,否則這「知識即回憶」說就不
可能成立。蘇格拉底舉了「絕對相等」的例子來論證「知識即回憶」說,在現實
之中所有的事物只是接近相等,例如兩個磚頭看起來很像,但頂多只是接近相
等。既然在現實之中我們找不到絕對相等的例子,然而我們卻都有絕對相等的概
念,顯然這個概念必定是在出生前就已經擁有的知識。除此之外,真善美等絕對
實體--感覺對象只是它們的摹本--的存在,也可以用來證明我們在出生前就已具
備了這些知識。所以靈魂在出生前就已經存在。至於「靈魂在死後也要像它在出
11同註 9,頁 181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1
生前一樣存在」這一半的證明,蘇格拉底以下列的理由加以論證:
如果靈魂在出生前就存在,如果它開始趨向生命並且被生出來,那麼
它必定是從死的東西或死的狀態中出生的,如果靈魂肯定會再生,那
麼它死後肯定會存在。(《斐多篇》77D)
第三個論證中,柏拉圖從靈魂的單一性來論證靈魂的不死性。這個論證的大
意是:事物的毀滅或消亡是因為它的組合之處被分裂了,所以只有複合的事物才
有部分,有部分才會被分解,靈魂相對於複合性的身體來說,它是單一的,單一
的沒有部分,所以它是不死的。總的來說,他把存在分成兩類:一是可見的、複
合的、變化的,一是不可見的、單一的、永恆的,身體和其他現實中可見的事物
均屬於前者,所以它們是變化的、必朽的;而靈魂和理型是屬於後者,所以它們
是永恆的、不朽的。
第四個論證是:柏拉圖認為美的事物之所以為美是基於美本身。個別的事物
都分有了理型(eidos)而作為它的特點,但卻不能與相反的理型並存,例如三是
奇數,它絕不會接納「偶數」這個相反的性質。據此,靈魂使身體活著,所以,
靈魂不能接納死亡這個相反的性質,不接納死亡,就是不朽,故靈魂是不朽的。
三、靈魂與永恆的世界
根據前述,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與身體相關聯,而不能真正
得到智慧,但是做為一個哲學家,他仍要盡可能地避免身體的干擾,「由靈魂本
身對事物進行沉思」,「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要繼續接近知識」。柏拉圖在《蒂邁
歐篇》指出,我們這個世界是永恆世界的摹本,雖然這是最美的世界,但畢竟它
還是那永恆世界的影像或摹本。(《蒂邁歐篇》29A-31B)換言之,永恆的世界永
遠在人的範圍之外。柏拉圖說哲學始於驚奇(《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155D),
我們從對世界的驚奇之中,企圖找尋解釋,尋求智慧,不可避免地必然有越過現
象而觸及永恆的衝動。但是,我們要藉由什麼方法來接近那個我們能力範圍之外
的世界呢?「我們必須具有某種接近這種無法企及的世界的方法,這項任務將要
由『神話』來完成了。我們藉助這種方法進行思考,但我們並不對它們進行思考」
12。在此,我們要透過柏拉圖對話錄中有關神話的部分來了解那死後靈魂所要抵
達的世界,但不停留在神話本身對事實陳述的程度上去思考。我們認為研究柏拉
12見 Jean Brun,楊國政譯,《柏拉圖及其學園》(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 77
132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圖思想,尤其是有關他的靈魂觀,不能越過神話的部分,克爾愷郭爾(S.
Kierkegaard)認為:「神話學就在於在時間和空間範圍內保持永恆的思想。」13既
然追求永恆是柏拉圖思想的精髓,當然不應將這個部分排除在我們的論述之外。
在《斐多篇》(109A-114C)中,柏拉圖描述了三層世界,上面的世界是懸
浮在地球的上方,我們看不見它,因為我們住在它的一個凹陷處,它充滿了乙太、
氣,而乙太的殘渣則被吸進凹陷處,亦即我們的世界,所以,在上面的世界一切
都是美好的,這包括他們的視覺、聽覺、理智以及其他所有的能力和健康,都遠
遠在我們之上。他們與神共住,可以擁有真正的幸福。還有一個世界是在我們的
下方。也是不可見的世界,它是一個洞穴,所有的河都流經這個深淵,稱之為塔
塔洛斯(Tartarus)。眾多的大河中有四條主要的河流,其中最大的叫俄刻阿諾
(Oceanus);另一條叫阿刻戎(Acheron),阿刻戎下抵阿刻盧西亞湖(Acherusian
Lake);第三條叫皮利福來洛松(Pyriphlegethon),它形成了巨大的湖泊,裡面有
熾熱渾濁的泥漿;第四條發源於斯提克斯湖(Styx),叫做考西圖斯(Cocytus)。
亡靈首先要下到地界去接受審判,但只有要受罰的人才會留下來。靈魂可分為四
類:(1)被判定前世過著中性生活的靈魂會被送往阿刻盧西亞湖滌罪,或因犯罪
而受罰;或因善行而受獎,這些靈魂經過贖罪淨化之後,又被重新投入生命的輪
迴中。(2)被判定為不可救藥的,像盜竊聖物、謀殺等重罪的靈魂,就被推下塔
塔洛斯深淵,永不重現。(3)對於那些被判重罪卻尚可挽救的靈魂,也要被丟進
塔塔洛斯,但僅需呆上一年,又會被噴出來,殺人犯落入考西圖斯河,不孝者落
入皮利福來洛松河,它們可以到阿刻盧西亞湖乞求受害者的寬恕,如果成功,它
們的不幸就結束了,否則就得在被沖進塔塔洛斯再重新來過,直到它們被原諒為
止。(4)第四類是屬於哲學家的專利,那些被判過著虔誠生活的靈魂會得到解放,
因為它們已經通過哲學的滌罪,此後就在上面的世界過著無身體的幸福生活。
在《高爾吉亞篇》(523B-524A)中,柏拉圖對審判作過比較詳細的說明:
在克洛諾斯時代(The days of Cronus)到宙斯(Zeus)統治時期,對將死之人進
行審判的是活人,所以審判不是那麼公正,有壞人被錯判到福島(Island of the
Blessed)去享福。於是,宙斯改變了審判的方式:第一,他不讓人知道何時會死;
第二,人死後才接受審判;第三,負責審判者改為已死的法官;第四,法官和受
審亡靈都是赤身露體,以免受審者亮麗的服飾影響法官的公正性。這麼一來,審
判就變得公正了。
在《國家篇》(614B-621B)中,柏拉圖談到了命運抉擇的問題。一位叫做
厄爾(Er)的勇士在戰場上被殺,在他被葬之際突然復活了,他向同伴描述了他
靈魂出竅時在陰間所見的景象。他說:人死後,法官判決每一個人,並將正義靈
魂引向一條通往天堂的路,把罪人的靈魂引向一條向下的道路,每項罪行都要用
十倍的代價來抵償,每次抵償持續一百年,同樣的,好事也可以得到十倍的報酬。
13同上書,頁 79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3
在對宇宙進行了十分複雜的描述之後,他談到了生活類型的選擇。神的使者說:
「諸多一日之魂,你們包含死亡的另一輪新生即將開始,決定你們命運的不是
神,而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接著,靈魂們有權選擇自己未來生活的模式,其
中有僭主的、在位的、放逐的、乞丐的、貌美的、體壯的…等各式各樣生活的模
式。大多數靈魂選擇時,都受了前世習性的影響。當靈魂選擇完畢,就被帶到勒
忒(Lethe)平原,被迫喝下河水,忘掉過去的一切,重新投生。唯獨厄爾勇士
被禁止喝下這水,但他也不知是怎樣回到了自己的身體。
從上述引文中,我們看到了人死之後靈魂的去處,靈魂本來就享有永生,--
天堂、塔塔洛斯,或者再次輪迴。蘇格拉底死前的勇者形象,正是奠基在這種神
話思想之上。他相信因為生前對智慧的追求,已經讓他經過智慧的「滌罪」,故
而死後他必然得到報酬--升上永恆的理型世界。
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影響了後世對人性的看法,尤其在許多神學著作中都流
露了不少柏拉圖色彩14。但事實上這種柏拉圖式的靈魂觀在聖經中是毫無根據
的,它與基督教永生觀有著明顯的差異。
貳、基督教的永生觀
有關基督教永生觀主要集中在基督自己的講道與保羅的著作中。耶穌傳道的
重點在於神的國即將來臨,而保羅的末世論有幾個要點:(1)基督的臨在開啟了
新的世代,但新的世代的完成是在基督再來時才會發生。(林前 10:11;林後 5:17;
哥前 15:23;帖後 2:2-3)(2)基督的復活是我們在末日復活的保證,而且他再臨
的日子將審判眾人,信徒的新生命將得到肯定,罪與死亡將被戰勝。(羅 5:3-5;
林前 15:13-15;約 12:4-8)(3)聖靈內駐於人心,正是末世人類得救的憑據。(林
後 1:22;5:5)
一、亞當之死-人的必死性與心身整合體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將死亡視為一個現實,而且它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繫於
肉體的暫時性和可分性。但在聖經中,死亡卻被視為一個結果,一個罪的結果,
一個由罪而來的懲罰。正如保羅所說:「罪惡的工價乃是死」(羅 6:23),人類的
祖先亞當因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而入於罪,這個罪行所
帶來的懲罰就是死(創 2:16-17)。做為亞當後代的人類,繼承他那敗壞了的心和
一個會死的身體。所以,保羅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
14奧古斯丁對人性的看法便流露出柏拉圖色彩,他說:「真正的人是靈魂,而身體只是其工具。」
Augustine, On the Creatness of the Soul, ΧIII,轉引自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 115
134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皆犯了罪。」(羅 5:12)
既然死是罪的結果,那麼在犯罪之前,人必然是不死的,既是不死的,又如
何能變成必死的呢?而且依據《創世紀》的記載,人類既是依「上帝形象」被造
(創 1:26-27),上帝永存,人又為何不是不死的呢?
的確,根據《創世紀》第二章,上帝創造人類原是純潔的,只是當人受到魔
鬼(蛇)的引誘才犯罪墮落,從而失去了他原先的純潔。任以撒(Rev. Isaac)說:
「亞當犯罪,並非罪惡的起源,而是罪進入人心的開始。」15如此,罪惡既不是
根源於人性(人性原有的只是自由意志),那麼,我們才有機會永遠脫離它的挾
制--只要獲得上帝的恩典與赦罪。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聖經強調亞當犯了罪,人類由於繼承了這個原罪,而
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歸正,因為他已經是在罪惡過犯之中了(弗 2:1),所以,我們
便需要上帝的救贖。換言之,雖然「人的行動是自由的,但是他的自由卻必定是
受到他的本性的限制。」16由此往前推,那麼,亞當之所以會受到魔鬼的引誘,
也是基於他的不完美性。在此乃顯示出人類的有限性。這個有限性是否也包含了
「不死性」的不完全呢?根據奧古斯丁的三階段論可以解決亞當的不死性和必死
性中間的衝突問題。亞當在樂園中所擁有的是「可能的不死性」,因著罪而失去
這個可能性,並陷入必死的狀態;不過,一但獲得救贖,又將進入「不會死」的
情境,此乃永生。17因此,人之被造僅具有不死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還必須得
到上帝的赦免才得以完全彰顯。於是,對亞當的後代來說,「人人都有一死」(來
9:27)。
除了必死性之外,做為一個受造物,人還有什麼特質呢?依據聖經的記載,
人是「有限的、有死的、心理物理的生命形式」,而不是「暫時依附於凡體之上
的一個永恆的靈魂」18。《創世紀》第二章說:「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
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 2:7)在這段經
文中明白指出,人之為「活人」,是由物質(塵土)和非物質(生氣)兩部分組
合而成,所以,說人擁有一個可以獨立於肉體之外而存在的靈魂(如柏拉圖式的
靈魂)在聖經是不成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可以突顯肉體在聖經中的實在
性。莫爾特曼(Moltmann)在談到歐廷格爾(F. Oetinger)「具體形象是上帝所
有工作的目的」這個命題時說:「如果『具體形象』是上帝所有工作的目的,那
麼人類的肉體就不能被看做是生命的低級形式,或者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因
為如果具體形象是上帝所有工作的目的,那麼它應當相應地也是人類的最高目
15任以撒(Rev. Isaac),《系統神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2000,頁 117
16同上書,頁 117
17Augustin,《手冊》(Enchiridon),頁 107。轉引自莫爾特曼,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香
港:道風書社),2002,頁 111
18John Hick,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轉引自劉小楓主編,陽德友、董友譯,《20 世紀西方宗教
哲學文選》中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頁 1043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5
的,而且,也是他所有活動的目的。」19上帝的工作包括:創造、和解和拯救。
從創造的目的來說,人類正是以其完整的、具體的、肉體的狀態成為上帝在地上
的形象;從和解的目的來說,耶穌基督通過有罪的、有病的和有死的身體來讓世
界得到和解(羅 8:3);從拯救的目的來說,拯救是要使一切改變,促使「新天新
地」(啟 21)的實現。所以,我們無法脫離物質的或肉體的存在來談上帝的目的,
人既是上帝計劃的一部份,我們便也無法脫離肉體來談人性。因此,「按照聖經
的立場是,上帝的形象是關乎人性的全部,而不是單單指某些特殊的素質、能力
或特徵」20,它是一個心身整合體。這一點可以在「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身上
看到:他既有明顯的肉體的一面,也有屬靈的一面。這種對於人性的看法決定了
基督教的死亡與復活觀。
二、死後復活
在亞當身上我們看到人是一個有限的、必死的心身整合體,那麼人的死亡自
然不能被理解為柏拉圖式的靈魂自動脫離肉體的過程,它應該涉及整個人的終結
--包括靈魂與身體的終結21。同樣的,在涉及死後生命的問題時,也不能用「不
死的靈魂得到解脫」這樣的觀點來理解基督教的永生觀。
在追求永生的願望中,基督教不像柏拉圖那樣強調自身靈魂的不朽性,而是
轉而求助上帝,把自己的不朽與全能的上帝關聯起來,認為唯有透過上帝的救
贖,人類命運的更新與死人的復活才得以實現。保羅說: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
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並且明顯我們是為 神妄作
見證的,因我們見證 神是叫基督復活了。若死人真不復活, 神也
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基
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枉然,你們仍在罪裡。就是在基督裡睡
19Jurgen Moltmann,隗仁蓮等譯,《創造中的上帝》(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
頁 331
20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 118
21Moltmann 說:「復活預設了完全的死亡,並完全涉及整個人,換言之,它總是設想到肉身。」
見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香港:道風書社),2002,
頁 89
136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了的人也滅亡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
憐。(林前 15:13-19)
在此,他把人類永生的希望交付上帝,而耶穌的復活正是做為人類復活的保證。
透過個人的終極關懷(即永生的盼望)與對基督的信仰相結合,更加強了信徒的
信念,也使得基督信仰的傳播更為有效。這就是莫爾特曼所謂「信仰把人同基督
連結在一起,希望則使信仰面向基督的無所不包的未來」22。說得更露骨一點,
期望復活是基督宗教形成時的一種功利思想。23
關於基督教復活觀,其要義有四:
1.復活的是完整的人--一個心身整合體,而不是靈魂的或肉體的部分。在希臘傳
統中,靈魂的價值總是高於肉體,並且可以獨立於肉體而存在。因此,它在死亡
發生時可以自動脫離肉體的束縛,有機會回到神的故鄉,所以它是神性的。死亡
在這個意義上,並不是一種威脅,反是一種解脫。與此相反的,有些學者卻認為
「復活只是在最後之日重新組合人的身體,包括原來一切的結構與功能」24。事
實上,這兩種看法都不符合聖經原意。保羅對復活的型態做了如下說明: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
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所
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林前 15:42-44)
「靈性的身體」與「血氣的身體」相對照,表示他是揚棄了「必朽壞的、羞辱的、
軟弱的、血氣的」這些惡的特質,而重新擁有「不朽的、榮耀的、強壯的、靈性
的」這些善的特質。問題是我們怎麼去理解這裡所謂「靈性的身體」呢?如果它
只是像柏拉圖所謂的靈魂,那麼靈魂如何是「強壯」的呢?而且這與《創世紀》
中上帝造人的情形不符,又與復活的基督不符--復活後他有吃有喝,而且有骨有
22Jurgen Moltmann, Theologie der Huffnung(《希望神學》),Chr. Kgiser Verlag, Muenchen,第 12
版。轉引自《20 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下卷,頁 1779
23單純說:「新生或人死後的復活,實際上是宗教銀行在開辦時招攬顧客的讓利支票。」見單純,
《宗教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 289
24見 Alister E. McGrath, 劉良淑、王瑞琪譯,《基督教神學手冊》(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1,頁 567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7
肉(路 24:30、39-43)。如果他只是一具軀體,那他如何是一個「有靈的活人」
呢?而且當他不再擁有過去的記憶,他如何還是他自己呢?所以,比較合理的解
釋應該是一個「心身整合體」的復活。所以,奧古斯丁解釋保羅所謂「靈性的身
體」,指的不是純粹的屬靈的身體,而是順服聖靈的身體,這是恰當的。
2.耶穌基督是人類復活的保證--保羅作了下列的陳述: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
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
式,向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
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羅 6:3-5)
我們基於耶穌復活這個事實,相信末日我們也要復活,所以,在上帝的救贖工作
上,耶穌是第一個復活,也是復活的典範。
3.上帝的靈是復活的原動力--保羅說: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
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
來。(羅 8:11)
對於聖靈的解釋,保羅引進了一個特殊的字 arrabon,亦即抵押、憑據的意思,
例如他在《哥林多後書》提到:「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
據。」(1:22)「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林
後 5:5)這個憑據讓信徒放心,因為他們已擁有末日搭上永生列車的車票。
4.復活的群體性--柏拉圖的靈魂觀,身體與靈魂是兩個獨立的實體,靈魂在生前
和死後都是獨立的,它不需要依賴於任何東西而存在,也沒必要與任何靈魂發生
關係。相對於這種觀點,如前所述,基督教的靈魂與身體是緊密關聯的,「在保
羅的語言裡,『身體』與『精神』並不是兩種對立的東西」25,而且,人與群體
也是密切相關的,保羅說:
25Joseph Ratzinger, 靜也譯,《基督教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3,頁 311
13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 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21)
凡有血氣的,都要見 神的救恩!(路 3:6)
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
把國交與父 神。…因為經上說:「神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
(林前 15:24-27)
由此可見,在末日,所有的受造之物(萬物)皆會復活,人類的歷史將會終結,
並且以群體的型態轉移至上帝的手中。所以,上帝的救恩是澤及整個世界的。
三、天堂與地獄
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與基督教的永生,雖然均需經歷審判的程序,神在這個事
件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審判的標準卻是不同的。在柏拉圖神話中,審判官(亡靈之
一)只能根據一些現成的、非出於審判者的標準(例如與欲望遠離的程度和與智
慧接近的程度)來判決,畢生追求智慧的人他的靈魂死後被判入天堂獲致永生。
而基督教的審判卻是由獨一無二的上帝,以其化身--耶穌基督親自執行,判決的
標準在於對耶穌的態度和基於這種態度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 神獨生
子的名。(約 3:18)
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有審判他的--就是我所講的道在莫日要審
判他。(約 12:48)
行善的,復活得生;行惡的,復活定罪。(約 5:29)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9
若能信他並且領受他的話去行,即是義人;反之,則為惡人。他們最終都是要面
對審判,所以,保羅說: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
善或惡受報。(林後 5:10)
至於天堂地獄的描述基督教與柏拉圖有相似之處。茲將基督教天堂地獄觀簡述如
下:
1.天堂是人類安享永生之處,而地獄則是接受永刑之處--人類在接受末世審判
後,只有兩個去處:一是天堂,一是地獄26。天堂包括了下列特徵:第一,它是
聖潔的,沒有罪惡。第二,它是尊貴與榮耀的。第三,它是沒有苦難的、全新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上帝的居所,親見上帝是人終極的幸福。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凡不潔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
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啟 21:23-27)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 21:4-5)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太 5:8)
至於地獄的情形,《聖經》僅透過永火、不死的蟲、硫磺、黑暗與憎惡等意
象來表述:
26這一點在柏拉圖神話中略有不同,在《斐多篇》中,審判結果有四種可能性,見前章。除了哲
學家之外,另外兩類人也有升天的機會,為了說明這個機會,柏拉圖又加上輪迴觀以資補充。
140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他們必出去觀看那些違背我人的屍首;因為他們的蟲是不死的;他們
的火是不滅的;凡有血氣的都必憎惡他們。(賽 66:24)
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
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可 9:
44-49)
他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煙往
上冒,直到永永遠遠。(啟 14:10-11)
相較於柏拉圖的敘述,「被判定為不可救藥的…要被擲下塔塔洛斯深淵,再也不
能重現」(《斐多篇》113E),基督教的地獄觀是比較具象化的,這可以用來警告
那些不依上帝顯明的道而行的人,達到宗教勸人為善的目的。
2.天堂的群體性--基督教的永生並不只關乎個人死後回歸上帝,它是有群體意義
的,這一點可由下列三方面來解釋:第一,聖經的復活不能從柏拉圖的靈魂不朽
的概念來解釋,因為在聖經中,它是包括了身體的復活,而萬物正是藉著不同的
「實體」,才能區別不同的個體;而人類也藉著身體的存在才具有社會性。所以,
身體的復活正是要強調天堂的群體性,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第二,救贖的對象
除了作為個體的人之外,還包括了人與人之間構成的群體,以及整個宇宙。保羅
說:「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
21)第三,「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約
14:2)這句話更表明了天國的兼容性。因此,天堂與永生不應該被理解為與今
生決裂的,以及與社會性無關的、孤立的靈魂前往的處所。它應是此世(原充滿
著仇恨、歧視、猜忌、恐懼與焦慮)的延續與全面更新—被愛與光明充滿的國度。
這也是為什麼新約在論到天堂的情景時,常常是團體性的修辭,例如天堂被描繪
成一場婚宴、一種筵席,或一座城。
3.永生是救贖的結果--根據柏拉圖的二元論,靈魂是不死的,所以永生是內建於
個體之中的。一但肉體死亡,它就有機會進到上面的世界。在基督教思想中,永
生卻是源於上帝的救贖、上帝的愛。因為有限的人沒有足夠的力量讓自己不犯
罪,正如馬丁路德所說:「因為誡命是指示我們什麼是當行的,而不給予我們行
的能力」,「人藉著誡命既已得知自己的軟弱,…就在他自己身上找不出稱義與得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1
救的方法」27,所以,我們必須求助於基督,「基督奉差遣降世,不是有什麼別
的職務,單是為道的職務」28,我們唯有透過對他的信仰,才能「因信稱義」(羅
3:28)而得救。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
10:9)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 11:25-26)
所以,永生源於人類對上帝的熱切祈禱以及上帝對人的回應,也可反過來說是上
帝對人的召喚以及人對上帝的回應,在這一呼一應的溝通模式中,永生或不朽得
以實現。有些學者將這種不朽稱為「對話式的不朽」(a dialogic immortality)29。
參、兩種解脫之道
巴特漢(P. Badham)說:「死後生命的信仰可以說幾乎是一切宗教的共同點
之一,…它構成了其信仰結構中的一個核心部分。」30柏拉圖試圖用靈魂不朽的
論證來支持這個信仰,而基督教則以基督的復活來說明之。在前文我們已闡釋了
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為了突顯這兩種不同觀點對道德人生的影響,我們將進一步
考察它們對死亡、身體和情感三方面的看法,透過這些對比的分析,以揭示其不
同的解脫之道。
一、對死亡的看法
在柏拉圖的二元論中,靈魂是作為獨立於身體而存在的實體,所以,死亡是
一個靈魂得以解脫肉體束縛的機會,正像佛教把死比喻作「換掉一件衣服」那樣
輕鬆。因此,死亡對於柏拉圖來說,它不僅不是可悲的,還可能是件值得我們高
興的事。無怪乎蘇格拉底在臨終前說:
27Martin Luther,馬丁.路德翻譯小組譯,《馬丁.路德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頁 6-7
28同上書,頁 4
29同註 24,頁 304
30P. Badham,Death and Immortality: Toward a Global Synthesis,in Beyond Death: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Life After Death,Edited by D. Cohn-sherbok&C. Lewis,Macmillan,
1995,P.119
142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我不認為我當前的命運是一種不幸…當鳥兒感覺自己快要死的時
候,它們會更加大聲、更加甜蜜地唱歌,它們對於自己就要去神那裡
感到快樂,而它們是神的僕人。人們卻錯誤地把天鵝的臨終絕唱理解
為表達悲哀。(《斐多篇》84E-85A)
但是,對基督教信仰來說,人的死亡卻是一種完全的終結。因為這種信仰預
設了一個神的特殊創造活動,在這個創造活動中,神無中生有,將「塵土」與「生
氣」揉合在一起而成為人(創 27)。人類的誕生依附於上帝的意志,同樣的,人
類的復活,也仰賴於上帝的恩典。31因此,死亡對人類而言,是「某種真實又可
怕的東西…它意味著絕對的滅絕」32。所以,在舊約聖經中充斥著人們對耶和華
的哀求,祈盼耶和華吞滅死亡(賽 26:19;25:8)。
二、對身體的看法
在柏拉圖二元論中,靈魂的價值與實在性是優於身體的。身體不僅是靈魂獲
得智慧的障礙,更是道德墮落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期望透過感官可以得到真
確的知識,我們也應該致力於擺脫身體對靈魂的誘惑—畢竟「各種戰爭、革命、
爭鬥的根本原因都只能歸結於身體和身體的欲望」(《斐多篇》66C)—以免道
德沈淪。因此,柏拉圖建議我們要「盡可能節制快樂、欲望和悲傷」,如此,靈
魂才不會習慣和身體綁在一起,而不能逃往那不可見(理型)的世界。(《斐多篇》
83B-D)
在基督教思想中,肉體並不被視為蒙蔽真理或道德墮落的象徵。身體(塵土)
就像靈魂(生氣)一樣,都是上帝恩賜的禮品,正如猶太教哲學家拉曼(Maurice
Lamm—)所說:
31猶太教哲學家拉曼(Maurice Lamm)說:「…人之所以能夠獲得終極的救贖,並不是因為他自
身的稟賦。」轉引自同註 22 書,頁 297
32同註 14 書,頁 1044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3
與希臘人觀點不同的是,猶太教歷來就強調人的軀體的重要性,認為
它與靈魂一樣都是上帝贈與我們的禮物,也應該屬於主。33
對於身體的看法,基督教也和猶太教一樣,把它視為上帝恩賜的一部份,所以,
他們沒有重靈魂而貶身體的必要。身體的確是會腐朽的,但它卻是反映上帝形象
的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的一部份。如果一味貶抑身體或物質,會導致羅
素所說的兩個困難:「第一個是,如果柏拉圖是正確的話,創造有形世界就必定
是一樁罪惡的事,因此,創造主就不能是善良的。第二個是,正統的基督教從來
不會讓自己譴責婚姻,雖說它認為獨身要來得更高貴。」34所以,有形世界(包
括身體)是彰顯上帝創造性的場所,是他神聖計畫的一部份,如果它是惡的,便
有損於上帝的全善全能。再者,我們在耶穌的身上,也看不到他貶抑身體的態度
35,因為他認為「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可
7:15)。真正污穢人的,是從心裡發出的,而不是身體上的。
三、對感情的看法
在柏拉圖《斐多篇》中,我們看到靈魂與身體、本質與現象、不朽與可毀滅
的、理智的與感覺的、純潔的與污染的、單一的與複合的都被絕對地對立起來。
靈魂是屬於理智的、本質的、純潔的、不朽的和單純不變的一面,而身體及其激
情與快樂則是靈魂的對立面,人們努力的方向就是逃離身體的圈限。因此,在《費
多篇》中,情感的部分被排除在靈魂之外,並被歸屬於肉體。所以蘇格拉底要求
我們克服激情(包括快樂、欲望和悲傷),如此靈魂才不會習慣與肉體綑綁在一
起,而妨礙智慧的追求(《斐多篇》83C-D)。
但是,這裡隱含了一個矛盾,如果一個哲學家熱切地追求智慧(如同蘇格拉
底一樣),那麼他就不可能完全排除情感的因素。一個人對真理的渴望,和另一
個人對名利或性愛的渴望,除了標的物不同之外,其熱情的部分並無二致。有關
這一點困難,柏拉圖在後來的《國家篇》、《蒂邁歐篇》和《斐德羅篇》都試圖透
過靈魂三分說來加以解決。在後來的著作中,柏拉圖把同一個靈魂分為三部分:
理智、激情和欲望(《國家篇》442A)。理智是靈魂最高的部分,它來自於神,
33轉引自同註 19 書,頁 298。事實上,在該書中,拉曼也把基督教錯誤地理解成靈肉二元論,他
說:「在基督教傳統和其他東方宗教傳統中,靈-肉的存在是以二元分離的觀點來理解的。」
頁 298。究其實,這種二元論思想在《聖經》中是沒有根據的。
34同註 9 書,頁 179
35「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
慧為是。」(太 11:19)
144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它是不死的;欲望的本性是貪得財富,它佔靈魂最大的部分;激情如果受到適當
的訓練,將成為理智的輔助者,共同領導欲望。在這種分別中,感情不再被立於
理智的對立面,它可以成為一種使靈魂和諧統一的助力。由此可見,柏拉圖對情
感的看法已得到修正:它本身雖不是靈魂中高貴的部分,但已不再是我們必須排
除的對象。對這個部分,我們應加以昇華,使之選擇去愛真理,如此,它欲望的
部分將可得到控制,整個靈魂將得到和諧。
基督教人類學並不將人視為二元的組合,而是將人視為一個心身整合體。所
以,靈魂不可能獨立於身體而存在。至於情感,不管它是屬於身體(如《斐多篇》
的觀點),或是靈魂(如《國家篇》的觀點),都歸屬於這一個「完整的人」,所
以,它沒有必要去貶抑情感的價值。事實上,我們在聖經裡,看到耶穌基督「道
成肉身」,他所散播的正是「愛」的訊息,他用憐憫與赦罪的行動彰顯上帝的愛,
他要求我們要愛上帝,也要彼此相愛。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 10:27)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
反得永生。(約 3:16)
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
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 17:23)
永生就是以耶穌(既是人子又是上帝的獨生子)做為媒介,在上帝對人的愛(救
贖)和人對上帝的愛(信仰)的互動交流中達成。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整個
基督教思想便是在宣揚這個信仰--「神就是愛」(約壹 4:8)。
四、兩種道德人生
從對死亡、身體和情感三方面的看法中,我們釐出了一條通往解脫之路。「獲
致永福」是他們共同的目標。柏拉圖的永恆福祉是與智慧、絕對不變等觀念相結
合的,它存在於與現象世界相對立的理型世界,一個純潔的靈魂在死後才能到達
的世界。這個世界對柏拉圖來說,並不完全是虛無飄渺的,在我們完全杜絕身體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5
干擾的沉思中,我們可以與那個世界接軌,初嚐死亡的滋味,這就是蘇格拉底所
謂的「練習死亡」36。因為智慧是那個世界的特徵,所以,「熱愛智慧」也必須
成為得到永福的前提。事實上,它對柏拉圖而言甚至是唯一的條件,因為一個熱
愛智慧的人就會是個追求善的人,他認為「無人會選擇惡或想要成為惡人」(《普
羅泰戈拉篇,Protagoras》358C),「當人們對快樂與痛苦,亦即善與惡,作出錯
誤的選擇時,使他們犯錯的原因就是缺乏知識」(《普羅泰戈拉篇》357D),所
以,善是屬於知識方面的事,道德是追求智慧的結果。
在解脫之道上,柏拉圖要求我們「在盡可能接近死亡的狀態中生活」,如此,
才能保持靈魂的純潔,在死後獲得永福。「接近死亡的狀態」有下列幾個要點:
第一,關心靈魂,遠離身體:因為死亡就是靈魂與身體的分離,接近死亡就是遠
離身體的干擾。靈魂(尤指理智的部分)是不朽的,身體是會腐朽的,也是我們
追求智慧的障礙。所以,「如果我們要獲得關於某事物的純粹知識,就必須擺脫
肉體,由靈魂本身來對事物本身進行沉思」(《斐多篇》66E)。第二,提倡有節
制的苦行主義:柏拉圖把永福與智慧結合在一起,於是智慧的追求與永福的獲致
便成為同一件事。所以,因為身體及其欲望會妨礙純粹知識的獲得,我們必須對
它加以節制。「自制就是不受欲望的驅使,對欲望保持一種體面的冷漠」(《斐多
篇》68C),在《斐多篇》裡,蘇格拉底雖不嗜酒,但在某些場合他喝得還比別
人多,而且從來不醉。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並不提倡禁食,而是類似一種節制的
苦行主義,他並沒有要我們完全杜絕日常的快樂,只是不要我們成為欲望的奴隸
37。第三,追求靈魂的和諧:柏拉圖在後來的著作中,把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
欲望三部分,它們分別的德行是智慧、勇氣、節制,如果每一部分都能在和諧的
方式下各自履行自身的義務就是正義的實現,這是靈魂的一種和諧完善的狀態。
在基督教思想中,永生卻是源於上帝的救贖、上帝的愛。所以,信徒在這個
召喚之中,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才配享上帝的恩典呢?可以簡要地從三方面來
看:第一,要悔改:耶穌一開始傳道的時候就說:「日期滿了, 神的國近了。
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 1:15)他差遣十二門徒,也是同樣為了傳揚悔改
之道(可 6:12)。悔改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上帝救恩的起點,「耶穌來到人世間所
成就的事工,只有在人們承認自己無法自救而冀求改變當前與神之間的關係時,
36柏拉圖說:「當靈魂自我反省的時候,它穿越多樣性而進入純粹、永久、不朽、不變的領域,
這些事物與靈魂的本性是相近的,靈魂一旦獲得獨立,擺脫了障礙,它就不再迷路…在絕對、
永久、單一的王國裡停留。靈魂的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智慧。」(《斐多篇》79D)這種狀態
雖今生不全然可得,但是「如果靈魂按正確的方式追求哲學,並且真正地訓練自己如何從容面
對死亡,這豈不就是『實踐死亡』的意思嗎?」(《斐多篇》80E)所以,哲學家應該「一生
都在訓練他自己在盡可能接近死亡的狀態中生活」(《斐多篇》67 E)。
37欲望若不加以節制,將會導致可怕的災難(《斐多篇》83C),結果「每一種快樂或痛苦都像
一根鉚釘,把靈魂牢牢地釘在肉體上」(《斐多篇》83D)成為它的奴隸。
146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方能奏效」38,我們只有在承認了自己的罪並且要求悔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
新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而這個悔改不只是行為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思想層面
的更新,所以,它消極的意義是遠離罪惡,積極的意義是轉向上帝。第二,信心:
這裡所謂的信心,不是指一般對事物具有某些信念,而是指把自己全然交託於耶
穌基督。耶穌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太 21:22),
在聖經中還記載著很多醫病神蹟,耶穌都歸因於「相信」的結果(太 8:10;太
9:28)。所以,只有當我們能全心全意信仰基督,不可能的事才可能實現,這當
中包括了復活與永生。第三,赦免:「罪,是人與神和好中無法超越的障礙…因
此,要恢復與神交往,第一步必須要得著罪的赦免」39,耶穌要求門人要盡可能
地赦免每一個悔改的人(路 17:1),所以,當我們誠心悔改,就必得赦。得赦
並非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基於上帝的愛,《路加福音》中浪子的比喻(加 15:11-32)
正說明了上帝對人的慈愛,只要浪子回頭,沒有不得赦的。但是,除了上帝之外,
我們也必須彼此赦免。「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
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加 11:4),所以,當我們在祈求上帝赦免之
時,也要同時赦免他人,否則就得不著所求的,如此,永生之路將與我們無份。
肆、結語
有關瀕死經驗的研究,雖未成功地證明死後生命的存在,但擁有瀕死經驗的
過來人均深信死後還有來生,此信念改變了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並深刻地影響
他們存在的意義。這種生命意義的轉化與提昇,心理學家甘尼斯林(Kenneth Ring)
即列舉了十二項之多:感激生命、自我接納、關懷他人、尊重生命、反物質觀、
反對競爭、心靈至上、渴求知識、具使命感、無懼死亡、死後新生及相信神的存
在40。因瀕死經驗而來的死後生命信仰,造成了當事人完全不同的道德人生。但
瀕死經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一但碰上,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然而,對此,
我們尚有其他途徑的選擇:或者透過柏拉圖式對靈魂不朽的哲學沉思,或者透過
基督教式對永生的宗教信仰,二者雖然造成兩種不同的道德人生,但同樣引領我
們走上解脫之道。柏拉圖教導我們透過智慧的追求,可以純潔我們的靈魂,在肉
體死亡之後,靈魂得以順利獲致永福。而在基督教信仰中,永生卻是源於上帝的
救贖、上帝的愛,透過悔改與信心,我們得享上帝的赦免,重新獲致永生。
38見唐諾.古特立(Donald Guthrie),高以峰、唐萬千譯,《古氏新約神學》(台北:中華福音
神學院出版社),1991,頁 710
39同上,頁 713
40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台北:遠流,2001),
頁 167-170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聯合聖經公會,1996
H. G. Gadamer,〈柏拉圖《費多篇》對靈魂不朽的證明〉,該文收於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余紀元譯,《伽達默爾論柏拉圖》,頁 24
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Lessons from
the Light),台北:遠流,2001
Peter C. Phan,崔國瑜譯,《死亡與永生 101 問答集》(Responses of 101 Questions
on Death and Eternal Life),台北:揚智文化,2002
任以撒(Rev. Isaac),《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台北:基督教改革
宗翻譯社,2000
李齊(George G. Ritchie),陳建民譯,《死亡九分鐘》(Return from Tomorrow),
台北: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1998
柏拉圖(Plato),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柏拉圖,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約瑟夫.拉辛格,靜也譯,《基督教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3
唐諾.古特立(Donald Guthrie),《古氏新約神學》(New Testament Theology),
高以峰、唐萬千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
馬丁.路德,馬丁.路德翻譯小組譯,《馬丁.路德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3
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Das Kommen
Gottes),香港:道風書社,2002
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隗仁蓮等譯,《創造中的上帝》(Gott in der
Schopfung),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
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劉良淑、王瑞琦譯,《基督教神學手冊》(Christian
Theology:An Introduction),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1
傅樂安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六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單純,《宗教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斯圖沃德(Melville Y. Stewart)編,周偉馳等譯,《當代西方宗教哲學》(Philosophy
of Religio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view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14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長安譯,《來生》(Life after Life),台北:方智
出版社,1991
劉小楓主編,陽徳友、董友譯,《20 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上海三
聯書店,1996
摩斯(Melvin Morse),李福海譯,《跨越生死之門》(Closer to the Light),
台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91
羅林斯(Maurice Rawlings),橄欖樹翻譯小組譯,《死--怎麼回事》(Beyond Death’s
Door),台北:橄欖文化基金會,1997
羅素(Berirand Russell),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讓.布蘭(Jean Brun),楊國正譯,《柏拉圖及其學園》(Platon Et L’academie),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英文資料
Boker, J.,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Boker, J., World Religions: The Great Faiths Explored & Explained, Dorling
Kindersley, 1997.
Coogan, M.D. , World Religions,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1998.
P. Badham, Death and Immortality: Toward a Global Synthesis,in Beyond Death: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Life After Death,Edited by D.
Cohn-sherbok&C. Lewis,Macmillan, 1995.
Plato, Edith Hamilton and Huntington Cairns (ed.),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Bollingen Foundation, 1961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9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 125-147, No.8, May 200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Plato’s Philosophy of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and
the Christian Belief of Eternal Life
Yen-Mei C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wo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o analyze two concepts of
life after death in western culture: Plato's immortal soul and Christian's eternal life.
Although these two concepts are very different, people often confuse them. Christians
often misuse Plato's view. The second issue is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moral lives that result from these two concepts. The two moral lives form two
different ways of freedom when people are transcending death.
Keywords: body, soul, death, afterlife, immortality, eternal life
* Secretary, College of Arts, Tunghai University; Part-time Lecturer, Feng Chia University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第 125-147 頁 2004 年 5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張燕梅*
摘 要
本文旨在處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分析論述西方文化中有關死後生命信
念的兩個主要觀點-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的永生觀。這兩種觀點雖然涇
渭分明,但卻經常被混為一談,即使是基督教徒,也常誤用了柏拉圖的觀念而不
自知。第二個問題是要進一步展示這兩種觀點所造成的不同道德人生,這不同的
道德人生,即形成了人們在超克死亡時的兩種解脫之道。
關鍵詞:身體、靈魂、死亡、死後生命、不朽、永生
* 東海大學文學院秘書、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126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壹、前言
近三十年來死亡學(Thanatology; Life-Death studies)的興起,引起全球對死
亡相關議題的關注。其中最受矚目的,恐怕要算「死後生命」這個議題了。有關
「死後生命」的問題,在神學系統中是屬於末世論(Eschatology)的範疇,而這
個範疇也在近三十年來變成了基督神學的中心教義。誠如彼得范(Peter Phan)
所說:「末世論已從神學的邊陲移到了中心。……沒有一門學科不受此一轉向所
影響:無論是關於神的教義、基督宗教倫理學,還是有關創造、恩典、教會及禮
儀聖事的教義,均在此列。」1
在宗教領域之外,有些學者著手於在臨床上證明
「死後生命」確實是存在的,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正是研究瀕死經驗
(Near-Death Experiences)的標竿人物。在他的研究中發現,有許多幾近於死亡,
或在臨床上被宣告死亡卻又復活的人,往往有以下一個或多個經驗--意識到自己
的死、脫離了自己的身體並向下俯瞰之、進入隧道、看見耀眼的光、遇見已故的
親友或超自然的存在、看見美麗的景緻、參與一生的回顧與評估、經驗到幸福與
友愛、重回身體、不再恐懼死亡,以及對生命看法的改觀等2
。在某些學者看來,
瀕死經驗的研究已在臨床上證明死後至少還有一段生命的存在,例如 Maurice
Rawlings 和 George G. Ritchie;但對另一些人來說,例如 Kenneth Ring 和 E.E.
Valarino 等人3
,瀕死經驗並不足以證明死後生命的存在,因為那些經驗終究還是
「瀕死」的經驗。無論死後生命是否在現實上得到了證明,對於擁有瀕死經驗的
人來說,他們相信有死後生命,同時這個信念也確實對他們造成極其深遠的影
響,尤其是在人生意義方面。4
誠如巴斯卡(B. Pascal)所言:「去探知我們的靈
魂是朽或不朽,這是關係到我們整個生命的。靈魂是朽或不朽,必然造成完全不
同的道德。」5
本文試圖處理兩個問題:首先析論西方文化中有關死後生命信仰
1 彼得范(Peter C. Phan),崔國瑜譯,《死亡與永生 101 問答集》(台北:揚智文化,2002 年),
頁 3
2 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長安譯,《來生》(台北:方智出版社,1991),頁 25-120
3 參見羅林斯(Maurice Rawlings),橄欖樹翻譯小組譯,《死--怎麼回事》(台北:橄欖基金會,
1997);李齊(George G. Ritchie),陳建民譯,《死亡九分鐘》(台北:基督教中國主日
學協會),1998;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台北:
遠流,2001)
4 濱死經驗研究界的泰斗 Kenneth Ring 指出:「無論濱死經驗本身最後的解釋為何,無論它是
否『真正』存在,有一個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濱死經驗已對存活的當事人造成深刻而又持久的
影響。」(見 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台北:遠
流,2001,頁 175)這個影響它包括了精神和行為、意識和超覺機能運作、心理層面和神經系
統等方面的改變。(頁 167-174)
5 見巴斯卡(Blaise Pascal),孟祥森譯,《沉思錄》(台北:水牛出版社,1994),頁 123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27
之兩個主要觀點--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6
--這兩個觀點雖然南轅北
轍,卻經常被人混淆,即使是基督徒,也經常會誤用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而不自
知;接著進一步闡釋這兩種信仰所產生的不同的道德人生,及其所構成的兩種相
異的解脫之道。
貳、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
一、蘇格拉底之死-靈魂從肉體的解脫
柏拉圖有關靈魂不朽的看法,主要見於《斐多篇》(Phaedo)、《高爾吉亞篇》
(Gorgias)、《美諾篇》(Meno)、《國家篇》(Republic)、《斐德羅篇》(Phaedrus)、
和《蒂邁歐篇》(Timaeus),其中以《斐多篇》最具代表性。柏拉圖在《斐多篇》
中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鮮明的、令人動容的、蘇格拉底7
坦然就死的勇者形象。此
一形象取代了古代英雄典範阿奇里斯(Achilles),成為當時高尚的希臘青年所崇
拜的新榜樣。8
羅素(Bertrand Russell)說:「《斐多篇》之於異教徒或自由思想的
哲學家,就相當於福音書所敘述的基督受難和上十字架之於基督徒。」9
但是靈
魂不朽並非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所追求的目標(不朽是靈魂的本質),哲學家的目
標是透過死亡而使靈魂得以解脫,並且不再與肉體結合而進入永恆的國度。費多
(蘇格拉底的學生)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6 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說:「從歐洲的人文史當中,我們認識了兩種有關死亡的盼望圖
像:古時有關靈魂不滅的圖像,以及《聖經》有關死人復活的圖像。」(見 Jurgen Moltmann,
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香港:道風書社,2002,頁 77)
7 蘇格拉底(Socrates,前 469-399),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老師,是西方歷史上影響人性至深
的偉人之一。西元前 399 年在雅典因被控瀆神等罪狀而被處死。
8
H. G. Gadamer, 〈柏拉圖《費多篇》對靈魂不朽的證明〉,該文收於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余紀元譯,《伽達默爾論柏拉圖》,頁 25
9 羅素(Berirand Russell),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頁 176
12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蘇格拉底當時的行為和語言都顯得相當快樂,厄刻克拉底,他高尚地
面對死亡,視死如歸。我禁不住想,甚至在他去另一個世界的道路上
都有神的旨意在指引…。(《斐多篇》58E)10
蘇格拉底當時確實是快樂的,在他打發獄卒去為他準備行刑用的毒藥之後,他
說:
…一個真正把一生貢獻給哲學的人,在臨死前感到歡樂是很自然的,
他會充滿自信地認為當今生結束以後,自己在另一個世界能發現最偉
大的幸福。(《斐多篇》64A)
所以,哲學家之所以不怕死,是因為死後將會進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將會
有更好的報酬(最偉大的幸福),因此,對於真正的哲學家來說,今生「實際上
就是在自願地為死亡作準備」(《斐多篇》64A)。在這個意義上,死亡就是一個
跳板,一個讓哲學家得以跳向永恆的跳板。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哲學家的
哪一個部分躍向永恆呢?蘇格拉底說:「死亡只不過是靈魂從身體解脫出來」
(《斐多篇》64C),那麼是靈魂或是身體邁向永恆呢?根據柏拉圖的二元論:靈
魂與身體、理型與感覺對象、理智與感官知覺、實在與現象等各組對立中,前者
的價值與實在性都優於後者,因此,邁向永恆的只能是哲學家的靈魂,而不是身
體。
那麼,哲學家如何看待身體呢?蘇格拉底認為身體阻礙了我們對真理的追
求。這可以分開從兩方面說:其一,感官知覺沒有確定性,所以,當我們運用它
們來獲取知識時,就變成了我們的障礙,蘇格拉底說:
10此處譯文引自王曉朝譯本《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並參考 Edith Hamilton 等人
主編之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英譯本。 本文其他有關《斐多篇》、《美諾篇》、《國
家篇》、《普羅泰戈拉篇》等譯文皆本於該書。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29
當靈魂能夠擺脫一切煩擾,比如說聽覺、視覺、痛苦、各種快樂,亦
即漠視身體,盡可能獨立,在探討實在的時候,避免一切與身體的接
觸和聯繫,這種時候靈魂肯定能最好地進行思考。(《斐多篇》65C)
其二,生理的需求、疾病,以及因身體而引起的愛、欲等意象都會阻礙我們探求
真理,他說:
首先,身體在尋求我們必需的營養時向我們提供了無數的誘惑,任何
疾病向我們發起進攻也阻礙我們尋求真實的存在。此外,身體用愛、
欲望、恐懼,以及各種想像和大量的胡說,充斥我們,結果使得我們
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進行思考。發生各種戰爭、革命、爭鬥的根
本原因都只能歸結於身體和身體的欲望。(《斐多篇》66C)
在此,顯然蘇格拉底把愛、欲、恐懼等心理情緒也排除在靈魂之外,只留下知性
的部分,這在《國家篇》、《斐德羅篇》的靈魂三分說就有更明確的解釋。其次,
他把身體和身體的欲望視為世間罪惡的源頭,戰爭是為了奪取財富,而財富是用
來供養身體,做為身體的奴隸是沒有閒暇從事哲學的。因此,
如果我們要想獲得關於某事物的純粹知識,我們就必須擺脫肉體,由
靈魂本身來對事物進行沉思。從這個論證的角度來判斷,只有我們死
去以後,我們才能獲得我們心中想要的智慧。(《斐多篇》66E)
既然我們要在死後方能獲得完全的智慧,難道生前對於真理或永恆我們就真的無
能為力嗎?事實並非如此,蘇格拉底在此為我們敞開了一條通往永恆的道路,他
說:
130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要繼續接近知識,我們要盡可能避免與身體
的接觸和聯繫,除非這種接觸是絕對必要的,而不要允許自己受身體
的性質的感染,我們要洗滌我們自己受到的身體的玷汙,直至神本身
來拯救我們。(《斐多篇》67A)
這就是一種「淨化」的功夫,除非是萬不得已,否則我們應盡量避免靈魂與身體
的接觸,追求知識要用純粹知性的沉思,而不靠感官知覺,同時也不讓欲望情緒
來左右我們。這不正是蘇格拉底一生所展示的人格典範嗎?
不過,從蘇格拉底對於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他既認為感官知覺這種屬於身
體的功能,有礙於我們對真理的追求,那麼,所有以經驗觀察為基礎的知識都將
被他排除在真理之外,所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數學和神秘主義的洞見了11。柏拉圖
在《美諾篇》藉著一個未受教育的小奴隸來證明「知識即回憶」,雖然他成功地
證明了小奴隸是懂得幾何學的,但是,如果將幾何學換成「金字塔是何時建造的」
這類經驗知識的問題,他的方法就不能奏效了。
二、靈魂不朽的論證
為了證明靈魂不朽這個觀點,柏拉圖在《斐多篇》提出了四個主要論證。這
三個論證影響了後來的基督教神學以及唯心主義哲學關於靈魂不朽的理論。
第一個論證是:萬物都有對立面,並且都是由它們的對立面產生出來的。生
和死是對立的,所以,生產生死,死產生生。復活就是從死產生了生。既然如此,
那麼靈魂在生之前,必然已先存在,在死之後,必然也存在於某處。
第二個論證是:學習就是一種回憶,現在回憶起的東西,都是以前曾經學過
的。除非我們的靈魂在進入身體之前存在於某處,否則這「知識即回憶」說就不
可能成立。蘇格拉底舉了「絕對相等」的例子來論證「知識即回憶」說,在現實
之中所有的事物只是接近相等,例如兩個磚頭看起來很像,但頂多只是接近相
等。既然在現實之中我們找不到絕對相等的例子,然而我們卻都有絕對相等的概
念,顯然這個概念必定是在出生前就已經擁有的知識。除此之外,真善美等絕對
實體--感覺對象只是它們的摹本--的存在,也可以用來證明我們在出生前就已具
備了這些知識。所以靈魂在出生前就已經存在。至於「靈魂在死後也要像它在出
11同註 9,頁 181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1
生前一樣存在」這一半的證明,蘇格拉底以下列的理由加以論證:
如果靈魂在出生前就存在,如果它開始趨向生命並且被生出來,那麼
它必定是從死的東西或死的狀態中出生的,如果靈魂肯定會再生,那
麼它死後肯定會存在。(《斐多篇》77D)
第三個論證中,柏拉圖從靈魂的單一性來論證靈魂的不死性。這個論證的大
意是:事物的毀滅或消亡是因為它的組合之處被分裂了,所以只有複合的事物才
有部分,有部分才會被分解,靈魂相對於複合性的身體來說,它是單一的,單一
的沒有部分,所以它是不死的。總的來說,他把存在分成兩類:一是可見的、複
合的、變化的,一是不可見的、單一的、永恆的,身體和其他現實中可見的事物
均屬於前者,所以它們是變化的、必朽的;而靈魂和理型是屬於後者,所以它們
是永恆的、不朽的。
第四個論證是:柏拉圖認為美的事物之所以為美是基於美本身。個別的事物
都分有了理型(eidos)而作為它的特點,但卻不能與相反的理型並存,例如三是
奇數,它絕不會接納「偶數」這個相反的性質。據此,靈魂使身體活著,所以,
靈魂不能接納死亡這個相反的性質,不接納死亡,就是不朽,故靈魂是不朽的。
三、靈魂與永恆的世界
根據前述,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與身體相關聯,而不能真正
得到智慧,但是做為一個哲學家,他仍要盡可能地避免身體的干擾,「由靈魂本
身對事物進行沉思」,「只要我們還活著,就要繼續接近知識」。柏拉圖在《蒂邁
歐篇》指出,我們這個世界是永恆世界的摹本,雖然這是最美的世界,但畢竟它
還是那永恆世界的影像或摹本。(《蒂邁歐篇》29A-31B)換言之,永恆的世界永
遠在人的範圍之外。柏拉圖說哲學始於驚奇(《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155D),
我們從對世界的驚奇之中,企圖找尋解釋,尋求智慧,不可避免地必然有越過現
象而觸及永恆的衝動。但是,我們要藉由什麼方法來接近那個我們能力範圍之外
的世界呢?「我們必須具有某種接近這種無法企及的世界的方法,這項任務將要
由『神話』來完成了。我們藉助這種方法進行思考,但我們並不對它們進行思考」
12。在此,我們要透過柏拉圖對話錄中有關神話的部分來了解那死後靈魂所要抵
達的世界,但不停留在神話本身對事實陳述的程度上去思考。我們認為研究柏拉
12見 Jean Brun,楊國政譯,《柏拉圖及其學園》(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頁 77
132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圖思想,尤其是有關他的靈魂觀,不能越過神話的部分,克爾愷郭爾(S.
Kierkegaard)認為:「神話學就在於在時間和空間範圍內保持永恆的思想。」13既
然追求永恆是柏拉圖思想的精髓,當然不應將這個部分排除在我們的論述之外。
在《斐多篇》(109A-114C)中,柏拉圖描述了三層世界,上面的世界是懸
浮在地球的上方,我們看不見它,因為我們住在它的一個凹陷處,它充滿了乙太、
氣,而乙太的殘渣則被吸進凹陷處,亦即我們的世界,所以,在上面的世界一切
都是美好的,這包括他們的視覺、聽覺、理智以及其他所有的能力和健康,都遠
遠在我們之上。他們與神共住,可以擁有真正的幸福。還有一個世界是在我們的
下方。也是不可見的世界,它是一個洞穴,所有的河都流經這個深淵,稱之為塔
塔洛斯(Tartarus)。眾多的大河中有四條主要的河流,其中最大的叫俄刻阿諾
(Oceanus);另一條叫阿刻戎(Acheron),阿刻戎下抵阿刻盧西亞湖(Acherusian
Lake);第三條叫皮利福來洛松(Pyriphlegethon),它形成了巨大的湖泊,裡面有
熾熱渾濁的泥漿;第四條發源於斯提克斯湖(Styx),叫做考西圖斯(Cocytus)。
亡靈首先要下到地界去接受審判,但只有要受罰的人才會留下來。靈魂可分為四
類:(1)被判定前世過著中性生活的靈魂會被送往阿刻盧西亞湖滌罪,或因犯罪
而受罰;或因善行而受獎,這些靈魂經過贖罪淨化之後,又被重新投入生命的輪
迴中。(2)被判定為不可救藥的,像盜竊聖物、謀殺等重罪的靈魂,就被推下塔
塔洛斯深淵,永不重現。(3)對於那些被判重罪卻尚可挽救的靈魂,也要被丟進
塔塔洛斯,但僅需呆上一年,又會被噴出來,殺人犯落入考西圖斯河,不孝者落
入皮利福來洛松河,它們可以到阿刻盧西亞湖乞求受害者的寬恕,如果成功,它
們的不幸就結束了,否則就得在被沖進塔塔洛斯再重新來過,直到它們被原諒為
止。(4)第四類是屬於哲學家的專利,那些被判過著虔誠生活的靈魂會得到解放,
因為它們已經通過哲學的滌罪,此後就在上面的世界過著無身體的幸福生活。
在《高爾吉亞篇》(523B-524A)中,柏拉圖對審判作過比較詳細的說明:
在克洛諾斯時代(The days of Cronus)到宙斯(Zeus)統治時期,對將死之人進
行審判的是活人,所以審判不是那麼公正,有壞人被錯判到福島(Island of the
Blessed)去享福。於是,宙斯改變了審判的方式:第一,他不讓人知道何時會死;
第二,人死後才接受審判;第三,負責審判者改為已死的法官;第四,法官和受
審亡靈都是赤身露體,以免受審者亮麗的服飾影響法官的公正性。這麼一來,審
判就變得公正了。
在《國家篇》(614B-621B)中,柏拉圖談到了命運抉擇的問題。一位叫做
厄爾(Er)的勇士在戰場上被殺,在他被葬之際突然復活了,他向同伴描述了他
靈魂出竅時在陰間所見的景象。他說:人死後,法官判決每一個人,並將正義靈
魂引向一條通往天堂的路,把罪人的靈魂引向一條向下的道路,每項罪行都要用
十倍的代價來抵償,每次抵償持續一百年,同樣的,好事也可以得到十倍的報酬。
13同上書,頁 79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3
在對宇宙進行了十分複雜的描述之後,他談到了生活類型的選擇。神的使者說:
「諸多一日之魂,你們包含死亡的另一輪新生即將開始,決定你們命運的不是
神,而是你們自己的選擇…。」接著,靈魂們有權選擇自己未來生活的模式,其
中有僭主的、在位的、放逐的、乞丐的、貌美的、體壯的…等各式各樣生活的模
式。大多數靈魂選擇時,都受了前世習性的影響。當靈魂選擇完畢,就被帶到勒
忒(Lethe)平原,被迫喝下河水,忘掉過去的一切,重新投生。唯獨厄爾勇士
被禁止喝下這水,但他也不知是怎樣回到了自己的身體。
從上述引文中,我們看到了人死之後靈魂的去處,靈魂本來就享有永生,--
天堂、塔塔洛斯,或者再次輪迴。蘇格拉底死前的勇者形象,正是奠基在這種神
話思想之上。他相信因為生前對智慧的追求,已經讓他經過智慧的「滌罪」,故
而死後他必然得到報酬--升上永恆的理型世界。
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觀影響了後世對人性的看法,尤其在許多神學著作中都流
露了不少柏拉圖色彩14。但事實上這種柏拉圖式的靈魂觀在聖經中是毫無根據
的,它與基督教永生觀有著明顯的差異。
貳、基督教的永生觀
有關基督教永生觀主要集中在基督自己的講道與保羅的著作中。耶穌傳道的
重點在於神的國即將來臨,而保羅的末世論有幾個要點:(1)基督的臨在開啟了
新的世代,但新的世代的完成是在基督再來時才會發生。(林前 10:11;林後 5:17;
哥前 15:23;帖後 2:2-3)(2)基督的復活是我們在末日復活的保證,而且他再臨
的日子將審判眾人,信徒的新生命將得到肯定,罪與死亡將被戰勝。(羅 5:3-5;
林前 15:13-15;約 12:4-8)(3)聖靈內駐於人心,正是末世人類得救的憑據。(林
後 1:22;5:5)
一、亞當之死-人的必死性與心身整合體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將死亡視為一個現實,而且它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繫於
肉體的暫時性和可分性。但在聖經中,死亡卻被視為一個結果,一個罪的結果,
一個由罪而來的懲罰。正如保羅所說:「罪惡的工價乃是死」(羅 6:23),人類的
祖先亞當因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而入於罪,這個罪行所
帶來的懲罰就是死(創 2:16-17)。做為亞當後代的人類,繼承他那敗壞了的心和
一個會死的身體。所以,保羅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
14奧古斯丁對人性的看法便流露出柏拉圖色彩,他說:「真正的人是靈魂,而身體只是其工具。」
Augustine, On the Creatness of the Soul, ΧIII,轉引自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 115
134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皆犯了罪。」(羅 5:12)
既然死是罪的結果,那麼在犯罪之前,人必然是不死的,既是不死的,又如
何能變成必死的呢?而且依據《創世紀》的記載,人類既是依「上帝形象」被造
(創 1:26-27),上帝永存,人又為何不是不死的呢?
的確,根據《創世紀》第二章,上帝創造人類原是純潔的,只是當人受到魔
鬼(蛇)的引誘才犯罪墮落,從而失去了他原先的純潔。任以撒(Rev. Isaac)說:
「亞當犯罪,並非罪惡的起源,而是罪進入人心的開始。」15如此,罪惡既不是
根源於人性(人性原有的只是自由意志),那麼,我們才有機會永遠脫離它的挾
制--只要獲得上帝的恩典與赦罪。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聖經強調亞當犯了罪,人類由於繼承了這個原罪,而
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歸正,因為他已經是在罪惡過犯之中了(弗 2:1),所以,我們
便需要上帝的救贖。換言之,雖然「人的行動是自由的,但是他的自由卻必定是
受到他的本性的限制。」16由此往前推,那麼,亞當之所以會受到魔鬼的引誘,
也是基於他的不完美性。在此乃顯示出人類的有限性。這個有限性是否也包含了
「不死性」的不完全呢?根據奧古斯丁的三階段論可以解決亞當的不死性和必死
性中間的衝突問題。亞當在樂園中所擁有的是「可能的不死性」,因著罪而失去
這個可能性,並陷入必死的狀態;不過,一但獲得救贖,又將進入「不會死」的
情境,此乃永生。17因此,人之被造僅具有不死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還必須得
到上帝的赦免才得以完全彰顯。於是,對亞當的後代來說,「人人都有一死」(來
9:27)。
除了必死性之外,做為一個受造物,人還有什麼特質呢?依據聖經的記載,
人是「有限的、有死的、心理物理的生命形式」,而不是「暫時依附於凡體之上
的一個永恆的靈魂」18。《創世紀》第二章說:「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
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 2:7)在這段經
文中明白指出,人之為「活人」,是由物質(塵土)和非物質(生氣)兩部分組
合而成,所以,說人擁有一個可以獨立於肉體之外而存在的靈魂(如柏拉圖式的
靈魂)在聖經是不成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更可以突顯肉體在聖經中的實在
性。莫爾特曼(Moltmann)在談到歐廷格爾(F. Oetinger)「具體形象是上帝所
有工作的目的」這個命題時說:「如果『具體形象』是上帝所有工作的目的,那
麼人類的肉體就不能被看做是生命的低級形式,或者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因
為如果具體形象是上帝所有工作的目的,那麼它應當相應地也是人類的最高目
15任以撒(Rev. Isaac),《系統神學》,(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2000,頁 117
16同上書,頁 117
17Augustin,《手冊》(Enchiridon),頁 107。轉引自莫爾特曼,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香
港:道風書社),2002,頁 111
18John Hick,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轉引自劉小楓主編,陽德友、董友譯,《20 世紀西方宗教
哲學文選》中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頁 1043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5
的,而且,也是他所有活動的目的。」19上帝的工作包括:創造、和解和拯救。
從創造的目的來說,人類正是以其完整的、具體的、肉體的狀態成為上帝在地上
的形象;從和解的目的來說,耶穌基督通過有罪的、有病的和有死的身體來讓世
界得到和解(羅 8:3);從拯救的目的來說,拯救是要使一切改變,促使「新天新
地」(啟 21)的實現。所以,我們無法脫離物質的或肉體的存在來談上帝的目的,
人既是上帝計劃的一部份,我們便也無法脫離肉體來談人性。因此,「按照聖經
的立場是,上帝的形象是關乎人性的全部,而不是單單指某些特殊的素質、能力
或特徵」20,它是一個心身整合體。這一點可以在「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身上
看到:他既有明顯的肉體的一面,也有屬靈的一面。這種對於人性的看法決定了
基督教的死亡與復活觀。
二、死後復活
在亞當身上我們看到人是一個有限的、必死的心身整合體,那麼人的死亡自
然不能被理解為柏拉圖式的靈魂自動脫離肉體的過程,它應該涉及整個人的終結
--包括靈魂與身體的終結21。同樣的,在涉及死後生命的問題時,也不能用「不
死的靈魂得到解脫」這樣的觀點來理解基督教的永生觀。
在追求永生的願望中,基督教不像柏拉圖那樣強調自身靈魂的不朽性,而是
轉而求助上帝,把自己的不朽與全能的上帝關聯起來,認為唯有透過上帝的救
贖,人類命運的更新與死人的復活才得以實現。保羅說:
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
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並且明顯我們是為 神妄作
見證的,因我們見證 神是叫基督復活了。若死人真不復活, 神也
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基
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枉然,你們仍在罪裡。就是在基督裡睡
19Jurgen Moltmann,隗仁蓮等譯,《創造中的上帝》(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
頁 331
20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 118
21Moltmann 說:「復活預設了完全的死亡,並完全涉及整個人,換言之,它總是設想到肉身。」
見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香港:道風書社),2002,
頁 89
136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了的人也滅亡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
憐。(林前 15:13-19)
在此,他把人類永生的希望交付上帝,而耶穌的復活正是做為人類復活的保證。
透過個人的終極關懷(即永生的盼望)與對基督的信仰相結合,更加強了信徒的
信念,也使得基督信仰的傳播更為有效。這就是莫爾特曼所謂「信仰把人同基督
連結在一起,希望則使信仰面向基督的無所不包的未來」22。說得更露骨一點,
期望復活是基督宗教形成時的一種功利思想。23
關於基督教復活觀,其要義有四:
1.復活的是完整的人--一個心身整合體,而不是靈魂的或肉體的部分。在希臘傳
統中,靈魂的價值總是高於肉體,並且可以獨立於肉體而存在。因此,它在死亡
發生時可以自動脫離肉體的束縛,有機會回到神的故鄉,所以它是神性的。死亡
在這個意義上,並不是一種威脅,反是一種解脫。與此相反的,有些學者卻認為
「復活只是在最後之日重新組合人的身體,包括原來一切的結構與功能」24。事
實上,這兩種看法都不符合聖經原意。保羅對復活的型態做了如下說明: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
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所
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林前 15:42-44)
「靈性的身體」與「血氣的身體」相對照,表示他是揚棄了「必朽壞的、羞辱的、
軟弱的、血氣的」這些惡的特質,而重新擁有「不朽的、榮耀的、強壯的、靈性
的」這些善的特質。問題是我們怎麼去理解這裡所謂「靈性的身體」呢?如果它
只是像柏拉圖所謂的靈魂,那麼靈魂如何是「強壯」的呢?而且這與《創世紀》
中上帝造人的情形不符,又與復活的基督不符--復活後他有吃有喝,而且有骨有
22Jurgen Moltmann, Theologie der Huffnung(《希望神學》),Chr. Kgiser Verlag, Muenchen,第 12
版。轉引自《20 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下卷,頁 1779
23單純說:「新生或人死後的復活,實際上是宗教銀行在開辦時招攬顧客的讓利支票。」見單純,
《宗教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 289
24見 Alister E. McGrath, 劉良淑、王瑞琪譯,《基督教神學手冊》(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2001,頁 567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7
肉(路 24:30、39-43)。如果他只是一具軀體,那他如何是一個「有靈的活人」
呢?而且當他不再擁有過去的記憶,他如何還是他自己呢?所以,比較合理的解
釋應該是一個「心身整合體」的復活。所以,奧古斯丁解釋保羅所謂「靈性的身
體」,指的不是純粹的屬靈的身體,而是順服聖靈的身體,這是恰當的。
2.耶穌基督是人類復活的保證--保羅作了下列的陳述: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
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
式,向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
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羅 6:3-5)
我們基於耶穌復活這個事實,相信末日我們也要復活,所以,在上帝的救贖工作
上,耶穌是第一個復活,也是復活的典範。
3.上帝的靈是復活的原動力--保羅說: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
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
來。(羅 8:11)
對於聖靈的解釋,保羅引進了一個特殊的字 arrabon,亦即抵押、憑據的意思,
例如他在《哥林多後書》提到:「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
據。」(1:22)「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 神,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林
後 5:5)這個憑據讓信徒放心,因為他們已擁有末日搭上永生列車的車票。
4.復活的群體性--柏拉圖的靈魂觀,身體與靈魂是兩個獨立的實體,靈魂在生前
和死後都是獨立的,它不需要依賴於任何東西而存在,也沒必要與任何靈魂發生
關係。相對於這種觀點,如前所述,基督教的靈魂與身體是緊密關聯的,「在保
羅的語言裡,『身體』與『精神』並不是兩種對立的東西」25,而且,人與群體
也是密切相關的,保羅說:
25Joseph Ratzinger, 靜也譯,《基督教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3,頁 311
13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 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21)
凡有血氣的,都要見 神的救恩!(路 3:6)
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
把國交與父 神。…因為經上說:「神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
(林前 15:24-27)
由此可見,在末日,所有的受造之物(萬物)皆會復活,人類的歷史將會終結,
並且以群體的型態轉移至上帝的手中。所以,上帝的救恩是澤及整個世界的。
三、天堂與地獄
柏拉圖的靈魂不朽與基督教的永生,雖然均需經歷審判的程序,神在這個事
件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審判的標準卻是不同的。在柏拉圖神話中,審判官(亡靈之
一)只能根據一些現成的、非出於審判者的標準(例如與欲望遠離的程度和與智
慧接近的程度)來判決,畢生追求智慧的人他的靈魂死後被判入天堂獲致永生。
而基督教的審判卻是由獨一無二的上帝,以其化身--耶穌基督親自執行,判決的
標準在於對耶穌的態度和基於這種態度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 神獨生
子的名。(約 3:18)
棄絕我、不領受我話的人,有審判他的--就是我所講的道在莫日要審
判他。(約 12:48)
行善的,復活得生;行惡的,復活定罪。(約 5:29)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39
若能信他並且領受他的話去行,即是義人;反之,則為惡人。他們最終都是要面
對審判,所以,保羅說: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
善或惡受報。(林後 5:10)
至於天堂地獄的描述基督教與柏拉圖有相似之處。茲將基督教天堂地獄觀簡述如
下:
1.天堂是人類安享永生之處,而地獄則是接受永刑之處--人類在接受末世審判
後,只有兩個去處:一是天堂,一是地獄26。天堂包括了下列特徵:第一,它是
聖潔的,沒有罪惡。第二,它是尊貴與榮耀的。第三,它是沒有苦難的、全新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上帝的居所,親見上帝是人終極的幸福。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
人必將列國的榮耀、尊貴歸與那城。凡不潔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
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啟 21:23-27)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
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
(啟 21:4-5)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 神。(太 5:8)
至於地獄的情形,《聖經》僅透過永火、不死的蟲、硫磺、黑暗與憎惡等意
象來表述:
26這一點在柏拉圖神話中略有不同,在《斐多篇》中,審判結果有四種可能性,見前章。除了哲
學家之外,另外兩類人也有升天的機會,為了說明這個機會,柏拉圖又加上輪迴觀以資補充。
140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他們必出去觀看那些違背我人的屍首;因為他們的蟲是不死的;他們
的火是不滅的;凡有血氣的都必憎惡他們。(賽 66:24)
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裡去。…
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可 9:
44-49)
他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煙往
上冒,直到永永遠遠。(啟 14:10-11)
相較於柏拉圖的敘述,「被判定為不可救藥的…要被擲下塔塔洛斯深淵,再也不
能重現」(《斐多篇》113E),基督教的地獄觀是比較具象化的,這可以用來警告
那些不依上帝顯明的道而行的人,達到宗教勸人為善的目的。
2.天堂的群體性--基督教的永生並不只關乎個人死後回歸上帝,它是有群體意義
的,這一點可由下列三方面來解釋:第一,聖經的復活不能從柏拉圖的靈魂不朽
的概念來解釋,因為在聖經中,它是包括了身體的復活,而萬物正是藉著不同的
「實體」,才能區別不同的個體;而人類也藉著身體的存在才具有社會性。所以,
身體的復活正是要強調天堂的群體性,這是一個合理的推論。第二,救贖的對象
除了作為個體的人之外,還包括了人與人之間構成的群體,以及整個宇宙。保羅
說:「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8:
21)第三,「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約
14:2)這句話更表明了天國的兼容性。因此,天堂與永生不應該被理解為與今
生決裂的,以及與社會性無關的、孤立的靈魂前往的處所。它應是此世(原充滿
著仇恨、歧視、猜忌、恐懼與焦慮)的延續與全面更新—被愛與光明充滿的國度。
這也是為什麼新約在論到天堂的情景時,常常是團體性的修辭,例如天堂被描繪
成一場婚宴、一種筵席,或一座城。
3.永生是救贖的結果--根據柏拉圖的二元論,靈魂是不死的,所以永生是內建於
個體之中的。一但肉體死亡,它就有機會進到上面的世界。在基督教思想中,永
生卻是源於上帝的救贖、上帝的愛。因為有限的人沒有足夠的力量讓自己不犯
罪,正如馬丁路德所說:「因為誡命是指示我們什麼是當行的,而不給予我們行
的能力」,「人藉著誡命既已得知自己的軟弱,…就在他自己身上找不出稱義與得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1
救的方法」27,所以,我們必須求助於基督,「基督奉差遣降世,不是有什麼別
的職務,單是為道的職務」28,我們唯有透過對他的信仰,才能「因信稱義」(羅
3:28)而得救。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羅
10:9)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 11:25-26)
所以,永生源於人類對上帝的熱切祈禱以及上帝對人的回應,也可反過來說是上
帝對人的召喚以及人對上帝的回應,在這一呼一應的溝通模式中,永生或不朽得
以實現。有些學者將這種不朽稱為「對話式的不朽」(a dialogic immortality)29。
參、兩種解脫之道
巴特漢(P. Badham)說:「死後生命的信仰可以說幾乎是一切宗教的共同點
之一,…它構成了其信仰結構中的一個核心部分。」30柏拉圖試圖用靈魂不朽的
論證來支持這個信仰,而基督教則以基督的復活來說明之。在前文我們已闡釋了
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為了突顯這兩種不同觀點對道德人生的影響,我們將進一步
考察它們對死亡、身體和情感三方面的看法,透過這些對比的分析,以揭示其不
同的解脫之道。
一、對死亡的看法
在柏拉圖的二元論中,靈魂是作為獨立於身體而存在的實體,所以,死亡是
一個靈魂得以解脫肉體束縛的機會,正像佛教把死比喻作「換掉一件衣服」那樣
輕鬆。因此,死亡對於柏拉圖來說,它不僅不是可悲的,還可能是件值得我們高
興的事。無怪乎蘇格拉底在臨終前說:
27Martin Luther,馬丁.路德翻譯小組譯,《馬丁.路德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頁 6-7
28同上書,頁 4
29同註 24,頁 304
30P. Badham,Death and Immortality: Toward a Global Synthesis,in Beyond Death: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Life After Death,Edited by D. Cohn-sherbok&C. Lewis,Macmillan,
1995,P.119
142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我不認為我當前的命運是一種不幸…當鳥兒感覺自己快要死的時
候,它們會更加大聲、更加甜蜜地唱歌,它們對於自己就要去神那裡
感到快樂,而它們是神的僕人。人們卻錯誤地把天鵝的臨終絕唱理解
為表達悲哀。(《斐多篇》84E-85A)
但是,對基督教信仰來說,人的死亡卻是一種完全的終結。因為這種信仰預
設了一個神的特殊創造活動,在這個創造活動中,神無中生有,將「塵土」與「生
氣」揉合在一起而成為人(創 27)。人類的誕生依附於上帝的意志,同樣的,人
類的復活,也仰賴於上帝的恩典。31因此,死亡對人類而言,是「某種真實又可
怕的東西…它意味著絕對的滅絕」32。所以,在舊約聖經中充斥著人們對耶和華
的哀求,祈盼耶和華吞滅死亡(賽 26:19;25:8)。
二、對身體的看法
在柏拉圖二元論中,靈魂的價值與實在性是優於身體的。身體不僅是靈魂獲
得智慧的障礙,更是道德墮落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能期望透過感官可以得到真
確的知識,我們也應該致力於擺脫身體對靈魂的誘惑—畢竟「各種戰爭、革命、
爭鬥的根本原因都只能歸結於身體和身體的欲望」(《斐多篇》66C)—以免道
德沈淪。因此,柏拉圖建議我們要「盡可能節制快樂、欲望和悲傷」,如此,靈
魂才不會習慣和身體綁在一起,而不能逃往那不可見(理型)的世界。(《斐多篇》
83B-D)
在基督教思想中,肉體並不被視為蒙蔽真理或道德墮落的象徵。身體(塵土)
就像靈魂(生氣)一樣,都是上帝恩賜的禮品,正如猶太教哲學家拉曼(Maurice
Lamm—)所說:
31猶太教哲學家拉曼(Maurice Lamm)說:「…人之所以能夠獲得終極的救贖,並不是因為他自
身的稟賦。」轉引自同註 22 書,頁 297
32同註 14 書,頁 1044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3
與希臘人觀點不同的是,猶太教歷來就強調人的軀體的重要性,認為
它與靈魂一樣都是上帝贈與我們的禮物,也應該屬於主。33
對於身體的看法,基督教也和猶太教一樣,把它視為上帝恩賜的一部份,所以,
他們沒有重靈魂而貶身體的必要。身體的確是會腐朽的,但它卻是反映上帝形象
的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的一部份。如果一味貶抑身體或物質,會導致羅
素所說的兩個困難:「第一個是,如果柏拉圖是正確的話,創造有形世界就必定
是一樁罪惡的事,因此,創造主就不能是善良的。第二個是,正統的基督教從來
不會讓自己譴責婚姻,雖說它認為獨身要來得更高貴。」34所以,有形世界(包
括身體)是彰顯上帝創造性的場所,是他神聖計畫的一部份,如果它是惡的,便
有損於上帝的全善全能。再者,我們在耶穌的身上,也看不到他貶抑身體的態度
35,因為他認為「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可
7:15)。真正污穢人的,是從心裡發出的,而不是身體上的。
三、對感情的看法
在柏拉圖《斐多篇》中,我們看到靈魂與身體、本質與現象、不朽與可毀滅
的、理智的與感覺的、純潔的與污染的、單一的與複合的都被絕對地對立起來。
靈魂是屬於理智的、本質的、純潔的、不朽的和單純不變的一面,而身體及其激
情與快樂則是靈魂的對立面,人們努力的方向就是逃離身體的圈限。因此,在《費
多篇》中,情感的部分被排除在靈魂之外,並被歸屬於肉體。所以蘇格拉底要求
我們克服激情(包括快樂、欲望和悲傷),如此靈魂才不會習慣與肉體綑綁在一
起,而妨礙智慧的追求(《斐多篇》83C-D)。
但是,這裡隱含了一個矛盾,如果一個哲學家熱切地追求智慧(如同蘇格拉
底一樣),那麼他就不可能完全排除情感的因素。一個人對真理的渴望,和另一
個人對名利或性愛的渴望,除了標的物不同之外,其熱情的部分並無二致。有關
這一點困難,柏拉圖在後來的《國家篇》、《蒂邁歐篇》和《斐德羅篇》都試圖透
過靈魂三分說來加以解決。在後來的著作中,柏拉圖把同一個靈魂分為三部分:
理智、激情和欲望(《國家篇》442A)。理智是靈魂最高的部分,它來自於神,
33轉引自同註 19 書,頁 298。事實上,在該書中,拉曼也把基督教錯誤地理解成靈肉二元論,他
說:「在基督教傳統和其他東方宗教傳統中,靈-肉的存在是以二元分離的觀點來理解的。」
頁 298。究其實,這種二元論思想在《聖經》中是沒有根據的。
34同註 9 書,頁 179
35「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
慧為是。」(太 11:19)
144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它是不死的;欲望的本性是貪得財富,它佔靈魂最大的部分;激情如果受到適當
的訓練,將成為理智的輔助者,共同領導欲望。在這種分別中,感情不再被立於
理智的對立面,它可以成為一種使靈魂和諧統一的助力。由此可見,柏拉圖對情
感的看法已得到修正:它本身雖不是靈魂中高貴的部分,但已不再是我們必須排
除的對象。對這個部分,我們應加以昇華,使之選擇去愛真理,如此,它欲望的
部分將可得到控制,整個靈魂將得到和諧。
基督教人類學並不將人視為二元的組合,而是將人視為一個心身整合體。所
以,靈魂不可能獨立於身體而存在。至於情感,不管它是屬於身體(如《斐多篇》
的觀點),或是靈魂(如《國家篇》的觀點),都歸屬於這一個「完整的人」,所
以,它沒有必要去貶抑情感的價值。事實上,我們在聖經裡,看到耶穌基督「道
成肉身」,他所散播的正是「愛」的訊息,他用憐憫與赦罪的行動彰顯上帝的愛,
他要求我們要愛上帝,也要彼此相愛。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路 10:27)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
反得永生。(約 3:16)
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
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 17:23)
永生就是以耶穌(既是人子又是上帝的獨生子)做為媒介,在上帝對人的愛(救
贖)和人對上帝的愛(信仰)的互動交流中達成。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整個
基督教思想便是在宣揚這個信仰--「神就是愛」(約壹 4:8)。
四、兩種道德人生
從對死亡、身體和情感三方面的看法中,我們釐出了一條通往解脫之路。「獲
致永福」是他們共同的目標。柏拉圖的永恆福祉是與智慧、絕對不變等觀念相結
合的,它存在於與現象世界相對立的理型世界,一個純潔的靈魂在死後才能到達
的世界。這個世界對柏拉圖來說,並不完全是虛無飄渺的,在我們完全杜絕身體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5
干擾的沉思中,我們可以與那個世界接軌,初嚐死亡的滋味,這就是蘇格拉底所
謂的「練習死亡」36。因為智慧是那個世界的特徵,所以,「熱愛智慧」也必須
成為得到永福的前提。事實上,它對柏拉圖而言甚至是唯一的條件,因為一個熱
愛智慧的人就會是個追求善的人,他認為「無人會選擇惡或想要成為惡人」(《普
羅泰戈拉篇,Protagoras》358C),「當人們對快樂與痛苦,亦即善與惡,作出錯
誤的選擇時,使他們犯錯的原因就是缺乏知識」(《普羅泰戈拉篇》357D),所
以,善是屬於知識方面的事,道德是追求智慧的結果。
在解脫之道上,柏拉圖要求我們「在盡可能接近死亡的狀態中生活」,如此,
才能保持靈魂的純潔,在死後獲得永福。「接近死亡的狀態」有下列幾個要點:
第一,關心靈魂,遠離身體:因為死亡就是靈魂與身體的分離,接近死亡就是遠
離身體的干擾。靈魂(尤指理智的部分)是不朽的,身體是會腐朽的,也是我們
追求智慧的障礙。所以,「如果我們要獲得關於某事物的純粹知識,就必須擺脫
肉體,由靈魂本身來對事物本身進行沉思」(《斐多篇》66E)。第二,提倡有節
制的苦行主義:柏拉圖把永福與智慧結合在一起,於是智慧的追求與永福的獲致
便成為同一件事。所以,因為身體及其欲望會妨礙純粹知識的獲得,我們必須對
它加以節制。「自制就是不受欲望的驅使,對欲望保持一種體面的冷漠」(《斐多
篇》68C),在《斐多篇》裡,蘇格拉底雖不嗜酒,但在某些場合他喝得還比別
人多,而且從來不醉。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並不提倡禁食,而是類似一種節制的
苦行主義,他並沒有要我們完全杜絕日常的快樂,只是不要我們成為欲望的奴隸
37。第三,追求靈魂的和諧:柏拉圖在後來的著作中,把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
欲望三部分,它們分別的德行是智慧、勇氣、節制,如果每一部分都能在和諧的
方式下各自履行自身的義務就是正義的實現,這是靈魂的一種和諧完善的狀態。
在基督教思想中,永生卻是源於上帝的救贖、上帝的愛。所以,信徒在這個
召喚之中,應該做出怎樣的回應才配享上帝的恩典呢?可以簡要地從三方面來
看:第一,要悔改:耶穌一開始傳道的時候就說:「日期滿了, 神的國近了。
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 1:15)他差遣十二門徒,也是同樣為了傳揚悔改
之道(可 6:12)。悔改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上帝救恩的起點,「耶穌來到人世間所
成就的事工,只有在人們承認自己無法自救而冀求改變當前與神之間的關係時,
36柏拉圖說:「當靈魂自我反省的時候,它穿越多樣性而進入純粹、永久、不朽、不變的領域,
這些事物與靈魂的本性是相近的,靈魂一旦獲得獨立,擺脫了障礙,它就不再迷路…在絕對、
永久、單一的王國裡停留。靈魂的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智慧。」(《斐多篇》79D)這種狀態
雖今生不全然可得,但是「如果靈魂按正確的方式追求哲學,並且真正地訓練自己如何從容面
對死亡,這豈不就是『實踐死亡』的意思嗎?」(《斐多篇》80E)所以,哲學家應該「一生
都在訓練他自己在盡可能接近死亡的狀態中生活」(《斐多篇》67 E)。
37欲望若不加以節制,將會導致可怕的災難(《斐多篇》83C),結果「每一種快樂或痛苦都像
一根鉚釘,把靈魂牢牢地釘在肉體上」(《斐多篇》83D)成為它的奴隸。
146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方能奏效」38,我們只有在承認了自己的罪並且要求悔改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
新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而這個悔改不只是行為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思想層面
的更新,所以,它消極的意義是遠離罪惡,積極的意義是轉向上帝。第二,信心:
這裡所謂的信心,不是指一般對事物具有某些信念,而是指把自己全然交託於耶
穌基督。耶穌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太 21:22),
在聖經中還記載著很多醫病神蹟,耶穌都歸因於「相信」的結果(太 8:10;太
9:28)。所以,只有當我們能全心全意信仰基督,不可能的事才可能實現,這當
中包括了復活與永生。第三,赦免:「罪,是人與神和好中無法超越的障礙…因
此,要恢復與神交往,第一步必須要得著罪的赦免」39,耶穌要求門人要盡可能
地赦免每一個悔改的人(路 17:1),所以,當我們誠心悔改,就必得赦。得赦
並非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基於上帝的愛,《路加福音》中浪子的比喻(加 15:11-32)
正說明了上帝對人的慈愛,只要浪子回頭,沒有不得赦的。但是,除了上帝之外,
我們也必須彼此赦免。「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
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加 11:4),所以,當我們在祈求上帝赦免之
時,也要同時赦免他人,否則就得不著所求的,如此,永生之路將與我們無份。
肆、結語
有關瀕死經驗的研究,雖未成功地證明死後生命的存在,但擁有瀕死經驗的
過來人均深信死後還有來生,此信念改變了他們面對死亡的態度,並深刻地影響
他們存在的意義。這種生命意義的轉化與提昇,心理學家甘尼斯林(Kenneth Ring)
即列舉了十二項之多:感激生命、自我接納、關懷他人、尊重生命、反物質觀、
反對競爭、心靈至上、渴求知識、具使命感、無懼死亡、死後新生及相信神的存
在40。因瀕死經驗而來的死後生命信仰,造成了當事人完全不同的道德人生。但
瀕死經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且一但碰上,有可能再也回不來了。然而,對此,
我們尚有其他途徑的選擇:或者透過柏拉圖式對靈魂不朽的哲學沉思,或者透過
基督教式對永生的宗教信仰,二者雖然造成兩種不同的道德人生,但同樣引領我
們走上解脫之道。柏拉圖教導我們透過智慧的追求,可以純潔我們的靈魂,在肉
體死亡之後,靈魂得以順利獲致永福。而在基督教信仰中,永生卻是源於上帝的
救贖、上帝的愛,透過悔改與信心,我們得享上帝的赦免,重新獲致永生。
38見唐諾.古特立(Donald Guthrie),高以峰、唐萬千譯,《古氏新約神學》(台北:中華福音
神學院出版社),1991,頁 710
39同上,頁 713
40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台北:遠流,2001),
頁 167-170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7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聯合聖經公會,1996
H. G. Gadamer,〈柏拉圖《費多篇》對靈魂不朽的證明〉,該文收於 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余紀元譯,《伽達默爾論柏拉圖》,頁 24
Kenneth Ring & E.E. Valarino,李傳龍、李雅寧譯,《穿過生死迷思》(Lessons from
the Light),台北:遠流,2001
Peter C. Phan,崔國瑜譯,《死亡與永生 101 問答集》(Responses of 101 Questions
on Death and Eternal Life),台北:揚智文化,2002
任以撒(Rev. Isaac),《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台北:基督教改革
宗翻譯社,2000
李齊(George G. Ritchie),陳建民譯,《死亡九分鐘》(Return from Tomorrow),
台北:基督教中國主日學協會,1998
柏拉圖(Plato),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柏拉圖,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約瑟夫.拉辛格,靜也譯,《基督教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03
唐諾.古特立(Donald Guthrie),《古氏新約神學》(New Testament Theology),
高以峰、唐萬千譯,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1991
馬丁.路德,馬丁.路德翻譯小組譯,《馬丁.路德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3
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曾念粵譯,《來臨中的上帝》(Das Kommen
Gottes),香港:道風書社,2002
莫爾特曼(Jurgen Moltmann),隗仁蓮等譯,《創造中的上帝》(Gott in der
Schopfung),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
許志偉,《基督教神學思想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劉良淑、王瑞琦譯,《基督教神學手冊》(Christian
Theology:An Introduction),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01
傅樂安編,《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第六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
單純,《宗教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斯圖沃德(Melville Y. Stewart)編,周偉馳等譯,《當代西方宗教哲學》(Philosophy
of Religion: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view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148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 8 期
雷蒙穆迪(Raymond Moody),長安譯,《來生》(Life after Life),台北:方智
出版社,1991
劉小楓主編,陽徳友、董友譯,《20 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上海:上海三
聯書店,1996
摩斯(Melvin Morse),李福海譯,《跨越生死之門》(Closer to the Light),
台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91
羅林斯(Maurice Rawlings),橄欖樹翻譯小組譯,《死--怎麼回事》(Beyond Death’s
Door),台北:橄欖文化基金會,1997
羅素(Berirand Russell),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讓.布蘭(Jean Brun),楊國正譯,《柏拉圖及其學園》(Platon Et L’academie),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英文資料
Boker, J.,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Boker, J., World Religions: The Great Faiths Explored & Explained, Dorling
Kindersley, 1997.
Coogan, M.D. , World Religions,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1998.
P. Badham, Death and Immortality: Toward a Global Synthesis,in Beyond Death: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Life After Death,Edited by D.
Cohn-sherbok&C. Lewis,Macmillan, 1995.
Plato, Edith Hamilton and Huntington Cairns (ed.), Plato: The Collected Dialogues,
Bollingen Foundation, 1961
柏拉圖靈魂不朽觀與基督教永生觀 149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 125-147, No.8, May 200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Plato’s Philosophy of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and
the Christian Belief of Eternal Life
Yen-Mei Ch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wo issues. The first one is to analyze two concepts of
life after death in western culture: Plato's immortal soul and Christian's eternal life.
Although these two concepts are very different, people often confuse them. Christians
often misuse Plato's view. The second issue is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moral lives that result from these two concepts. The two moral lives form two
different ways of freedom when people are transcending death.
Keywords: body, soul, death, afterlife, immortality, eternal life
* Secretary, College of Arts, Tunghai University; Part-time Lecturer, Feng Chia University
hamartia “罪”基本解释
hamartia英 [ˌhɑ:mɑ:'tɪə] 美 [ˌhɑ:mɑ:'tɪr]
判断错误,悲剧性的弱点
hamartia 网络解释
1. 判断错误
2. 错构组织
3. 判断错误; 悲剧性的弱点 (名):
hamartia 双语例句
In chapter thirteen, Aristotle outlines an ideal of the central character of tragedy, the so-called tragic hero, and identifies the source of the character's downfall with something called hamartia.
在第十三章,亚里斯多德描绘了一个悲剧主角的典范,被称为悲剧性的英雄,并指出该角色灭亡的是因为一种叫「悲剧性缺陷」的东西。
[邹光点评]这hamartia「悲剧性缺陷」被中文圣经可笑的译成“罪”。
永生是什么?
文/任运生
《生命与信仰》第23期
提到“永生,”曾经流传一个滑稽的笑话。早期宣教士来华传道,贴出大字标牌:“信耶稣得永生!”但因刮风吹走了两个笔划,就变成了“信耶稣得水牛!”结果那一天来了很多人。即便今天,在多数人看来,“永生”依然没有“水牛”来得实惠。
永生到底是什么?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探讨这个问题:
人追求永生倾向
永生到底是什么
永生在哪里得着
永生从何时开始
永生生命的特质
如何能得着永生
一、为什么人具有追求永生的倾向?
人类具有求生的本能,将这种生存本能放大于种族和社会,生存资源的争夺,也常是种族、部落、国家间战争或冲突的根源。最近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的对峙、中国与日本关于钓鱼岛的摩擦、中国与越南关于南沙问题的争执都是这种生存本能受到威胁所引发的争端。
有 关人类个体求生的本能,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有生动描述。小说细致刻画一个淘金者在阿拉斯加的荒野拼死求生的情景。这位淘金者因脚 部扭伤被同伴离弃,自己仍挣扎着爬行。因为饥饿,他抓过小水沟的鱼虾,曾捕捉雏鸟连翅膀吞下,最后在濒死之时与一只同样濒死的病狼对峙,双方都失去了最后 的力气,等待着对方死去好将对方吃掉。最后,淘金者的耐力更胜一筹,他拼出最后一口气,咬住饿狼的脖子狠吸狼血,终于保住自己的性命。后来,淘金者被一只 科学考察船救起,每日神情恍惚,神经质地将一堆面包揽在自己怀里,生怕被人抢去。
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中有关于人饥饿时不顾自尊的描写,是人求生本能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圣经列王记下第七章记载的那四个麻风病人,生活在围困、灾荒、饥饿、疾病、鄙视、排斥、屈辱之中,按理死了比活着还好,但他们仍然不愿意死,还是要抓住一线希望活下去。
今日,医药品、营养品、保健品有极大的市场,也与人求生的欲望成正相关的比例。
人何以有如此顽强的求生意志?
因为神最初造人时,将“永恒”的渴求放在人的心中。
“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道书3:11)
神是自有永有的神(出埃及记3:14),而人又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创世记1:26),因而人具有永恒性,人的这种永恒性促使人对永生有一种深切的向往和追求,于是便自然表现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
圣经马太福音十九章和马可福音第十章,都记载了一个少年官对耶稣的提问:“夫子,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马太福音19:16;马可福音10:17)
在路加福音第十章著名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那个律法师也是如此问耶稣,“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路加福音10:25)
这些问题并非偶然,它反映人类对永生的普遍性期盼。
圣经也明确指明,人有永生。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一书5:13)
新约约翰福音,作者著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够相信书中的见证从而得着永生:“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翰福音20:31)
而且圣经也同时指明,永生是神的恩赐:“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6:23)
二、永生到底是什么?
人 们通常将永生理解为长生不死,而这个“死”又是以肉体的死亡为标识和参照。世人因着这样的误解,便看到“永生不死”的梦想与“世人皆死”的现实构成不可调 和的矛盾,于是便得出结论:基督徒所说的“永生”类似于痴人说梦。在人们头脑的概念中,基督徒信耶稣是为了“死后上天堂,”于是,基督信仰便因此被讥讽为 势利、荒谬、可笑。
其实,这是多数人对永生概念的误解。如果仅仅把永生理解为永远存在,那么每个人的灵魂都是永存不死的,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得永生。
那么,永生到底是指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第十七章,主耶稣亲自给出永生的明确定义:“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
所以,永生不是指一种持续的存在,乃是指一种深切的关系。
在这节经文中,“认识”英文翻译为“知道”,它显然不是一种泛泛的了解,乃是指亲密的关系。实际上,创世记第四章,亚当与夏娃同房生了一个儿子,“同房”用的就是“知道”这个字。
与永生相对应的是死亡。
圣经中的死亡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肉体的消失。这是人们通常所看见的所理解的死亡概念。
第 二,灵性的分离。神对亚当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世记2:17)亚当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后,在人看来他并没有立 刻就死,而是活到九百多岁才死,但亚当犯罪堕落的灵已经与神就隔绝了。所以,圣经中的“死”更多的是指一种“分离”的状态。
第三,永远的死亡。在最后的白色大宝座审判之后,不信之人被扔进硫磺火湖中遭受永远的刑罚,叫做第二次的死,也称作永远的死。
综上所述,应当明确一点:永生不仅仅是永远的存在;死亡也不仅仅是指肉体的消失。这一点需要明白谨记。
三、永生在哪里可以得着?
“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祂儿子里面。”(约翰一书5:11)
因此,永生是在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里。
永生既然是与神的一种亲密关系,那么在哪里才有这种亲密关系?在耶稣基督里。
我们都死在自己的过犯罪恶当中,世人因罪与神为敌,但神借着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宝血,使罪得以赦免,我们可以与神重新和好。
“我们从前也都在他们中间,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为可怒之子,和别人一样。然而神既有丰富的怜悯。因祂爱我们的大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以弗所书2:3-5)
“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哥林多后书5:19)
“我们也知道神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祂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约翰一书5:20)
“生命在祂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翰福音1:4)
黑暗常用来描述罪恶和死亡,但耶稣基督的真光,可以驱除罪恶和死亡的黑暗,因为在祂里面有生命的光。
主耶稣说,“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翰福音6:63)
所以彼得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翰福音6:68)
四、永生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神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翰一书5:12)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这句话就澄清了人们关于永生是死后上天堂的误解,所以永生是从接受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那一刻已经开始。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也同时强调永生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质,而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起始,更不是自私的投机和势利。
因此,永生的概念所着重的是:信徒从接受耶稣的那一刻开始所拥有的一种崭新生命。
耶稣的话“我来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也是同样的内涵:“我来了”,表示永生的开始,“更丰盛”,标志着一种崭新的生命。
所以,“永生”不单是指基督徒死后上天堂(当然包括在内),乃是你现时就拥有的一种新生命。
五、永生生命的特质
永生所强调的不是时间上的起始,乃是着重生命的特质。永生生命的特质,简单地说,就是神的生命在人身上活出来。
永生神生命的性情大体上就是加拉太书中所说的圣灵的果子:“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22-23)
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保罗关于“爱的篇章”,也是对这种生命的描述。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4-8)
当然,耶稣基督在登上宝训中提到的“八福,”(马太福音5:3-10)“你们是世上的盐、世上的光,”(5:13-14)“要爱你们的仇敌,”(5:44)“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5:48)等,都是这种生命的具体体现。
六、如何得到永生?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神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翰一书5:13)
所以,如何得着永生?很简单——信奉神儿子之名,就必得永生。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这里所说的“信”,不是一般的知道有耶稣其人而已,或是对祂的生平事迹略有了解,若是这样,全世界的人基本都可以得救了,因为没听说过耶稣的人非常罕见。
但耶稣自己说,“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4)
耶稣的兄弟雅各说,“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雅各书2:19)
圣经记载,魔鬼也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却是极为恐惧颤惊。
所以,圣经里讲的信,不仅要心里明白,而且要将自己交托给所信的那一位。
希伯来书有关于“信”的定义:“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来11:1)
(”Now faith is being sure of what we hope forand certain of what we do not see.”)
查 尔斯•布朗丁(Charles Blondin,1824-1897)1859年6月30日完成走钢丝横穿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举。横跨瀑布的全程1100英尺,高达160英尺。他在尼亚 加拉大瀑布上走钢丝时,甚至还做出许多花样。他可以在钢丝上完成一个后滚翻,可以被蒙住眼睛行走,他可以同时推一辆独轮车,甚至在钢丝上踩高跷,还可以在 夜里依靠他平衡杆两端燃烧的蜡烛行走,有一次他在走钢丝途中停下来,在他便携式的炉灶上做一个熟煎蛋。
1860年 9月15日,布朗丁做一件最让人惊讶不已的事情。他面向观众问道:你们相信我可以背一个人走过去吗?众人一齐喝彩:我们相信!布朗丁问:有谁自愿上来让我 背他过去吗?人群中一片沉默。他指着观众的一个问,你愿意吗?那人躲闪着答道,我可不愿冒这个险!然后他又指着一个人问:你相信我可以背你过去吗?答:我 完全相信。再问:你愿意吗?答:我愿意。那人爬上去,趴在布朗丁的后背上,他们继续前行。人们屏住呼吸,直到他们走过去,然后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后来人们知道,那个爬上去的人是布朗丁的经理。他跟随布朗丁多年走钢丝,亲眼目睹他万无一失,将他的信心完全放在布朗丁身上。
主耶稣比布朗丁更值得你的信任,你愿意信靠祂得永生吗?
最后,让我们将本文讨论内容做一个简要总结:
1.为什么人有追求永生的倾向?
因为“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传道书3:11)
2.永生到底是什么?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
3.永生从哪里得着?
“这永生也是在祂儿子(耶稣基督)里面。”(约翰一书5:11)
4.永生从什么时候开始?
“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约翰一书5:12)
“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而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
5.永生生命的特质是什么?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22-23)
6.如何得着永生?
“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愿这永生的福分你也能够得着!
任运生 来自中国大陆,现为牧师,在美国牧会。
================================================
福音的真义如下,请你仔细阅读:
1.至真、至善、至美的全能神创造了宇宙万物;万物之中唯有人是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创造的。
2.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悖逆神,犯罪堕落了;罪因一人进入世界,世人都犯了罪;罪的结局就是死。人类开始过着悲惨的生活;并且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3.神爱我们,把祂的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祂担当我们的罪,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的工作;死后被埋葬,第三天,神使祂从死里复活;祂回到天上,还要再来,施行审判。
4.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我们认罪悔改,归信耶稣,接受祂作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便能与神和好,脱离罪和死,得享永生。
亲爱的朋友,今天,神的恩典借着这篇微信临到了你。神在寻找你,祂在敲叩你的心扉,祂白白地赐给你恩典。你失去的,只是罪和死的枷锁;得到的,却是一个充满平安喜乐的新生命!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愿意信耶稣、接受祂的救恩,请你以心灵和诚实作这样的祷告:
亲爱的天父,现在我知道你是独一真神,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我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我愿意悔改归信耶稣。求你赦免我的罪,接纳我这个罪人作你的儿女。我今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你,求你引导我前面的道路,使我从今以后一生为你而活!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们!
===================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公共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
cclife2013gmail
永生 =「永遠唔死?」
Freddy Kam
何謂得救?
為什麼我們需要得救?
只要信耶穌,就能得救?
如果一次得救就有效,那我們死前再信主有分別嗎?
今生跟隨神為了什麼?逃避審判?多一點天上的財富?
為什麼要信主?
什麼是永生?
永生有什麼好處?
永生後要做什麼?
(看下文前請先用五分鐘思考上述問題。)
何謂永生?
不知道有沒有人嘗試問自己上述的問題,也許有人找到答案,也許有人想了一想就不再當一回事,在二十一世紀後現代主義和存在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我們很少去思考信仰,也很少去思考人生,今天我們去思考何謂福音,不少信徒,甚至教會窮得只剩下六個字:「信耶穌,得永生。」
在這裡,筆者不是否定信耶穌得永生這個結論,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何謂永生?很不幸地,很多人理解永生,只限於「永遠唔死」,如果你明白聖經的真理,就明白一般理解的「永遠唔死」與基督教的永生是有分別的,在基督教中,人死後的靈魂並不是湮滅了,不是消失了就沒有了,而是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上天堂(永生),要麼就下地獄(永死)。假若你只是希望你的靈魂永遠存留,那事實上你不信耶穌也一樣。
看到這裡,又有人會回答:「那我要永生,我要上天堂!我不要受苦!」
那很好,你必須接受耶穌基督作為生命中的救主。可是,要永生上天堂你要做什麼呢?繼續過你敗壞的人生?整天無所事事發呆?我們只知道天堂好,而不知道天堂好在那裡,今天的我們知道要永生,但卻很少人知道為什麼要永生,永生到底有何意義。
從聖經看永生
「永生並不是指人生時間的長短,而是指生命的質;並且,這生命的質,等同於上帝生命的質。」----巴克萊
創世紀的原文是「起初」,不止是世界創造的起初,也是人與神關係的起初,在伊甸園中,神和人的關系是直接的親密關係,人可以直接面對神。但當人聽從撒旦的謊言犯罪後,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人和神的關係自此變得不再完全。上帝的救贖計劃,並不是只希望人「永遠唔死」,我們為什麼要得救?需要得救就一定是陷入一個困境,無法自救所以需要借助外力,而我們需要得救就是我們陷入罪的捆綁,神的救贖就是希望帶領人脫離罪,和人重新建立伊甸園中的關係,是關係的復和。
今天我們看浪子回頭的故事,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回頭的小兒子身上,的確,小兒子的知罪和回轉是神所喜悅的,但若從上文下理來看,似乎我們都忽略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人物-「大兒子」,當小兒子回轉的時候,大兒子並沒有感到高興,反倒為了父親的財產斤斤計較,在這裡,耶穌正在諷刺法利賽人,也正在諷刺我們,大兒子要的只是父親的財物,而不要父親;今天,我們要的只是永生和平安,而不是上帝。
假若有人留意聖經對終末的描述,就會發現永生並不是只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人與神之間的事,在終末的經文裡沒有脫離過神,我們永生後在天堂是為了榮耀和敬拜祂,是為了與祂重新建立伊甸園中密切的關係,但今天的我們卻很少去重視建立與神的關係,去認識神,反倒只是為了神的應許,為了永生,為了天上的財富,為了屬靈的恩賜而去信主,當然筆者並不是否定這些事的價值,但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該想一想我們到底是否本末倒置了呢?
永生從什麼時候開始?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基督教經常以上帝救贖以色列民出埃及來預表耶穌的拯救,但以色列民出埃及後進入迦南美地了嗎?並沒有!反倒在曠野流浪了四十年,不斷地受到上帝的陶造,更頒布了律法吩咐他們遵守。今天的我們,信主後就代表完成了嗎?不!如果是這樣,聖經就不需要六十六卷書,我們只需要六個字「信耶穌,得永生。」就夠了。我們需要接受上帝的陶造,遵守祂的吩咐,與祂建立關係。主耶穌教導的禱文是「願祢的國降臨」,而不是「願我快升天」,永生並不是單指終末的事,更是指現在的事,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作為我們生命中的救主那一刻,我們就得著永生,但那一刻只是永生的起點,我們更需要不斷地尋求神,認識神,與神建立關係。
結語
「平安」一字的原文是Shalom,意思是Completeness,這種完全是建立在神內,當中亦包括與神關係的完全,如果今天的我們只要平安,卻不要神,那筆者就不懂什麼是Shalom了。今天的教會為了傳福音,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不斷將福音包裝甚至商業化,甚至摻雜著民間宗教文化,但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傳揚的是一個整全的福音,信耶穌不止得永生和求平安,更重要的,是與神建立關係,與主同行。
假若你明白上文所說的永生,不妨再嘗試重新思考文初的問題,也許會有不一樣的見解,也許有些問題就不再會是問題了,主內互勉。
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 惟有遵行神之道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
基督徒說「信耶穌有永生」,為何今生仍舊會死?
是呵!基督徒不是說信耶穌有永生麼?為什麼基督徒信耶穌以後仍會死?
(啊哈,有人眼睛為之一亮!找到一個基督徒無法自圓其說的破綻了)
其實真的,這種問題還不等異教徒這邊先丟過來,早有不少信徒被困擾了(包括牧者個人過去)不算短的時間。(它甚至是許多非信徒, 所以不信主耶穌的理由呢)。
要「談生論死」,這是一個(或說兩個)深奧的大題目,又是嚴肅的問題。而且一談起來,還可能牽連其他亂七雜八。
要不理它們,也就算了 - 忌諱嘛。
要理它們,又怕說不清楚 - 誰都只知一半。
想太多嘛,大家都來鬼扯胡扯 - 怪力亂神也談不完。
要想太遠嘛,就談不下去了-「誰會懂你啊!」
(不怕不解風情) 牧者寧肯花許多時間侃侃而敘,一方面是為問者,另方面也是為主內的同道。姑不論何人,(既是公開),誰願花時間讀讀,又有何妨。
(要開始講囉)
笑看人間,怪現象真不少
今天科學發達,醫學進步,有關於死人離世,又復甦於人間的事情,已經不是新聞了。儘管,有人認為要請一個生人來談「死」,總是留個未知數。除非能夠聽聽一個死人復活後(離開陰間重返陽界)是怎麼說。
然而縱世間真有這等事情,《聖經》對於是否大家就因此沒問題了 (路16:27~31),仍抱著不樂觀地,因為……
來看壞人
牧者還記得,耶穌叫睚魯的女兒、拉撒路復活時,一大票又一大票的猶太人,還是莫名其妙地對他眾口議論紛紛,疑者有目無珠,妒者有嫉難消,他們一心只想著藉口、汙衊的把柄,非將耶穌定罪去除不可。這是擺明了,就是不想信。
直到耶穌捨身死後三天又復活,他們還擔心真相拆穿,硬是花錢買通證人作假證,散布不實謠言,以混淆視聽。
我稱呼這種怪現象是「極端違逆」。不義者生,無辜者死。(親者痛,仇者快) 世界只會更亂。
來看好人
一般的人多半只想好端端地過生活,一旦有人津津樂道地來坐在旁邊談生論死,難免招來側目。所以大多數人,(無論書讀多少),最大的結巴與無知,還是生死問題。(開口不易了,言何容易!)
來看有心人
孔子之弟子,季路事鬼神,曾不諱言求教夫子曰「敢問死。」(他是夠膽量談死) ,不料子曰:「未知生,焉知死」。(這是說他還沒資格談死麼?還是連生活問題還不解,死又怎可能理解?)
來看現實的人
季路的主動或許因為工作的需要吧。雖夫子的回答,令人受挫,顯然連夫子也都知道,這是和任何人今生今世有關的問題。(可是談何容易?)偏偏大家今生寧願忙到壞,忙到死,最不愛談的就是這個。為什麼呢?怕死也。
我敢說。這是人性最大的弱點 。該面對的生命課題,卻時常逃避(鴕鳥心態),又怕談也。我要說,這是脫離現實的懦弱表現。
人生前途固然寶貴,大家都知道向前衝。但是最終如何?長短誰能決定?死後的世界,生命(靈魂)最後的歸處在哪裡?信耶穌與不信者真正的差別是甚麼?(你有思想過麼?)
來看上帝
身為牧者,也許比起一般人多好些機會去服事、守望在虛弱病危之榻前。也曾多次面對命運難以接受之現實,心中為人不忍地發出不能理解上天的祈求吶喊。何曾幾度渴望神蹟,徒求權炳。或在追思中對自己本身也納悶過,(人生好歹難免一死),誰又能祈求不死?
然而如今,據牧者的觀察體會:上天有意地堅持,使人人尚在今生就有機會面對摯愛者或不同人的身終問題,不論誰人的殯葬、哀悼、追思、安息禮的場合,那真是一種高度的智慧,公義的動機,有愛心的設想。
職是之故,當基督徒談起生死,不會有忌諱。牧者也多半會把握這類場合,以《聖經》的觀點,用上帝的苦口婆心,盡力而為。
(好吧)
到底「基督徒口說『信耶穌有永生』,為何今生仍舊會死?」
聖經有答案嗎?
YES!肯定的。而且其實,《聖經》不就是這世上最關心這個問題的一本書麼?
為了幫助發生困難的朋友,能夠認識到問題的本質與意義, 還請容我藉由以下的三個思考題,來寬廣地回答吧。
其一,「死」是怎麼一回事?
其二,「永生」是甚麼?
其三,這世上可有「肉身不死」的人麼?
-------------
首先,「死」是怎麼一回事? -
這不只是孔子的弟子季路會有的問題,而是人人都有的問題。只不過,誰要說到「死」,就犯了全天下人多半最怕的一大堆忌諱。
(要說這一大堆忌諱從何而來,除了是良知不安使然,也許問江湖術士最清楚了)
到底大家對 "牠" 在怕甚麼呢?(無厘頭地想一下)-
怕見「死」狀…怕「被砍頭」…怕「停止呼吸」…怕「要與心愛的人分手」…怕「財產拿不走」…。
也有人在怕「老死」…怕「橫死」…怕「慘死」…還怕死後做「哭鬼」、「窮鬼」、「惡鬼」、「替死鬼」…
這種種其實都是在怕「死後的陰間」吧。
…怕見「閻羅王」…怕十八層地獄…怕「升不上天」、要「六道輪迴」……
(名堂真的很多,總之除了怕以外,就是怕)。尤有甚者,連「死」的「諧音」也都怕。
君豈不見許多大樓電梯按鈕,乾脆把 4 字(這字只有大陸腔才念成第三聲吧!住在台灣何必) 移除或改成別的字。難道這樣,就能改運消厄麼?
其實,四樓還在呢。就算看不到那字,心中難免還是會想到吧。何況,單是口頭上,分分秒秒時時天天,還有其他很多的同音字(更精準的)要怎麼辦?
我還想請問國內不少高級知識分子,要和外國人來往總得講英語,當中的「死」音也相當多呢?不信,試念一下這幾個字, sky(死該), spar(死吧), sly(死賴), kiss(去死), pass(打死), …
像這樣莫名的懼怕,自古至今,其實和亞當夏娃當初犯罪墮落,原本快活生命一夕間失喪,而驚覺虛空之未來與未卜的審判的那種不安與懼怕,並無兩樣。
在伊甸園中,上帝對人所謂「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的警告中,宣稱的「死」,就是從人類選擇違背上帝的誡命、快活的生命被迷信所害;(因心中迷惑而墮落,喜愛犯罪又沉浸罪中之樂);被死權轄制,而充滿懼怕的那一刻起算的呢。
不幸的,在這等懼怕的人當中還有另一種人,錯誤地以為基督徒對於生死的態度,是無情的、軟弱的;生時不知憂愁,死時亦無眼淚(註1)。殊不知,住在基督耶穌裡的人,罪得上帝赦免,今生已經從罪的轄制中被釋放的心靈,擁有光明尊貴與真正的剛強、不再喜愛犯罪的生命,根本沒有這等的懼怕和這樣的忌諱。
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5:24)
基督徒對外宣告,「信耶穌有喜樂,有平安!」這不是一句標語。而是在為那「來自死權的懼怕」,從心靈已經被除去的事實結果,所做的見證。
耶穌說: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約5:25)
(耶穌這話不是說說而已,祂行過這樣的神蹟奇事,被記載在《聖經》和信者心中,在向我們今人證明此言不虛。祂且在《聖經》預言自己在世界末日還要再一次,以震動天地的聲音,喚醒所有已經「睡了」(離世)的信徒。
而且當然,在這話語中的「死人」就是指未信救主之人,他們若肯聽信主耶穌基督的福音,便能得救在即。) 「活了」就是心中的虛空罪苦,代之以心中的豐盛喜樂。原本被罪轄制的生命靈魂已經得以脫離,又被基督的聖靈充滿,而得到不再喜愛犯罪的能力和自由。
所以,論到基督徒雖與常人一樣住在地上,但無論人、事、地、時、物將如何變遷,基督徒宣告自己的生命是藏在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基督裡面,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約5:24)。
我甚喜愛見到信徒家中客廳掛著一幅「基督是我家之主」的匾額,還有「主賜平安」。(不說別的,單說這種居家的氣氛和空氣,也比異教徒擺著膜拜的亡靈香案,至少環保多了)。這是一家人生命的寄託與信心的盼望,咸信從今世地上,直到將來在天 (from Earth to Heaven),仍要相會在主裡。
所以基督徒的生命當中,除了在主裡始終要相會的打算,並沒有一個 Ending 可言。「死」在正信者的心靈中,並不存在。
(牧者偶然與主內一位弟兄相遇,他信主之後,懷念逝去的母愛,感饋主恩,因此寫了一首詩歌「相約在主裡」,並收錄在他的CD專輯,與人歡喜互勉。)
這可說是信耶穌與不信者的對比。基督徒的出死入生,也可從基督徒和一般人相比,對「死」的態度有諾大差別看出來。這差別要從「死」的根由說起。
「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 (羅5:12)
在亞當之後,世人對「死」的觀念,認係天人永隔、去而無返。常人也認為這是失去了生命和一切,是極大的悲哀與不幸,故而每在面對「身之終」的場合,要哀悼、哀戚、哀慟。旁人也總是留下哀傷的眼淚來表達這樣的失喪與不安、悲慟與不捨。表面上這樣是情感流露,其實多少也是潛在怕死之心靈自發的。不然也是面對往者已矣的無助,與企圖安撫逝者可能有的不安的一種表現與舒發吧。
反觀,在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之後,正信的基督徒已經完全脫離這等忌諱與懼怕。因為認識到基督復活的大能,已經吞滅了陰間「死」的權勢,敗壞了掌死權之魔鬼撒但的王權。
《聖經》說「祂復活了」,這不但是史實,也是宣告「死」在信靠基督之人的身上已經不再有地位。因此基督徒每在他\她的身之最後,總是靠賴救主基督的功勞和應許,而能夠坦然無懼地經過死蔭的幽谷,向幽暗的陰間誇勝,直接進入到榮光的永界。
來2:14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
來2:15 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
所以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信徒,也就是《聖經》所宣稱,不再被死亡拘禁之人。(徒2:23~24, 林前15:52~57)
即便常人也能發現,在正信之基督徒當中,始終無忌,也不怕談論死後的生命問題。這一點,與絕口不提的世俗人,也是個極大的對比。
尤有特別的,基督徒所熱心傳揚的福音當中,就是為了救人脫離死亡的恐懼與將來的審判。也總是促人在無常人生,日光之下,十之八九的世事與天人之間,即刻正視這個問題。
耶穌說: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6~17)
耶穌所愛的高徒約翰,對這等愛的認知,作了進一步的解說: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壹4:18)
(這寶貴的話語,等於是在出死入生的方面,給了我們基督徒自己一個檢驗的方法)
也就是說,倘若容留喜愛犯罪的心、怕「死」的生命,仍在我們身上做王,就證明我們還未完全得救。(與永生的生命仍有不合的地方)
人子耶穌還掛在罪人的十字架上時,為罪人向永生上帝呼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他為我們解釋了「死」的真諦。
從這裡我們可知,上帝所以會對祂的百姓用不撇下的愛、不丟棄的信實作保證,正是因為這等「死」亡,在信從祂的人當中不會存在。而且因基督戰勝死權的功勞,更加可靠。
牧者嘗聽聞有愛主的人因為聽從某個受他信賴的長輩,某日忽然對他宣告「耶穌不要你了!」,害他傷心到精神崩潰。牧者相信地說,上帝從來都沒有做過這樣的宣稱,「但是,撒但會!」。你的信仰若不真,事實會告訴你:「迷信的人,有禍了!」,你正處在「死」的危險邊緣。
--------------
其次,「永生」是甚麼?
如果被問到 "基督徒說「信耶穌有永生」,為何今生仍舊會死?"
問者的焦點是「永生」的話,那麼牧者這裏也沒有打算避開這課題。
到底基督徒在地上,完成主的託付之後,又何必經過死蔭的幽谷?
他不是有永生麼?
基督徒對於大限來到,是怎麼解讀?又怎麼看待自己「身之死」呢?
(我個人建議,對於這些疑問最好的解釋,不是問基督徒怎麼想,而是)
查考所信奉的主耶穌,祂怎麼說。
約14:1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
約14:2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約14:3 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
約14:4 我往那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有古卷:我往那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 ………
約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原來因為如此,基督徒不但沒有「怕死」的想法,反倒,視「死」如歸 (回天家)。因為當他\她完成永生之主所託付的世上工作,便可安然的離世,升入榮界,有救主為他\她預備好的地方。
(這好比某些組織或企業為他們珍愛的員工擬定好了退休制度一般,員工只管放心向前衝,因為連退休的生活也已經被規畫好了。)
在基督徒的心中,視「死」,乃是息了勞苦一生,便能夠享受到的安息。如同人在白日過後的夜間「睡了」。何來這個認為呢? 這也是從耶穌所說的話語得到的啟示呢。
耶穌說: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
耶穌所說的「白日」就是上主所託付的人生歲月。「黑夜」就是應當歇息之時。
耶穌就曾經使死人復甦。
祂對於那些已逝者,但在基督裡有指望的人,(即便別人說那是已經死了),耶穌說他們是「睡了」。
儘管那些為死人有求於祂的人,態度上總認為祂是來遲了,但祂一旦來到,不過是要叫醒他們。(可5:39, 約11:11)
使徒保羅把基督徒之「死」看得十分光榮,福氣可羨。
那不是永遠的沉睡,而是「安睡一覺」,在等候基督再臨的號角聲響而甦醒,煞時改變,
然後帶著復活不朽之身與主進入永恆。
林前15:50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
林前15:51 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林前15:52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林前15:53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變成:原文作穿;下同)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以上的事儘管還在未應驗之天,(無論如何),我們能夠理解「死」與「睡了」是不同的事。
當基督徒把「死」說成「睡了」,並非出於害怕或忌諱而巧立的一個術語。它表示還有復甦(復活)的指望。他\她只是息了世上的勞苦,正在主的樂園中(路23:43)享受安息,等候主所應許的,和命定復甦之號角響起的時刻。
「死了」(與永生神分離)就不同了,除了虛空、害怕、失落與不安,牠不具有這等指望。
那麼,從以上的認識,我們再來檢視一下這一個問題的本意。到底,
為什麼基督徒說「信耶穌有永生」,但他們信了耶穌以後仍會「死」(睡了)?
倘若我們對於「死」,已能用「在基督裡安息了(睡了)」坦然面對,「死」便已經不存在了。這就是在永生之中了。
剩下來的也只是回天家的問題而已。那也是不成問題的,因為信者知道那一條路。
耶穌說: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註1)
----------------
不過總還有人不解 - 基督徒宣告過「重生」了,又聲稱「有永生」了,為何仍像個常人,要面對自己的大限?
(現在,經過上述腦力激盪之後,我們繼續以下的談論)
基督徒既然與「死」脫鉤了,又怎麼解釋其身至最終仍要見死(與常人無異)的地方?
這個疑問仍是在質問耶穌所說:「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6) 的話。
在上面我們解釋過了在靈魂上的「死」和「出死入生」,那是擁有不再喜愛犯罪的心靈,和對於死權之懼怕已經完全被除去的靈魂。(許多真實的基督徒在今世已經見證過)
不過,要深入一點的話,還有尚未解決的問題。生命是甚麼?重生是甚麼?這又是個大題目。介紹讀者閱讀另一篇《耶穌為什麼說人必須重生?何謂「重生」?》
還有,從這裏,也涉及另兩個問題:
一、這樣的信徒(進入永生者)是屬天的,應當留在天上,何必留在地上呢?
二、人生自古誰無死?耶穌自己不也是死過麼?
第一個問題你有想過麼?
基督徒一旦得道,蒙恩得救,宣告潔淨並得永生,應當可以直接升天,與永生之主同在了,為何他們尚留在罪惡的世上人間?
何況基督徒在地上,完成了主的託付之後,也可以打道升天回府,又何必經過死蔭的幽谷?他豈不是活著宣稱有永生的人麼?
的確,問得好!牧者十分贊同能夠立時得道升天,與主同在,那真是好得不得了的事情。畢竟人間對基督徒而言,是無止盡的試探,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罪惡太重,又苦難太多,…。
可是我們的大牧長主耶穌,並沒有贊同哦。請你聽聽他離世升天之前的這段禱告:
約17:13 現在我往你那裡去,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
約17:14 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
約17:15 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
約17:16 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
約17:17 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約17:18 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
原來這事情是出於救贖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註2)的旨意。從祂的禱告證明基督徒不屬於世界(是屬天的),但為了完成福音救靈使命,祂不祈求永生神叫他們一旦得道就升天,(這樣福音還有人傳嗎?生活的見證看得到嗎?)
只求使他們還在世上時,能夠與罪惡脫鉤,(用得勝的生命印證真道),繼續基督的託付與差遣的大使命。
顯然,這是在透露得道升天,是信徒可以享有的天恩,然而天父上帝接受主耶穌的禱告,有所不為,乃有祂愛世人的打算。
至於基督徒被留在世上,是要學效基督、繼承遺志,接受主耶穌的差遣,傳道救靈,與聖靈同工為祂作見證。
可是這是提到成聖者在地為神僕的工作,又不是還俗,怎能到最後大限一到與世俗人無異呢? (問得真精)
那麼,何不乾脆這樣問,
這世上可有「肉身不死」的人麼?
(現在,問到最後了)
讓我們來追根究柢一下,世上有肉身不死的人麼?-答案是,沒有。耶穌身為人子時,也曾經過了死蔭的幽谷。
《聖經》記載這個世界上,從來不過是曾經有兩個人(以諾和以利亞)未見死,便被主接走了。然而,他們是絕無僅有的倖存者麼?不是的,《啟示錄》言明末後他們還要回來作「主的見證人」(啟11:3),那時他們也要被無理的人(敵基督者)殺害,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如此看來,俗話在說,「有生就有死」,似乎,死是自然現象。
但《聖經》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9:27) 才是個無可推翻的真理。
尤其,永活的基督就是那位「定命者」呢。也只有祂能夠改變這個定律。因為祂是生命的「主」(主權人),「我們生活、氣息、存留,都在乎祂」(徒17:28)。
祂說了,(縱然生死有命),連做門徒的也不能高過祂呢 (太10:24)。
這怎說了得呢?正如耶穌的高徒-使徒約翰所言:「他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約壹4:17 )。
噢,哦 -- (大家擊掌)
這真是可喜可賀呢!
因為:他若是從死裡復活,我們將來也要和他一樣。復活進入榮光的永界呢。(西2:12,弗2:6)
(結語)
用心費了這麼多筆墨,現在你終於知道問題的本質與答案了吧。
誰還有別的問題呢?
沒有的話,牧者要問了!
你信耶穌了沒?
(回答吧,要信祂,根本用不著害怕!)
■附註:
[註1] 在殯葬禮當中,對離世的基督信徒使用「悲」「喪」「哀」等字是不合宜的。基督徒對於息了世上的勞苦之後的將來歸宿 - 與主同在好得無比的光明樂園,安息之所 - 是充滿盼望又知其歸路,而非懼怕不知路的。
當今儘管時代在改變,異教徒也學得拋開傳統禮俗,採取作風獨特、為祝福往生者好走,而強顏不悲喪、不哀悼的殯葬行禮。但這不過是人為妝點的哀榮。不比基督徒是有上主親自印證,又有祂應許之言為憑的福氣,更令人稱羨。
[註2] 這個稱呼見用於《彼得後書》1章11節。
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死後與身體復活間之狀態探討
推介人:郭鴻標博士
作者:謝百豪
引言
「居間狀態」是專門神學術語(等於是德文的 Zwischenzustand),形容信徒死亡之後,在末世基督再臨賜下新身體之前的狀態。此詞並非新約用語,最多只能由新約中有關末世的盼望及復活等信念的經文推論而得。此詞源自保羅的末世論思想,他相信將來會有身體的復活。但我們若嚴格地按照時間推算,此詞是指死去的信徒是在神永恆的面光之中,直到基督再臨。我們可以將這個概念的重點用一個問題來表達:信徒死的時候,有何遭遇?[1]現代物理學家建基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不是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是不停滴答、規律的向前。而是某些事物存在於某地;而空間既非有限,甚至也非無窮大的地方。因此,我們無法用時間來闡述永恆,或以空間來闡述天堂。物理學家對時間與空間的觀點與理解,所有「何時」、「何處」的問題就失去意義。[2]但是,在這段期間裡,人的狀況究竟如何?在什麼地方?正在做什麼?是否已與基督同在?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嗎?這些問題並不是出於胡思亂想或好奇,對於那些面對這些問題的人來說,它們是極其重要的。很多基督徒無法有效地幫助喪家,個中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關於居間狀態的經文相當少。不像復活和再來,這教義不是屬於詳盡論述的主題。相反的,它有點偶而才被提到。[3]
本文就近代對居間狀態的神學觀點,包括魂睡說、煉獄、瞬間復活及樂園進行討論。探討合乎聖經觀點與態度。
居間狀態的發展
初期教會的信徒盼望耶穌從離開到再來之間為期很短。因而,人死亡到復活之間的時間也會很短。另外,不論其間多長,居間狀態都不過是暫時的,因此,並不使早期信徒像對最終狀態的天堂與地獄一樣加以關切。由於建立居間狀態教義的証據相當少,人們傾向於認為聖經作者並不看重它。因為人的得救不是取決於人對居聞狀態的確信。然而,居間狀態的教義在實踐上相當地重要。[4]
目前的居間狀態觀點
魂睡說
這觀點指出,在死亡與復活的間隔裡,靈魂是處於昏迷的狀態。就是死者的靈魂是處在無夢的睡眠中。[5]縱觀整部教會史,每一時代都有人相信,基督徒離世後便與基督同睡了,是在基督裡處於一種沉睡的狀態。[6]
經文基礎
魂睡的論點,有很大的部分是根據一個事實,就是聖經常採用睡眠的異象來指死亡。司提反的死亡被描寫烏睡覺:「說了這話,沉睡了」(徒七60 )。保羅也指出「大衛在世的時候,連行了神的旨意,沉睡了」(徒十三36 )。 [7]
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保羅用這異象有四次之多(6 , 18 , 20 , 51 節),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3 一15 節也有三次。耶穌提到拉撒路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約十一11 ) ,後又清楚指出是說拉撒路死了(14 節)。這異象的字面了解導致了魂睡的觀念。[8]
每個居間狀態的觀點都跟某一特定的人類學或對人性的暸解有關。接受魂睡說的人就會說人是一元的實體,沒有個別的組件。人不是由身體與靈魂所組成的,身體與靈魂反而是同一個實體。因此當肉身停止運作時,靈魂(就是全人)也停止存活。因此,靈魂不朽與身體復活並無對立衝突之處。[9]
反對觀點
聖經中有幾處經文提到死亡與復活之間會有位格的、有意識的存在。最長的記載是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路十六19 一31 ) 。雖然耶穌最主要的用意並不是要教導有關居聞狀態的性質,但也不可能是祂在這事上會誤導我們。另一參考經文是耶穌向十架上的強盜講話,「我實在告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廿三43 )。此外,臨死的人會說把他們的靈魂交在神手中,耶穌自己就曾說,「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廿三46 )。司提反也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徒七59 )。 雖然有人會爭辯說,司提反不一定是在聖靈默示之下說話,因此未必是表達出從神而來相關的無誤話語,然而耶穌的話總必定是有權威的。[10]
第二個問題是,把那些提到死亡為睡眠的經文,當作是人死後到復活之前的準確描述,這樣的結論是否洽當。[11]保羅用koimasthai這動詞一共有九次,全是指基督徒的死,一般都是解作「睡著了」;而指真正的睡眠卻是用另一個動詞。保羅稱信徒的死為睡著,是按寓意法來用,表示他停止了與世界的積極關係。若以這寓意法來描述死亡,還有進一步的關係,那就是說復活的「醒過來」是必然的。它卻不是描述信徒在居間狀態是處於有無意識,或生命是不是暫停的問題。[12]其實,把「睡眠」單單理解為斷氣的婉轉說法,似乎更為合宜。關於人死後狀態的特性,沒有任何更清晰的事物被提到。耶穌談到拉撒路時,所用睡眠的異象(約十一11 ) 以及隨後的解釋(14 節),支持這樣的解釋。假如「睡眠」真的不只是修辭而已,則須要有更具體的證據。[13]
魂睡理論的另一個問題是,由於人本質一元的觀點所引起的難題。假如人死後真的一了百了,那麼我們本體的依據會是什麼?假如靈魂,就是全人,化為烏有,那在復活時什麼將得以復生?我們根據什麼說復活過來的是死了的那個人?我們似乎將以復活後的身體來確認死亡前與復活後的人。這產生另外兩個問題,同樣的分子如何組合成復活後的人?人死前的分子,可能早已被摧毀成了新的混合物,甚至成為另一人身體的一部份。這樣看來,火葬代表著一個特別的難題。此外,以復活後的身體作為確認死亡前與復活後的人之根據,就是主張人的本質主要是物質或肉體。因此,以魂睡說解釋居間狀況是不適切的。[14]
煉獄
羅馬天主教相信的煉獄(Purgatory)教義說,信徒離世時是在教會的恩典下,卻未能在生時經歷完全的歷程,那麼在他離世後,便要接受一段煉淨的痛苦的日子,好作贖罪及預備進入天堂。[15]
由於煉獄(purgatory )的教義主要是羅馬天主教的教導,因此我們需以一般天主教教義的情境來看它。按希伯來書九章27 節:「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這被理解為人在死後即刻有一審判,來決定一個人的歸宿。凡在邪惡的狀態中死亡的,會直接到地獄去,在那兒他們馬上發覺自己是萬劫不復了。他們的刑罰是永恆的,並且真實的受煎熬。另一方面,凡是在恩典和懺晦狀態下死的人,就是在死時完全被洗淨的,將立刻直接到天堂去。那些雖是在恩典狀態中死的,靈裡卻還不完全的話,將會到煉獄去。[16]
煉獄構成了傳統羅馬天主教有關居間狀態獨有的教導。是一個暫時受刑的[17]狀態,是為那帶著神的恩典離世,卻仍有可寬恕的罪,或還未完全為他們的過犯補贖的人。那些以完美的屬靈狀態離世的人可直上天堂。凡是靈魂裡有致死的罪,或完全在教會恩典之外的人將被發配到地獄去。可是還有一大群人不屬這兩群的任何之一。既然沒有任何污穢事物可進天堂,因此神不能理所當然地就接受他們進入祂的同在中。在另一方面,她不能直接了當地把他們移送地獄去,因他們並沒有做任何該受這極刑的事。煉獄就是那所謂的中間狀態,是他們的可恕之罪得以被潔淨的地方。[18]
經文基礎
瑪加比貳書十二章43 一45 節是這論點的主要支持經文:
於是大眾慕集了二千銀,送到耶路撒冷作贖罪祭的獻儀;他〔 猶大瑪加比〕 作的是一件很美妙高超的事,因為他想念著復活;如果他不[19]希望那死亡過的人還要復活,為亡者祈禱,便是一種多餘而糊塗的事。何況,他還想到為那些善終的人保留下的超等報酬:這實在是一個聖善而虔誠的思想。為此,他為亡者獻贖罪祭,是為叫他們獲得罪赦。(中文思高本)[20]
最常引用的新約聖經是馬太福音十二章32 節,耶穌說,「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也總不得赦免。」羅馬天主教主張說這節聖經暗示有些罪(即說話千犯聖靈以外的罪)將會在來世得赦免,這也是奧古斯丁和其他教父的觀點。有些天主教徒也引用哥林多前書三章15 節:「人的工程假如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及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21]
反對觀點
煉獄觀的主要論點就是一般區分天主教和更正教的要點。他們的主要支持經文是在次經瑪加比貳書裡,更正教徒並不接受它為正典。而馬太福音十二章32 節的推論也是很牽強;這節聖經根本沒有提示有些罪會在來世得赦免。此外,煉獄的思想隱含著靠行為而得救。因它認為人至少要為自己的罪作部分的償贖。然而,這種想法跟許多清楚的聖經教導相違背,包括加拉太書三章l 一14 節和以弗所書二章8 一9 節。[22]
另外,煉獄的教義忽略了聖經更直接的教導,即信徒離世是直接由「住在」身體內,轉到「住在」基督裡(路二十三43 ;林後五6 一8 ;腓一23 ) ,亦忽視了信徒離世後所處的福樂之境(啟十四13 ) ;它更否定基督一次就永遠有功效及足夠的代贖(來一3 ,九26 ,十12 )。[23]
瞬間的復活
瞬間復活的思想,或者稱之為即刻再穿上(instant reclothing ) 更為準確。這觀念相信人死亡後,信徒馬上獲得所應許的復活身體。戴維思(W.D. Davies)所著的《保羅與拉比的猶太教》對這觀念的闡述最為詳細。戴維思主張,對於我們的復活,保羅有兩個觀念。在哥林多後書十五章保羅思考的是身體將來的復活。在哥林多後書五章,他則提出有關這論題更深入的瞭解。在耶穌的復活裡,來世的最初階段已經出現了。保羅體會到,既然他已經與基督同死和同復活,他就已經正在被變化之中,並且在肉體死亡時,他會得到一個新的或屬天的身體。他在第三節提到的,害怕赤身,已被一項認識所取代,就是不論是在死亡的這邊或那邊,他將會穿上。[24]
拉比的猶太教主張說,在我們死亡時,我們的身體將會被挪去,而需要等候普遍的復活。戴維思堅稱,保羅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提出了另一個觀點。相反的,死者將被賦於形體,在保羅的神學裡並沒有所謂死者的居問狀態。另一點可支持以上所論,就是保羅在他晚期的書信中,並沒提到基督徒的復活,而是他們的顯現。在羅八19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在西三4 我們看到:「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對於那些已經死了又與基督一起復活,而又得到屬天的身體的人,他們再也不需要復活了,而是得顯現。最後的結局只不過是那已經存在,卻又「隱藏」在永恆旨意裡的事的顯彰。[25]
因此,按戴維思所言,當保羅寫哥林多後書時,他已不再相信有一個居間狀態了。相反的,在死亡時將有一種即刻的變換,而進入最終的狀態,就是立即接受屬天的身體。這立場取代了他對於第二次再來時將發生身體復活的信仰。假如我們把神學建立在保羅最成熟的思想,我們必然不會有居問狀態的教義了。[26]
反對觀點
可是戴維思設法解決他所認為存在於希臘的不朽觀念和拉比的身體復活觀念之間的矛盾。可是,雖然他在人為單一本質和絕對一元,這觀念可能是由行為主義而來的假設之下埋頭苦幹,戴維思在詮釋保羅時已被誤導了。事實上,在保羅的人類學裡他可以同時主張將來的復活和身體外存活的可能性。他們不相抵觸,而是一個整體中的互補的部分。[27]
另外,保羅在好幾處的經文裡,把身體的改變連於主二次再臨時的「將來」復活(腓三20~21 ;帖前四16~17 )。保羅也常常把第二次再來當作是得釋放及得榮耀的時候(例羅二3~6 :林前四5 ;帖後一5~12 :提後四8 )。而耶穌自己也強調將來有一個時候,死人將復活(約五25~29 )。我們必須作結論,戴維思對這問題的答案,因著錯誤的假設,他已把自己的見解注入保羅的著作中,因而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樂園
當信徒死亡時他們立即到一個蒙福的地方和狀況去,而不信者立即遭受痛苦和刑罰。很可能大審判過後信與不信所到的地方就是這幾處,雖然證據並不很清楚,因為主的同在(路廿三43 :林後五8 :腓一23 )很可能就是天堂。雖然居間和最終狀態的地點可能是一樣,但無疑地,樂園和陰間的經歷不會像最終的結果。[28]
經文基礎
舊約中描述人死後去的地方,大部份都是用陰間(Sheol)。陰間被形容為一個地下的世界。人死後“下降”(民十六30;賽五十七9)到陰間是最普遍的說法。它被人幻想成一個最低的地方。無論是義人或是不義的人,均在死後下到陰間。[29]
LXX把Sheol翻譯成Hades。陰間(Hades)有時被描述為一個給屬神或不屬神的人死後所到的地方(路十六23;徒二27,31)。同時也有被描述為一個給不屬神的人死後所到的地方,而屬神的人則到樂園。[30]
新約把地獄(Gehenna )和陰間( Hades)區分開來。陰間就是在死亡和復活之間接收不義之人的地方,而地獄是大審判時所指定的一個永刑的地方。地獄裡折磨是永遠的(可九43 , 48 )。此外,在陰聞裡不義者的靈魂是在身體之外,而在地獄裡,身體和靈魂同時被永遠的火所滅(可九43 一48 :太十28 ) ,它們是在復活時復合的。這是跟某些初代教父的觀點相左的,他們認為一切死了的人,不論義人或不義的人,都會下到陰間,在一個幽暗迷矇的狀態裡,等候彌賽亞的到來。 [31]
最常被引用說明居間狀態的經文,則是路加福音十六19~31有關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有人認為這不是比喻,而是真實事件的記載,因為此比喻有一獨特處,就是為故事的角色命名。我們得知一個財主和一個討飯的死了;財主去到陰間,在火焰中受極大痛苦,而討飯的拉撒路卻在亞伯拉罕懷中,二者同在有知覺的狀態中。起碼暗示,人在居間狀態知道周遭的環境,亦即是有意識(23~24),記得過去的日子(27~28),也有推理的思想。[32] 有一些經文表示死了的義人沒有下到陰間去(太十六18~19 :徒二31)。相反的,義人是被接收到樂園去,或者至少是他們的靈魂(路十六19~31 ;二十三43 )。[33] 保羅把離開身體等同於與主同在(林後五1~10 :腓一19~26 ) 。[34]另一處經文例證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強盜說的話:「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廿三43 )。
人能夠以物質化(有身體的)或非物質化的狀態存在。我們或許可以用二元論來思考這兩種狀態,就是靈魂可離開身體而獨立存在。如化學的化合物,「身體一靈魂」在某種情況下是可以分解的(尤其是在死亡的時候),但是除此以外它絕對是合一的。或者,我們可用不同的狀態來思想。有如物質與能量,人體內物質與非物質的狀態是可互相轉換的。這兩個類比都是通的。赫爾姆(Paul Helm ),柏第[35]爾(Richard Purtin )等等的人都曾經有系統地陳述身體外存在的觀念,証明它不是自相矛盾或怪誕的。我們的結論是,聖經所教導的身體外的居間狀態在思想上是站得住腳的。
總結
以上有關四種居間期狀態的立場,各自均有其對人性的不同了解。我們若仔細察看,就會發覺絕對一元的人觀忽略了某些重要資料,因為有些問題是一元論完全所無法處理的。例如有些經文似乎指出一個死亡和復活的中間狀態,即個人仍知覺存活的狀態。一處經文例證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對強盜說的話:「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廿三43 )。另一段經文是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路十六19~31 )。這些經文都明確表明人死後是有其知覺的,並不是睡著,更不是魂睡說的絕對一元。煉獄所採納的次經更是更正教所不承認的,更重要的是它否定了基督一次就永遠足夠的代贖。而瞬間復活則忽略了主再來及身體復活的教導。
因此,採取樂園以解釋居間狀態,是比較可取。
參考書目
Kreitzer, Larry J。〈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霍桑、馬挺編:《21世紀保羅書信辭典》上冊。台北:校園,2009。
摩根著。屈貝琴譯。《認識死後的世界》。台北:校園,1999。
艾利克森著。蔡萬生譯。《基督教神學》卷三。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2。
Theodore J. Lewis “Dead, Abode of the” in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volume2, ed. Freedman, David Noel. New York : Doubleday, 1992.
Crockett William, ed. Four Views on Hell, Michigan: Grand Rapids, 1992.
[1] Kreitzer, Larry J:〈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霍桑、馬挺編:《21世紀保羅書信辭典》上冊(台北:校園,2009)。
[2] 摩根著,屈貝琴譯:《認識死後的世界》(台北:校園,1999),頁209。
[3] 艾利克森著,蔡萬生譯:《基督教神學》卷三(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2),頁490。
[4]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1。
[5]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3。
[6]楊牧谷:〈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楊牧谷主編:《當代神學辭典》上冊(台北:校園,1997)。
[7]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3。
[8]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4。
[9]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4。
[10]同上
[11]同上
[12]楊牧谷:〈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
[13]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5。
[14]同上
[15]楊牧谷:〈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
[16]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6。
[17]同上
[18]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7。
[19]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8。
[20]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499。
[21]同上
[22]同上
[23]楊牧谷:〈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
[24]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500。
[25]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501。
[26]同上
[27]同上
[28]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503。
[29] J. Lewis Theodore “Dead, Abode of the” in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volume2 ed. Freedman, David Noel.(New York : Doubleday, 1992).
[30] Theodore “Dead, Abode of the”
[31]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502。
[32]楊牧谷:〈Intermediate State居間狀態〉。
[33]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503。
[34]同上
[35]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學》卷三,頁503。
第十一章 人生的終局
人有生就有死。但人死後又往那裏去?身體的死即生命的終止;靈魂的死則與神隔絕。
一、人都會死亡
1.人死之因
罪是死亡的原因。神對人類始祖亞當說:“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創2:17) 違背神的命令就是罪。例如行路撞紅燈,就犯了國家所規定的交通法。亞當與夏娃違反神的命令,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即是罪。神給人自由意志的自主權,但人犯罪之後,自由意志就受罪性的污染,從此人就偏行己路,離去了神。
死有三種含義:
第一、靈性的死,人與神的交通隔絕。
第二、身體的死,靈魂與身體分開。
第三、永遠的死,身體和靈魂均與神隔絕。
人犯罪後,受神的審判。神說:“你必汗流滿面纔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 “歸於塵土”即身體的死。“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 神。”(傳12:7) 亞當與夏娃躲避神,不敢見神,即靈性的死。
直到摩西頒佈律法時,顯然死的刑罰都與罪有關。“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3:23) 無論罪性,或罪行都是罪。聖經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
既然人都有罪,也都必死,但如何才能有新的轉機?神給人的答案是:“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 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羅6:23) 人不能行義,也不能靠立功立德自救,神就賜下恩典,叫我們在基督裏得永生。罪叫人死,甚至永死;恩典叫人生,而且是永生。神給人恩典是透過基督來完成的。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 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羅8:3) 人在肉身中犯罪,不能行全律法,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但他不是罪人;他既無罪性,也無罪行。他的死乃是作贖罪祭,在肉體定了罪案。
主耶穌既然無罪,他為甚麼需要死?他既然是神,他怎麼可能會死?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不是因罪的緣故,乃因:
A.祭司長與長老的預謀(太26:2-5,27:1,20)
他們早就預謀要治死他。
B.猶太人的宗教(太26:63-65)。
主承認是神的兒子,是基督。他們就說:“他是該死的”(太27:22)。
C.心裏嫉妒(太27:18)
巡撫原知道,他們是因為嫉妒。
D.政治的因素(太27:11,37)
耶穌被釘十字架時所寫的罪狀:“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約19:19),是用羅馬文、希伯來文、希臘文三種文字寫的。羅馬文代表當時的政治;希伯來文代表猶太人的宗教;希臘文代表當時的文化。耶穌的國是屬天的,屬靈的;他向彼拉多宣告:“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
彼拉多查不出主耶穌有罪。聖經記載:“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 ”(太27:24)
耶穌的死,不是因為他有任何叛國的罪,或抵觸宗教的罪,他乃是為擔當世人的罪而死。“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 “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5:15)
基督照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而死。“基督照我們父 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1:4)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顯明是為世人罪而被神離棄。“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 就是說,我的 神,我的 神,為甚麼離棄我?”(太27:46) 主耶穌平時的禱告都稱神為父,為天父,惟有在十字架上沒有稱神為父,因為他站在世人有罪的地位上被處死。耶穌的肉身的確死了,但他的神性仍然不受身體生死的影響,他的神性仍然活著,因他從死裏復活顯明是神的兒子(羅1:4)。
2.身體歸土
亞當活到九百三十歲就死了;塞特活到九百一十二歲就死了;以挪士活到九百零五歲就死了;該南活到九百一十歲就死了……(創5:5-31) 凡人必死,死而歸土(創3:19; 傳12:7),這是身體暫時的歸宿。
3.靈歸何處?
人身體死了,即靈魂離開人的軀體。身體死後生命是否完全止息?死後是否仍有知覺?人死後屍體的知覺完全止息,但靈魂的知覺仍然存在。
耶穌說:“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罷!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裡,極其痛苦。’ 亞伯拉罕說:‘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財主說: ‘我祖阿!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路16:22-29)
從這段經文清楚可知,亞伯拉罕、拉撒路、財主等的靈魂都是有知覺,有思想、感情、意志。人身體死了,靈魂是可單獨存在的。人的靈魂到兩個不同的地方:
A.到樂園
舊約及新約的聖徒死了,靈魂都是到樂園。如亞伯拉罕及拉撒路乃是在樂園;在那裡享安逸,無火燄之苦。耶穌復活升天之前,樂園也在陰間的範圍。兩處中間有深淵限定,彼此不能相往來。當雅各看見約瑟染了血的彩衣,竟誤信以為他死了,所以悲傷的說:“我必悲哀著下陰間。” (創37:35) 這裏的“下陰間”是到亞伯拉罕的樂園,不是到財主所到痛苦的陰間。
耶穌在十字架上向悔改的強盜保証,信徒的靈魂到樂園。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麼?可以救自己和我們罷!’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 神麼?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 ‘ 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路23:39-43)
悔改信主的強盜,死後靈魂立刻與主同在樂園裏。有人引用彼前3:19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 說人死後還有機會聽福音,這是錯誤的解釋。因為人在肉身活的時候犯罪,也應該在肉身活著的時候悔改信主,死了就再沒有機會聽道,已是蓋棺論定。第一、因為財主的靈魂沒有機會再得救。第二、耶穌的靈魂乃是到陰間的樂園,不是到痛苦的陰間。第三、彼前3:19節所用“傳道”一詞,原文乃是“頒佈”,指君王向臣民頒佈命令或重要信息。主乃是對著陰間樂園中的子民頌佈他已完成救贖大工,或將要復活升天,甚至擬將樂園帶到天上。主耶穌不是到痛苦的陰間向那些生前不信的靈魂傳道。
主復活升天已將樂園提到天上。“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麼?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弗4:8-10) “擄掠了仇敵”,也可譯為“帶著一群被擄的人”;神將恩賜給信他的人,也將樂園賜給聖徒的靈魂居住。
自主耶穌升天後,所有信徒離世之後,靈魂乃是到天上,不是下到陰間。保羅說:“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林後5:8) 與主同在,主在天上,我們的靈魂也必在天上。保羅有三層天的經歷(林前12:1-4),他對哥林多的教會說:“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 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見的時候就不至於赤身了。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林後5:1-4) 保羅用帳棚比喻人的身體,帳棚要拆毀,即身體會死,而死後靈魂乃是到天上的房屋,這是用人所能理解的話,解釋信徒將來的歸宿。
B.到陰間
人死不是如燈滅,一了百了,人還有靈魂。聖經說不信的人靈魂乃是到痛苦的陰間,如路加福音十六章所說;財主因不信主,靈魂到痛苦的陰間,有不滅的火煎熬,但這只是暫時的居所,將來還有更可怕永遠的刑罰與審判。我們不能用天堂來鼓勵人信主,也不能用陰間或地獄來恐嚇人信主。聖經所指的“陰間”或“永遠火湖”不是民間所傳說的十八層地獄;信徒絕不能混為一談,否則,就是迷信了。
二、人都要復活
復活是神的大能,是超越自然的定律,是超越人理性所能理解的範圍;復活是神聖靈的大能所彰顯的神蹟。人身體復活後往那裏去?復活有三種不同的含義:
1. 藉著神蹟使死人重獲世上的生命
新舊約都有死人復活的神蹟。例如:
以利亞使一個男孩從死裏復活(王上18:8-24)。
以利沙使書念婦人的兒子從死裏復活(王下4:18-37)。
耶穌叫睚魯的女兒從死裏復活(可5:35-43)。
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裏復活(約11:17-44)。
耶穌叫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從死裏復活(路7:12-15)。
彼得叫多加從死裏復活(徒9:36-42)。
這些復活並不能使身體不再死,他們在世的身體後來還是死了。
2. 耶穌的復活
“七日的第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豫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輥開了。他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他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巳經復活了。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 他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路24:1-8)
主耶穌復活是歷史的事實。石頭不會無故從墓門輥開,這完全是神的作為;同時只賸下空的墳墓,証明主復活了;細麻布與裹頭巾分開各放一處,也表示主耶穌真的復活,不是屍體被偷了。而且有許多人証:馬利亞和一群婦女同時看見復活耶穌;門徒看見;疑惑的多馬也看見;羅馬的兵丁也看見;五百人同時看見復活的主;天使也見証主耶穌復活了。基督復活是信徒得救與復活的保証。
3. 將來尚有兩次復活
A.信徒復活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 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帖前4:13-16)
信徒的“死”聖經稱為“睡”了,睡了的人可以再醒起。信徒身體的復活如同人睡了再醒來一樣,這是隱喻的說法。信徒復活也稱為身體得贖。保羅說:“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8:23) 信徒何時復活?不信的人是否也會復活?何時復活?兩者是否同時復活?若不是同時復活,相距又多久?
復活的次序是基督首先復活。“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林前15:23) 信徒是在主再來時,號筒要吹響,信徒要首先復活。聖經也稱為“頭一次的復活”。 “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 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啟20:4-5)
信徒復活的身體如何?是否與原有的肉身一樣?是否會再死?是否還是屬地的?抑或污穢的?信徒復活的身體完全是超然榮耀的,不受任何時間、空間、物質的限制,乃是靈性的身體,永存、永活、不朽、得勝的。聖經說:“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我們既有屬土的形狀,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狀。……這必朽壞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感謝 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15:42-57) 感謝主,他是得勝者。我們信靠得勝的主,也就在基督裏勝過死亡、勝過罪惡、勝過魔鬼,並且在永恆裏與主同掌王權。
B.不信的人復活
信徒首先復活被提到空中與主相遇;甚至活著的信徒都要改變形體,並且被提。聖經說:“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7) 並且交賬論獎賞(太16:27; 羅14:10; 林前4:5; 提後4:8)。不信的人及未信的以色列人都要經歷大災難,然後千禧年來到(啟20:1-6)。千禧年之後,不信的人身體也要從死裏復活(啟20:5),但兩者之間的距離是一千年。他們身體復活的狀況如何?聖經沒有明言,我們也不便猜測。
三、人最終的歸宿
1.信徒永恆的歸宿
“……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 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 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20:5-6)
“……他們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22:5)。
信徒復活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有福的。第二、是聖潔的。第三、免去第二次的死。第四、作神和基督的祭司。第五、與主在千禧年一同作王。第六、以後作王直到永遠,並在神的國度裏永遠讚美敬拜他。
2.不信的人永恆的歸宿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於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們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審判。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啟20:10-15)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啟21:8)
全世界有兩大陣營:一是屬基督的;一是屬撒但的。屬基督的是得勝者;聖經說:“他們與羔羊爭戰,羔羊必勝過他們,因為羔羊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同著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選有忠心的,也必得勝。”(啟17:14) 新天新地與神的國是得勝者永恆的歸宿。
凡是假先知、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撒謊的都屬於撒但的陣營,最終永恆的歸宿就是硫磺火湖。人啊人!究竟將來你要往那裏去?能不深思?能不警惕?
阴间,地狱,乐园,天堂
阴间是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前所有死人去的地方,那里分有义人和恶人的2个不同地方。一个就是“亚伯拉罕怀里”,那是是安慰快乐的地方;一个是有火焰、痛苦的地方。(在路加福音16∶19-21)
乐园好像只出现一次,就是主耶稣对那强盗说的,也就是说,那个得救的强盗死后是到乐园里去了,由于那天主还没复活,所以,他应当也是到“亚伯拉罕的怀里”--阴间义人暂居之处。 这也说明,主耶稣死后是到阴间去了,因乐园在阴间里。
有关阴间的经文:
在路加福音16∶19-21说拉撒路死了,灵魂是到亚伯拉罕的怀里受着安慰;财主却到火焰痛苦的地方。财主求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他的舌头,因为他在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
雅各说∶‘我必悲哀着下阴间到我儿子那里。’”(创世纪37∶355)
约伯说∶“唯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你的忿怒过去。”又说∶“我若盼望阴间为我的房屋。”(约伯记14∶13,17∶13)
诗人说∶“因为我心里满了患难,我的性命临近阴间。”(诗篇88∶3)
所罗门说∶“凡你手所当作的事要尽力去作;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道书9∶10)
主耶稣死后到阴间的经文:
“他借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彼得前书3∶19)。
弗4:8 所以经上说、『他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4:9 (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么.
4:10 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但主复活后,乐园就空了,因主已付了赎价,天门已打开,义人都被主带进了天堂。所以,现在得救的人死后,应当是直接进天堂的,而不会再去乐园。
主耶稣复活后,信徒直接进天堂的例证就是司提反:
“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 ”(徒7:59) 所以,司提反死后直接就被主耶稣接走了。
保罗也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主耶稣也应许,“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翰福音14:1-3)
保罗是“被提到第三层天”,另一处说是乐园。但那是在主复活后,我前面说了,主复活后,信徒所去的乐园就是天堂了。原来在阴间里的乐园已是空的了。
还有一点,主复活后说,对抹大拉马利亚说: “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可见主耶稣升天前所去的乐园并不在天上,要不他怎么说,“我还没有升上去。。。”
但主复活后,保罗去的乐园是在第三层天,也就是在天上。所以,主复活前的乐园是在下,复活后的乐园是在上。
主还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所以,信徒离世后就直接到神为我们预备的地方,那也是主耶稣的地方--天堂。
地狱,也就是火湖。那应当是不得救之人接受白色大宝座审判后被扔进去的地方了。
启20:11 我又看见一个白色的大宝座、与坐在上面的.从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无可见之处了。
20:12 我又看见死了的人、无论大小、都站在宝座前.案卷展开了.并且另有一卷展开、就是生命册.死了的人都凭着这些案卷所记载的、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
20:13 于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阴间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们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审判。
20:14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20:15 若有人名字没记在生命册上、他就被扔在火湖里。
【陰間」到底在哪裡?
作者:馬強盛/顏美娟夫婦
2009/1/25
今天,我們要來看「陰間」到底在哪裡?聖經是否有詳細地說明「陰間」的位置呢?
首先,所有基督教聖經學校或神學院的老師都會告訴你:舊約原本是希伯來文(Hebrew)寫成的,新約是希臘文(Greek)寫成的,後來才被譯為各種語言,如:英文、中文等等。因此,有時候無論是英文或中文的聖經譯本,難免會出現翻譯上的誤差和不一致。現在,讓我們來很快地來看在原文聖經中的四種地獄(5個名稱)。
第一、 希伯來文 「Sheol」,也就是新約的「Hades」(通常譯為「陰間」)
第二、 希臘文 「Hades 」,也就是舊約的「Sheol」(通常譯為「陰間」)
第三、 希臘文「Gehenna」,通常譯為「地獄」或「硫磺火湖」
第四、 希臘文「 Abyss」,英文 "the Bottomless Pit" 「無底坑」
第五、 希臘文「Tartarus」,也就是中文聖經的「監獄」
p.s. 如何發音:「Sheol」(許柚),「Hades」(黑底S)
我們所用的聖經原文字典是最准確的二本聖經原文字典,都是用英文寫的。
美國各教派的牧者最主要都是用這二本權威字典:
Strong』s Concordance(史壯聖經原文字典), Vine』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關於陰間的真理
聖經所提到的第一種地獄就是希伯來文的「Sheol」,這個地方在新約被稱為希臘文的「Hades」。在中文聖經中,通常都翻譯為「陰間」(如:伯廿一13;民十六30;太十一23;路十六23-26)。在英文聖經中經常譯為Hell,也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地獄。
聖經告訴我們:任何犯罪又不願意悔改的人(包含非基督徒、基督徒),他們死後會去希臘原文叫做「Hades」的地方 (等於舊約的「Sheol」)。
推薦:「犯罪又不悔改的基督徒會失去救恩嗎?」
http://tw.myblog.yahoo.com/johnsonpearl-freeteachings/article?mid=1548
「Hades」這個地方可以說這是人死後「第一次的地獄」(第一次的死)。這個概念就如同犯人在正式判刑前會被關在拘留所裡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個證明Sheol = Hades的經文,這經文同時出現在舊約和新約。詩篇說:「因為祢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Sheol),也不叫祢的聖者見朽壞。」(詩十六10) 這個經文是大衛指著主耶穌而預言的。
而在新約中,這個經文又出現,並且已經應驗在主耶穌身上,因此彼得說:「大衛指著耶穌說:因祢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Hades),也不叫祢的聖者見朽壞。」(徒二25、27) 這經文同時出現在舊約和新約,因此證明舊約的Sheol = 新約的Hades。
陰間到底在哪裡?
耶穌親口說:「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十二40) 根據KJV聖經,這經文的後半段應為:「人子也要這樣三天三夜在地球的中心裡面(in the heart of the earth)。」
別忘記,大衛講論耶穌復活說:「祂的靈魂不撇在陰間(Hades),祂的肉體也不見朽壞。」(徒二31) 換句話說,耶穌死了三天,三天後從死裡復活;而耶穌復活之前,祂去了陰間,然而祂的靈魂不撇在陰間,祂的肉體也沒有朽壞。
從上述二段經文可知,當耶穌三天三夜在地的中心裡,祂是去了陰間。按照耶穌親口所說的:陰間的位置就是在地球的中心裡面(in the heart of the earth)。
基督教屬靈長輩對陰間的教導:
1. 約翰.牛頓(John Newton) 是一位傳道人和詩歌「奇異恩典」的作者。他說:「耶穌曾降在地下(弗四9),因此陰間(Hades)一定是在地球的中心。」資料來源:http://www.pbministries.org/Newsletter/1999/Aug/newton_08.htm
2. 約翰.韋斯利(John Wesley)是衛理公會的創辦人。根據他阿摩司書九章2節的批注,他說:「陰間是在人的腳下」(指地的下面,不是指墳墓)。
3. 奈西亞前期教會神父(Ante-Nicene Church Fathers)之一特土良(Tertullian),他說:「如果人可以挖透陰間(阿摩司書九2; 希伯來文Sheol),這代表陰間在地球的中心。」資料來源:(Tertullian, A Treatise on the Soul, Ante-Nicene Fathers Vol 3 p. 231)
4. 喬納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他是牧師和神學家。他的一篇講道「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被稱為是最震撼的一篇講道之一。他說:「陰間是在地球的中心。」
5. Jamieson, Faussett, and Brown的聖經批注說:「陰間是在地球裡很深處的地方(弗四9),在這地方有不滅的火湖(摩九2)」。
6. 法尼斯.達克(Finis Dake),他是一位擁有超自然聖經記憶恩賜的牧師、教師和解經家,他會背整本聖經。他的聖經批注在馬太福音十二40節說:「陰間是在地球的中心裡。」
7. 亨利.莫理斯博士(Dr. Henry Morris),他是一位基督徒科學家和基督教辯護學的專家。他說:「陰間是在地球的中心附近,而所有聖經的作者都相信陰間的確存在,也相信陰間的地點是在地球的表面之下。」(Henry M. Morris, The Bible Has the Answer, p. 220)
關於地獄的真理,必須按照原文的名稱去考查
今天,許多人並不知道在聖經原文裡面,原本就有四種地獄(5種不同的名稱)。所以,他們對於地獄的教導都是混雜著引用,造成許多混亂。然而, 神創造這四種地獄除了有不同的名稱之外,各有「不同的功能」。因此,關於地獄的真理,必須按照原文的名稱去考查,才不會混亂。
而本篇教導的焦點是在於「Sheol」= 「Hades」,並且「Hades」這個地方是人第一次的死,這是人死後「第一次的地獄」。任何犯罪又不願意悔改的人(包含非基督徒、基督徒),他們死後會去希臘原文叫做「Hades」的地方。
陰間裡到底有多麼痛苦?
在路加福音十六章19-31節,有一個財主喜歡穿名貴的衣服,天天吃喝玩樂。這告訴我們,他貪錢、把名貴的衣服和食物當作他的偶像、沒有愛 神和愛人。他至少違背了十誡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十誡,又不悔改,因此死後就到陰間受痛苦。
這位財主「在陰間(Hades)受痛苦,舉目遠遠地望見亞伯拉罕,又望拉撒路在他懷裡, 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吧!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焰裡,極其痛苦。』」(路十六23-24)這告訴我們:第一、陰間很熱,有火焰。第二、在陰間會很痛苦,沒有水喝,會非常地口渴,舌頭會感覺很痛苦。
根據今日科學家和美國的地球物理學雜志(The New Geophysics),地球中心的溫度是攝氏6,648度(華氏12,000度),比太陽的表面還要熱。人在火災現場所受三度灼傷的痛苦都遠不及在陰間所受的痛苦!
從上述經文可知,陰間裡的人都會非常口渴,並且是「永不止息地口渴」,因為地獄的刑罰是永遠的。如果你想要體會一下的話,可以吃下三大湯匙的鹽巴,然後至少三小時不要喝水,就可以知道那痛苦的滋味〔曾有位 神的僕人汪理查德牧師(Richard Wurmbrand)被共產黨關在獄中,就是這樣被折磨!〕。但是,別忘記,在地獄裡沒有時間,那裡的痛苦是永遠的,永不停息!
勸勉
你還在過愛罪的生活嗎?你還在習慣性地犯罪嗎?如:看色情網站、動淫念、愛世界、貪錢、自私、驕傲、說謊、偷東西、不把 神居首位、不孝順父母、貪戀有婦之夫、看妄稱 神之名的電影和其它的罪。你還在找各種借口不願意悔改嗎?現在就悔改!
神說:「誰得罪我,我就從我的冊上涂抹誰的名。」(出卅二33)耶穌說:「要悔改…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涂抹他的名」(啟三3、5)!。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