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7年6月3日星期六

主題文章:如何避免靈命枯乾?


  靈命低沈往往源於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疲勞。

  基督徒會在人生某些階段中經歷靈命低沈的時刻,這情況雖非必然,卻十分普遍。甚少基督徒沒有經歷過靈性枯乾的日子。在那些日子裡,他們的心失去熱誠,生活中的喜樂大減,甚至感到全然失落。

  這狀況並沒有單一的成因,因此也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有時我們是咎由自取的,譬如:我們犯了罪,卻沒有立刻認罪,尋求赦免及潔淨。又或者,我們縱容一些屬世的喜好霸佔自己的心,妨礙自己靈命的成長。

  若然知道自己靈命低沈的原因,如上述般簡單的原因,解決方法也就簡單得多,向神認罪悔改就是了。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簡單做法。但是,假如我們藉著讀經、禱告,誠實審慎地自我省察一番後,仍然不明所以或找不出自己有任何罪惡的話,即使在這時作出最壞打算——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也沒有益處可言。明明犯了罪卻說自己無罪,這是不忠於事實的表現;明明沒有犯罪卻堅稱自己有罪,則是自欺的做法。有時最屬靈的做法,就是接受罪已得著潔淨的事實,不再將神以為潔淨的稱為不潔淨的。

  有時候,我們所經歷的不是道德上的難處,而是身體上的軟弱。只要我們仍活在這必朽壞的身體中,我們的屬靈生命就依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受身體影響。在此我們必須留意,我們必死的「身體」(body)跟保羅神學思想中的「肉體」(flesh)是有分別的。當保羅提及肉體的時候,是指我們墮落的人性,並非指我們有形的身體——聖靈的殿。我們縱然可以靠著聖靈的大能從肉體的習性中被拯救出來,但只要仍然活著,我們始終無法擺脫身體的軟弱及缺陷。

  靈命低沈往往源於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疲勞。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也說過類似的話:牙痛的時候,沒有人能當哲學家。雖然作疲倦的聖徒是可能的,但要既感到倦怠又「感到」像聖徒,就不大可能了。我們現在所考慮的,正是這缺乏感覺的情形。基督徒若因作主工而感到倦怠,又缺乏休息,長此下去,他們的靈命必定喪失生命力。也就是說,他們感到疲倦的原委,雖說是因為在主的葡萄園裡勞苦作工,但他們決不會由於為主作工的緣故而減少倦意。我們的主很明白這一點,所以祂偶爾也會把門徒帶到一邊去歇息。

  我有時候會想,我們把重要的講道聚會安排在主日晚上舉行,這傳統的做法其實是迫使牧者們將最出色的講章,宣講給疲乏的會眾聽。這實在大大減低我們工作的果效。從閱讀得來的大發現往往令我們大感詫異,比方我們發現有些人如本仁約翰(John Bunyan)等經常一早就講道,甚至在清晨五點鐘就開始講。我知道今時不同往日,所以我不會主張把講道時間提前至五點鐘。但無論如何,前人至少可以向頭腦清醒的會眾講道,而我們面對疲倦的會眾,卻是司空見慣的事。無疑,前人在這方面確佔優勢。

  另一個令我們疲憊不堪的原因是:枯燥單調的感覺。反覆不斷地做同一件事,必然會使我們感到厭倦。密爾頓(John Milton)指出,神使晝夜交替,目的正是要給我們一些變化。這是我們樂意見到的,亦應該為此感恩。

  一些單純愛主的人以為,信徒應持續地進行屬靈操練,不讓世俗的思慮打岔……其實這做法是存在危險性的。胡格爾(Friedrich von Hugel)在論到禱告的「中性代價」(neutral cost)時建議,於思念屬天事物時,偶爾應該暫停一下,出去散散步,或到花園料理花草。我們都曾有過如下令人失望的經歷:一天前,我們覺得某段經文新鮮又芬芳;但一天後重讀同一段經文時,我們卻發現它失去了那份甘甜。其實這是聖靈敦促我們的方法,祂要引領我們看見新天地。可有發現神要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不斷遷徙?試想,假如以色列人四十年來都駐紮於同一處,情況會如何?要是如此,我真不敢想像事情會怎樣發展下去。

  綜觀一些偉大信徒的見證,他們不但彼此不同,就是各自處於不同的時期亦有不一樣的體驗。有些屬靈操練在他們成長的某階段或許有幫助,但到後來卻失去果效,以致他們必須改用另一種操練方法。

  要避免對屬靈事物產生厭倦,我們千萬要小心,不可陷入因循刻板的生活方式中。即使這種生活方式對我們有益,我們也不可一成不變。我們的主也告誡我們不要用空洞又重複的話語禱告。重複的話語不一定空洞,但禱告若失去逼切感,那些重複的話語就變得空洞了。我們應該不時檢視自己的禱告,看看其中有多少是誠心誠意地由衷發出的。我們的禱告應當保持簡單直接、誠實坦白而不落俗套。最重要者,切莫強求誘發自己的宗教情緒。當我們感覺枯乾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理會那感覺,或者坦然告訴神,完全不必因此感到內疚。如果我們感到裡面枯乾是因為自己犯錯的緣故,聖靈必會透過聖經的話語顯明我們的錯處。

  總括而言,我們若要避免靈命低沈以至枯乾的情形,就要有適量的休息,要坦誠敞開地禱告,要令生活富於變化,要順服神召喚我們往前的呼聲,要常常平靜地信靠神。

(本文摘自《順服神》)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