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诚心地施与(六1~4)
六1 这章的上半部分,耶稣论到个人生命中实际行出来的义;他分开三个范围来叙述:爱心的善举(1至4节)、祷告(5至15节)和禁食(16至18节)。这十八节经文中出现了十次天父的名字,这名字是理解这段经文的重要关键。出于义的行为应当是为天父的缘故,而不是为别人而作的。
耶稣开始他的讲道时,警告我们行善事时要防避试探──行善事是为要给人看见。他不是责备行善事的行为,而是责备行善事的动机。如果出发点是为引起群众的注意,那么群众的反应便是他的赏赐,神绝不会为这种虚伪的行为而赏赐那人。
六2 假冒为善的人在会堂里奉献或在街道上施舍给乞丐时,竟然喧闹地引人注意,这实在难以置信。主清楚地否定他们的行为,他这样批评:「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即他们的赏赐,不过是他们在地上所赚取的名声吧了。)
六3、4 当基督的跟从者施舍时,必须在暗中行。耶稣告诉门徒要暗中行善,他说:「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耶稣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施舍的目的应当是为天父的缘故,而非为沽名钓誉。
经文不是要禁止可见的奉献,因为的确不可能完全把一个人的所有奉献隐藏不为人知。这里不过责备炫耀奉献的心态。
十一.诚心的祈祷(六5~8)
六5 然后,耶稣警告他的门徒,祈祷的时候要防避假冒为善。他们不应故意在人群中,让别人看见他们祈祷,被他们的善心所感动。如果祷告的动机是要炫耀自己,耶稣宣称人赚得的炫耀便是唯一的赏赐。
六6 第5节和第7节中,代名词你们在希腊文是众数。可是在第6节中,为了强调个人与神的相交,便用了单数「你」。祷告蒙应允,关键是在暗中向神祈祷(即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如果我们的真正动机是与神相交,神必会聆听和回答。
这里用了许多篇幅讲到禁止公众祈祷的事。可是,早期教会却聚集一起一同祷告神(徒二42,一二12,一三3,一四23,二○36)。但这里的重点不是在什么地方祈祷,而是为何要祈祷──是为了让人看见,还是求神垂听。
六7 祷告不应有许多重复话,即冗长的句子和无意义的话。未得救的人便会这样祷告,可是神是不会垂听这些多又重复的话。他要听的是我们由衷的话。
六8 既然我们的父甚至在我们没有祈求以先,已经知道我们所需用的,那么我们便很自然地问:「为什么仍要祈祷?」因为当我们祈祷,是在神面前承认我们的需要,并且倚靠神。这是我们与神交通的基础。再者,神要藉成就事情来回应祷告,他不会藉其它方法成就事情(雅四2下)。
十二.耶稣教人的模范祷告(六9~15)
六9 第9至13节普遍被称为「主祷文」。虽然这样命题,但我们要谨记耶稣从没有这样祷告过。这祷告是他给门徒作的模范,叫门徒按着模样祈祷。然而,这不是说门徒要只字不漏地照祷文祈祷(第7节似乎已经排除这种做法),因为徒然凭记忆去重复念祷文,可能会使祷文变成一些无意义的话。
我们在天上的父。祷告应当是向天上的父,并且要承认他是宇宙的掌权者。
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我们应当以敬拜、赞美、尊荣开始我们的祈祷,因为我们的神是配得的。
六10 愿你的国降临。敬拜后,我们应当先为神的心意和旨意祈祷,期望他的旨意成全。我们应当为我们的救主神、主耶稣基督再来,在地上建立国度,以公义掌权而祈祷。
愿你的旨意行(成就)。我们要晓得神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并且要把我们的意欲降服在他的心意下。这节也表达了愿望全世界都明白神的心意。
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里与前面几句,向神敬拜、神掌主权和成就神旨意,都是指天上的实况。所以,祈求这三种情况能象行在天上般行在地上。
六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求了神的心意,我们便可为个人需要祈求。这部分让我们明白到不论是属灵上,还是物质上,我们都要倚靠神,好让我们得着每日所需的食物。
六12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这里不是指到审判上的宽恕,使人无条件释放免受惩罚(这种宽恕要藉着信神的儿子才能得着)。其实,这里是指如果我们要与神保持良好的相交关系,便要象父母宽恕我们般宽恕别人。如果信徒不愿宽恕得罪他们的人,又怎能期望可以与那位完全宽恕他们,免了他们过犯的父相交?
六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这里的要求也许与雅各书一章13节相违,因为那里提到神是不会试探人的。可是,神却容许他的民受试探和试炼。其实,这要求正表达一种健康的心态──不信凭个人的能力抵抗试探,或者在试炼面前站立得稳。我们承认需要完全倚靠神,让他保守我们。
救我们脱离恶者。所有渴望藉神的能力远离偏差的人,都会作这样的祷告。这是由衷的渴求和呼喊,为要每天得着拯救,脱离偏差的权势和撒但的攻击。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天主教和大部分现代基督教圣经都删去祷文这最后一句,因为许多古卷都没有。可是,这句颂赞却是整篇祷文的完美结束,并且为许多经卷所记录下来。(注8)如加尔文所言:「这句不但软化我们的心朝向神的荣耀……而且也告诉我们,一切的祷告…都当单单根据神。」
六14、15 这是第12节的解释注脚,并非祷文的一部分,但附加了这两节,是为要强调第12节中提到父母式的宽恕是有条件的。
十三.耶稣教导如何禁食(六16~18)
六16 耶稣说的第三种宗教上的假冒为善是企图表现出禁食的样子。假冒为善的人禁食时脸上带着愁容,故意表现得憔悴忧愁,面容枯槁。可是,耶稣却说这些企图表现得圣洁的人是荒谬的。
六17、18 真信徒应当在暗中禁食,不叫人看出是在禁食。梳头洗脸是指外表如往常一样。天父知道便已足够;他的报答比别人的肯定珍贵得多。
附篇──禁食
禁食就是禁绝食欲,可以象这篇章一样是基于自愿的,但也可以是非自愿的(如徒二七33或林后一一27)。新约中,禁食往往与哀悼(太九14-15)和祷告(路二37;徒一四23)有关。在这些经文里,禁食和祷告互相配合,以表现个人切望明白神的心意。
在救恩上,禁食不但没有功劳,而且也不会使基督徒在神面前有特殊的地位。昔日法利赛人夸口自己一星期有两次的禁食,可是他们所作的却不会得到所求取的义(路一八12、14)。然而每一个基督徒暗中禁食,作为属灵的操练,神必察看和报答。虽然新约没有禁食的命令,但却鼓励禁食,因为圣经应许禁食的人会得到报答。藉着驱走枯燥无味和昏昏欲睡,禁食能有助祷告生活。特别在一些要寻求神心意的事上,禁食更有其用处。而且,禁食对于个人的操练也十分有益处。禁食是个人与神之间的事,故应当单单为了讨神喜悦。如果公开禁食或抱有不当动机,禁食便失去它的价值了。
十四.积攒财宝在天上(六19~21)
这里包括了我们的主革命性的教训──有些教训是经常被忽略的。这章馀下的主题关于如何寻求将来的保障。
六19、20 第19至21节,说明耶稣与世人为将来寻求保障的方法不同;世人靠金钱保障自己,但耶稣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他的意思是物质不能给予保障。地上一切的物质财宝不是会自然毁坏(有虫子咬、能锈坏),便是会被贼人偷去。耶稣说真正不会亏损的投资是积攒财宝在天上。
六21 这个崭新的财富政策是基于一个原则──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如果你的钱财在保险箱,你的心和渴望也会在那里;如果你的财宝在天上,你的兴趣便会集中在天上。这教训迫使我们去看耶稣所说的是否真的他的意思。如果是的话,我们就要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处理地上的财富?」如果不是的话,我们便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处置这本圣经?」
十五.身上的灯(六22、23)
耶稣知道,他的跟从者很难会认为他与传统相违的教训──关于将来的保障,是可行的。所以他用人的眼睛作比喻,教导关于属灵眼光的事。他说眼睛是身上的灯。透过眼睛,身体才能接收光,才能看得见。眼睛若亮了,全身就充满光明;眼睛若昏花,视线便模糊不清。里头没有光,却只有黑暗。
可以这样应用:明亮的眼属于动机纯正的人。这些人只渴慕神喜悦的事。明亮的眼也属于那些愿意完全接受基督教训的人。这些人的生命充满了光。他们相信耶稣的话,轻看地上的财富,积攒财宝在天上,也知道这是唯一真正的保障。另一方面,昏花的眼属于那些企图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他不想失去地上和天上的财富。对于他们来说,耶稣的教训显得不实际也行不通。他们因为充满黑暗,便看不见清晰的指引了。
耶稣加了一句:你里头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换句话说,如果你知道基督不许人以地上的财宝作保障,却违返他的心意行,那么,你便没有遵行他的教训,这教训便成了黑暗──是很厉害的灵里瞎眼。你不能看见真正的财富。
十六.你不能既事奉神又事奉玛门(六24)
这里用主人和奴隶的关系来说明不可能既为神而活,又为钱财而活。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一个人不免要从神和玛门中选出忠心和顺服的对象。二者互相排斥,故此必须从中选出一个作主。要末我们以神为首,摒除物质的辖制,要末为短暂的事物而活,拒绝神在我们生命的工作。
十七.不要忧虑(六25~34)
六25 这里耶稣把我们带到衣食的问题上。问题不在于今天吃多少穿多少,而是从现在开始,直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吃什么和穿什么。这种对将来的忧虑是偏差,因为否定了耶稣的慈爱、智慧和大能,暗示神并不看顾我们。而且,也暗示神没有能力供应我们所需,否定神的能力。
这种忧虑使我们把最好的精力用来寻求生活上的满足。然后当我们醒觉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已经耗尽,结果便错失了我们被造的主要目的。神不会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只会吃喝的人,这样的人是何等低层次。我们活着为要去爱、敬拜和事奉神,并且在地上彰显他的心意。我们被造的身体是要作奴仆,而不是作主人。
六26 从天上的飞鸟的描述说明神看顾他的受造物。这些飞鸟教我们知道根本不用忧虑。它们不种也不收,但神尚且养活它们,更何况我们在神创造之中,比飞鸟贵重得多。我们可以肯定神必照顾我们所需。
可是我们不当从而作出不必工作以维持生计的推论。保罗提醒我们:「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帖后三10)我们也不应认为农夫播种、耕作和收成是错误不当的事。他们必须这样工作,来供应他们的需要。耶稣在这里是禁止积存谷仓,不倚靠神而凭自己的力量来保障将来(在路加福音十二章16至21节中,耶稣以财主的故事谴责这种行为)。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简洁地总结本节:
简括而言,如果低层次的受造物没有刻意去经营,神尚且养活它们,那么,如果受造的人积极经营,神就更加会养活他们了。
六27 为明天忧虑不独对神不尊重,而且一点用处也没有。主用一个问题带出这点:「你们那一个能用思虑,使身量多加一肘呢?」矮子为自己的身裁忧虑,也不能使自己增高十八寸。相对而言,与其忧虑明天一切所需,倒不如积极勇敢面对,这才是轻省的做法。
六28~30 主跟着提到不合理的忧虑──为将来不足够衣裳而忧虑。野地里的百合花(可能是野生的白头翁)不劳苦也不纺线,却比所罗门的王族衣裳好看得多。野地的花,生命短促消逝,过不久便被人当作柴火,丢在炉里,但神尚且让它们穿上优雅的衣裳,那么,神必定会看顾敬拜和服事他的子民。
六31、32 结论是我们不应耗尽生命,为将来拚命追求衣食。未得救的外邦人疯狂寻求囤积物质,仿佛衣食便是整个生命。可是,基督徒却不应如此,因为他们有一位天上的父,他知道他们的基本需要。
如果基督徒以满足将来一切需要为目标,他们便会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放在积蓄财富上。但他们总得不到完全的安全感,因为市场倒闭、通胀、灾难、长久的顽疾、瘫痪性意外等的危机都层出不穷。这意味着神得不到他应当从子民得到的服事。他们被造和归主的真正目标便失落了。本来男人和女人是有属神的形象,应该抱有永恒的价值观在地上生活,现在却为地上无把握的将来而活了。
六33 于是,主便与他的跟从者立约。实际上他说:「如果你们把神喜悦的事放在生命中的首位,我便会保障你将来所需。如果你们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你便永不缺乏生活所需。」
六34 这是神的「社会保障」计划。信徒的责任是为主而活,以坚定的信心确信神必看顾我们的将来,供应我们所需。我们每天的工作只为供应日常所需,其馀时间和精力便投身主的事工。神叫我们只管每天好好活着: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十八.不要论断(七1~6)
这部分紧接着主对于地上财富的教训,讲述论断的事。这两个主题的关系十分重要。基督徒即使能摒除一切恶习,却容易批评富有的基督徒。相反,基督徒对工作严谨,以供应家里将来所需,往往却忽略了前章提到耶稣的教训。由于没有人完全凭信心过活,这样的批评很难杜绝。
不论断别人的命令涉及下列范围:我们不应论断别人的动机;只有神知道人心里的动机;我们不应以貌取人(约七24;雅二1~4);我们不应论断那些对事物(没有清楚对错界限的)顾忌又踌躇不决的人(罗一四1~5);我们不应论断别的基督徒的事奉(林前四1~5);再者,我们不应恶意中伤论断别的信徒(雅四11、12)。
七1 有时候,有人会误解主的话,说要禁止一切的判断。不论发生什么事,他们只会虔敬地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被论断。」可是,耶稣并没有教我们作是非不分的基督徒。他从来没有叫我们废弃发表意见或辨别的能力。新约中有许多事例都作出过对别人的情况、行为或教训的合理判断。再者,主吩咐基督徒要在几方面作决定,分辨好坏或好与最好的。其中包括下列:
1.当信徒间出现纠纷,要由教会中能够决定事情的人来解决(林前六1~8)。
2.本地教会判断信徒的严重偏差,并且采取适当的行动(太一八17; 林前五9~13)。
3.信徒要用神的话来判断教师和传道人的道理(太七15~20;林前一四29;约壹四1)。
4.基督徒当遵行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六章14节的吩咐,要辨明谁是信徒。
5.教会中的人必须判断谁有足够的资格当长老和执事(提前三1~13)。
6.我们必须辨明谁是不守规矩的、懦弱的、软弱的等,并且按圣经的指引教导他们(例如帖前五14)。
七2 耶稣警告说,不义的论断会遭受同样回报:「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种什么就收什么的原则适用于所有人类的生活和事务。马可把这原则引伸在我们对神的话的应用上(可四24),而路加把原则引伸到慷慨施舍的道理上(路六38)。
七3~5 耶稣揭露我们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小缺失,而忽略自己的同样缺失这种天性。他故意夸大情况(采用夸张的叙述)来使我们明白这点。人眼中有梁木却常常看到别人的眼中有刺,他甚至注意不到自己的情况。如果我们有更大的缺失,却奢望能帮助别人改正他的缺点,就实在太荒谬了。我们必须先纠正自己的缺失,才去批评人家。
七6 第6节证实耶稣并不禁止所有的判断。他警告门徒,叫他们不要把圣物给狗,或者把……珍珠丢在猪前。按摩西律法,狗和猪是不洁的动物。把两种动物用在这里,是用来轻蔑邪恶的人。假如我们碰上邪恶的人,他们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圣洁的真理,并且诋毁和攻击我们传讲关于基督的事,我们便不必继续与他们谈论福音。继续坚持只会使出偏差的人承受更多的谴责。
不用多言,要分辨这等人需要属灵的洞察力才行。或许这就是接着的经文讲论祷告一题的原因;我们可以藉祷告求智慧。
十九.不继祈求、寻求、叩门(七7~12)
七7、8 如果我们以为凭着自己的力量便可实践登山宝训,就不是真正明白救主呼召我们,赋予我们的生命是带有超乎自然的特质。这种生命的智慧和能力,必须从上而来。所以,我们得到邀请,向神祈求,而且不断祈求;向神寻找,而且不断寻找;叩门,而且不断叩门。若有人热切地祈祷,寻求基督徒生命的智慧和能力,神就必会把这些东西赐予那人。
如果单把第7和8节抽出来,不按上文下理解释,这两节便好象是信徒的支票,我们求什么也可以得着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两节经文必须按上文下理和藉着祈祷认识整本圣经的教训,方可解释明白。故此,看似不合理的应许其实是受其它篇章的经文所限制的。例如,诗篇六十六篇18节,我们学习到祷告时必须在生活上没有未承认的偏差。不过,基督徒必须凭信心(雅一6~8),顺服和按神的旨意祷告(约壹五14),祷告必须是真诚的(来一○22上)和不住的(路一八1~8)。
七9、10 基督徒的祷告若符合以上准则,便会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神必聆听和回答。这种确定是基于神──我们的父──的性情。在人的立场而言,我们知道儿子求饼,他的父亲不会给他石头。倘若儿子求鱼的话,父亲也不会给他蛇。地上的父亲既不会欺骗饥饿的儿子,也不会给他那些会引致他疼痛不适的东西。
七11 耶稣的讨论从较小讲到较大的。如果人间的父母以最好的东西赐给他们的子女,在天上的父就更会把好东西赐给他的儿女。
七12 我们可以立刻把这节与上一节连系起来:由于我们的父把好东西给我们,我们应当效法他,善待别人。要察验我们所作是否对别人有益,可以把自己代入对方,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对待。在耶稣时代至少一百年前,希列拉比发表过「金律」(指本节经文)的负面说法。可是,耶稣却以正面的用语讲述这种规律,一反被动的规范,而变成积极主动地热爱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基督信仰不是一味的戒除偏差;乃是积极正面地行善。
耶稣说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即是说它简括了摩西律法中的道德教训和以色列先知的着作。旧约要求的义成就在得救的信徒身上,他们是靠圣灵行事的(罗八4)。如果世人都遵守这节的教导,国际关系、国家政治、家庭生活和教会生活便会出现很大的改变。
二十.窄路(七13、14)
主警告说,作基督门徒要进的门是窄的,路是难的(注9)(和合本作「小的」)。不过,那些忠心跟从他的教训的人,会找到丰盛的生命。而另一方面,就是宽的门──自我沉溺享乐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结局是灭亡。经文不是在讨论灵魂的失去,而是指无法按存在的目的而生活。
藉着描写两条道路和两种结局,这两节经文可以应用在福音上。宽的门和大的路通往死亡(箴一六25),窄的门和难走的路通往永生。耶稣是那道门(约一○9),也是道路(约一四6)。不过,即使可以把经文应用在福音上,但其意思是针对信徒的。耶稣在说,跟从他的人要有信心、操守和耐性。可是,难走的路是唯一有价值的。如果你选择容易走的路,虽然你会有许多同路人,却失去了神为你预备最好的东西。
二十一.你从他们的果子便认出他们(七15~20)
七15 关于作真门徒的严格要求已经教过了,可是仍有假先知存在。他们选择宽的门和容易走的路,把真理冲淡。司布真用比喻说:「冲淡到连用来替病弱的蚱蜢熬汤也觉索然无味。」这些人披着羊皮声称替神说话,外表仿如真信徒。可是,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即是说,他们其实是不信的人,专门攫食不成熟、不稳定和容易受骗的信徒。
七16~18 这几节教导如何认出假先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他们放纵的生活和破坏性的教训使人认出他们来。一棵树或植物能按自己的本质结出果子来。荆棘不能结葡萄,蒺藜不能结无花果。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这个原则在现实世界和属灵世界中都是真实合用的。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替神说话的人,我们应该以神的话去试验他们的生命和教训:「他们所说的若不与此相符,必不得见晨光。」(赛八20)
七19、20 假先知最后必被丢在火里。假教师和先知的下场是「速速的灭亡」(彼后二1)。凭他们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了。
二十二.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七21~23)
七21 主耶稣跟着警告那些假称已认他为救主,却未曾悔改得救的人。称呼耶稣为「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只有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遵行神旨意的第一步是相信主耶稣(约六29)。
七22、23 当审判那日,有许多非信徒站在基督面前(启二○11~15),诉说自己曾奉神的名传道、赶鬼、行许多异能。可是,他们无论怎样郑重声明,也是枉然无用。耶稣要明明的告诉他们,他从来不认识他们。
这些经文让我们知道不是一切的神迹都出于神,也不是所有行奇事的人都得到神的认可。神迹不过是指能行出超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来自神或出于撒但。撒但可以授权他的差役,让他们暂时赶走邪灵,为要制造假象,使人以为神迹是出自神的。他不会使他的国分裂,只不过为将来设下更厉害的圈套,进行攻击吧了。
二十三.把房子建在磐石上(七24~29)
七24、25 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结束他的宝训,内容是关于顺服的重要。单单听这话并不足够,我们必须实行。门徒听见耶稣的吩咐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他的房子(生命)有坚固的根基,即使遇着雨淋、水冲、风吹,也不倒塌。
七26、27 凡听见耶稣的话而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这人的房子经不起风吹雨打,遇上雨淋、水冲、风吹,他的房子便倒塌了,因为根本没有坚固的根基。
跟从登山宝训而活的人,世人会称他为傻子。可是,耶稣却称他为聪明人。世人认为聪明人是凭眼见的过活,为现在过活,为自己而活。不过,耶稣却称这种人是无知的人。用聪明的建筑者和无知建筑者来解释福音,是恰当不过的。聪明的人把信心建基在磐石上,即基督耶稣,认他为主为救主。无知的人拒绝悔改,并且拒绝耶稣作唯一可以得救恩的盼望。不过,这里的比喻其实是针对基督徒是否行道,着眼点越过救恩的事。
七28、29 当我们的主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假使我们读完登山宝训,而不为其革命性的教训感到希奇,我们便仍未掌握其要义了。
神的子民认识到耶稣的教训和文士的教训有所不同。他的说话带有权柄;文士的教训却毫无力量。他的教训是一把声音;文士的教训却不过是回响吧了。詹姆森.霍石.鲍尔朗这样评论说:
耶稣的教训带有神的权柄,就好象颁布律法的人、解释律法的人和审判官。他的教训发出光亮,文士的教训简直是望尘莫及。(注10)
伍.弥赛亚施行大能的奇迹和恩典并众人的反应(八1~九34)
从第八至十二章,主耶稣向以色列国摆出确实的证据,证明他实在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例如,以赛亚书曾预言弥赛亚能开瞎子的眼,医治瘸腿,和使哑子唱歌(赛三五5,6)。耶稣应验了一切的预言,证实他是弥赛亚。如果以色列人翻查经卷,应当不难认出耶稣便是基督。可是,瞎眼的没有比他们更看不见的了,竟认不出耶稣来。
这几章是以主题记录事情,而不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主的信息并没有完全记下来,只是按圣灵的引领抽取一些事情来记录,为要描绘救主生平中的一些主题。下列是这几章所述的:
1.基督对疾病、邪灵、死亡和自然界的事物握有绝对的权柄。
2.基督对于跟从他的人,掌有他们生命的绝对主权。
3.以色列国日益抗拒耶稣,尤其是宗教领袖。
4.个别的外邦人已准备好接受救主。
一.洁净长大麻风的能力(八1~4)
八1 虽然耶稣的教训有激进和极端的一面,但却带有极大的能力──竟然能使许多人跟着他。真理是可以验证的,即使人们未必喜欢真理,却无法把它忘掉。
八2 一个长大麻风的人来拜耶稣,忧伤地请求耶稣医治他。他相信主能够治好他;而真正的信心从不落空。大麻风反映了偏差的景况,因为麻风病惹人厌恶、有破坏性、容易传播,而且有时是治不好的。(注11)
八3 长大麻风的人不可被人碰着,因为他会传染病菌给别人。对于犹太人来说,接触这些人使他们在礼仪上不洁,不配与以色列民一同敬拜。可是当耶稣伸手摸那个长大麻风的人,并说出医治的话,那人便立刻洁净了。我们的救主有能力洁净偏差污秽,使人得洁净,成为有权受敬拜的人。
八4 在马太福音中,这是耶稣第一次吩咐不可告诉人所行的神迹,或者告诉别人所看见的事(参看九30,一二16,一七9;可五43,七36,八26)。也许他察觉到许多人只想反抗罗马的奴役,推举他为王。然而他知道以色列尚未悔改,他们拒绝他在属灵上的带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先上十字架。
根据摩西律法,祭司也是个医生。当长大麻风的人得洁净后,他便当奉上礼物见祭司,让祭司在众人面前宣布他已得洁净(利一四4~6)。由于长大麻风的病人甚少痊愈,这个得洁净的麻风病人显得十分异常,也引起了祭司的注意,要查察弥赛亚是否已经显现。当然,我们读不到如此的反应。耶稣叫那麻风病人在这事上要遵守律法。
这个神迹清楚含有属灵的意思:弥赛亚已来到以色列,并施行能力医治这国的疾病。这个神迹是他身分的一个证明。然而,以色列尚未准备好迎接她的拯救者。
二.治好瘫子的能力(八5~13)
八5、6 这里介绍一个外邦的百夫长,他的信心正好与犹太人的抗拒成为对比。以色列不认她的王,但受轻蔑的异教人却认耶稣为王。百夫长是罗马的军官,掌管约一百人,在迦百农和附近地方驻守。他来到耶稣那里,为受着瘫痪之苦的仆人寻求医治。这种感情十分罕有──大部分军官不会这样为仆人设想。
八7~9 当主耶稣答允探望重病的仆人,百夫长显出他的信心是何等真实和有深度。他说:「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其实你不必这样做,因为只要说一句话,便可医治他了。我知道你有权柄。我听从上司的命令,也向我下属发出命令。他们毫不犹豫便服从我。你话语的能力不知比我的大多倍,能够医治我仆人的疾病!」
八10~12 耶稣希奇这外邦人的信心。耶稣说过两次感到希奇,这是其中一次;另一次是对犹太人的不信感到诧异(可六6)。他在以色列的选民中,没有遇见过这么大的信心。他再指出,在他将来的国里,世界各地的外邦人会聚集一堂,与犹太族的先祖共享相交之乐,而本国的子民将会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本国的子民生于犹太族,称自己认识神是王的人。可是他们并非真正悔改归回。今天,这个原则仍然适用。许多在基督教家庭出生和长大的儿童将会在地狱里灭亡,因为他们拒绝基督。相反,在森林出生的野蛮人却可享天上永远的荣耀,因为他们相信福音的信息。
八13 耶稣对百夫长说:「你回去罢。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信心的赏赐与对神性情的信靠成正比的。虽然耶稣与那仆人相离还远,可是那仆人立刻就好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见基督在今天的事工。虽然他现在没有亲身同在,但却能医治没有特权的外邦人,救他们脱离偏差的瘫疾。
三.医治热病的能力(八14、15)
耶稣进了彼得的家,看见他的岳母害热病躺着。耶稣把他的手一摸,热就退了。一般来说,发烧会使人十分虚弱,但耶稣的医治却即时有效,而又那么完全,使彼得的岳母能够起来服事他──为救主对她所作的表示感激。我们应当效法她,当我们得医治的时候,要更新奉献的心和以充沛的精力事奉神。
四.制服污鬼和医治各种疾病的能力(八16、17)
晚上的时候,那时已过了安息日,人们带着许多被鬼附的人涌到耶稣跟前。这些可怜的人,他们的身体住了邪灵,又被邪灵控制着。他们常常显示出有超乎人类的知识和力量,但有时候却受苦痛。他们的行为好象疯狂的人,但做成他们这样的是邪灵,而不是他们的肉身或精神上出了问题。耶稣只用一句话,就把鬼都赶出去。
他又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应验以赛亚的预言:「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赛五三4)第17节经常被信心治病的人使用,说耶稣的救赎包括医治,信徒可以凭信心得肉身的医治。可是,神的灵在这里引用以赛亚的预言,是要引证耶稣在地上能使人得医治,而不是指十字架的工作,可以医治人的疾病。
从这章我们看见下列四种神迹:
1.基督在现场医治了犹太藉长大麻风的人。
2.基督从远处医治了百夫长的仆人。
3.耶稣在彼得家里医治了他的岳母。
4.耶稣在现场医治所有被鬼附和有疾病的人。
盖伯林认为这可喻作主的事工归为四个阶段:
1.基督首次降临的时候,向他的以色列民传道。
2.耶稣不在地上时,是外邦人时代。
3.耶稣第二次降临时,他会进到屋内,与以色列人重整关系,医治锡安重病的女儿。
4.千禧年时,所有被鬼附和患病的人都得着医治。(注12)
这种对耶稣藉神迹逐步教导的分析,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使我们更深明白神圣的圣经中所蕴藏的意思。可是,我们千万不可极端地采取这种解方经方法,硬把经文的意思歪曲。
五.人所拒绝的神迹(八18~22)
我们看见基督向疾病和邪灵施行权柄。只有当他亲自与人接触,才会遭到拒绝──人所拒绝的神迹。
八18~20 当耶稣准备由迦百农横过加利利海到东岸去,有一个十分自信的文士上前请求耶稣让他一路跟从他。主的答复带有挑战性,他叫那文士衡量代价──要过舍己的生活。「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在耶稣公开传道的生涯中,他没有自己的居所。当他在一些地方受到欢迎,被邀作客,他才有地方睡觉。他的话语似乎带属灵的意味:世界不会给他真正和长久的居所。他肩负着使命,直至责任完成,方可休息。同样,对于他的跟从者来说,世界并非他们安歇之所──或者,至少世界是不应当成为他们安歇之所的!
八21 又有一个出于善意的门徒表示愿意跟从耶稣,但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先办:「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在这事情上他的父亲有没有死根本分别不大。从他自相矛盾的说话中便可见他真正的问题:「主阿,我先。」他看重自己多于看重基督。其实,埋葬自己的父亲是完全正确的事。不过,如果把这件重要的事看得比救主的呼召更为重要,就不应当了。
八22 耶稣当时回答他说:「你首先的任务是跟从我,任凭属灵的死人埋葬那肉身的死人。未得救的人可以作这事。可是,只有一件事,是你单单可以作的。把你生命中最好的东西,献给那真正永远长存的吧。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毫不重要的事上。」我们不知道这两个人当时如何反应。不过,这里强烈暗示出,他们为自己在世上预备了舒适的地方,把他们的生命投资在次好的东西上。我们责备他们以先,当细想耶稣在这篇章明确地向两个门徒所说的话,省察自己的光景。
六.驾御大自然的能力(八23~27)
加利利海常常因为突然而来的暴风,汹涌翻腾。狂风由北面吹袭约但河谷,经过狭谷时风势加速。当暴风抵达海面,海面訇不平,使航行的船只十分危险。
这时,耶稣坐的船由西面横过东面。暴风降临时,他正在船上睡着了。门徒十分害怕,叫醒了耶稣,慌张地求他帮助。他们相信耶稣能够帮助他们。耶稣责备他们信心微弱后,便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大大的平静了,他们便希奇竟然连大自然也听从这卑微的乘客。他们对在船上的创造者和宇宙的掌权者如此小信!
所有的门徒早晚要面对风暴。有时,我们仿佛会被风浪卷去。但耶稣在船上说的话使人何等的安慰。「有天地海的主人在船上,没有水可以淹没船只。」除了主耶稣,没有人能象他可以抵御生命的风暴。
七.耶稣医治两个被鬼附的人(八28~34)
八28 加利利海的东边是加大拉人的地方。(注13)耶稣到达了,遇到两个不寻常的人,他们被极其凶猛的鬼附着。这些鬼附的人住在山洞般的坟茔里,因为他们十分凶猛,所以路经此地的人都感到十分危险。
八29~31 当耶稣走近那些污鬼的时候,他们喊着说:「神的儿子,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时候还没有到,你就上这里来叫我们受苦么?」他们知道耶稣是谁,也知道耶稣最后会毁灭他们。他们的神学比现代的自由派更准确。他们感到耶稣会把他们从人身上赶走,便央求他打发他们进入附近吃食的一大群猪。
八32 很奇怪,耶稣竟然应允他们。但为何满有权柄的主会答应污鬼的请求?为要明白他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记着两件事。第一,污鬼不愿意脱离肉身,想仍住在人的身体内。如果不可能的话,他们也希望住在动物或其它受造物内。第二,污鬼不想灭亡。如果耶稣只是把他们从那些疯子中赶出,他们便会对附近的人构成威胁。如果让他们进入猪群,便可避免他们进入其它人的身体,于是把他们破坏性的力量转移向动物。主毁灭他们的时间尚未到。污鬼一进入猪群,全群猪便忽然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
这件事说明污鬼的最终目的是要毁灭,也说明那两个人体内的污鬼十分可怕,能够毁灭二千只猪(可五13)。
八33、34 放猪的人跑进城去,把发生的事告诉人。结果合城的人迎见耶稣,央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在这事上,耶稣就给人批评,说不应屠杀猪群。人们又叫他离开,因为他看人的价值比动物珍贵。如果这些加大拉人是犹太族,他们是不能养猪的,因为不合律法。不过,不论他们是不是犹太人,他们也应当受责备,因为他们竟视猪群比两个被鬼附的人得医治还重要。
八.宽恕偏差的能力(九1~8)
九1 由于受到加大拉人的拒绝,救主便横过加利利海,到了迦百农。自从拿撒勒人要设计陷害他,迦百农便成了他自己的城(路四29~31)。他在这里施行各种大能的神迹。
九2 有四个人抬着一个躺在粗糙的褥子上的瘫子来见耶稣。马可在记述中告诉我们,因为人多挤拥的关系,他们拆了房顶,把瘫子缒下去,放到耶稣面前(可二1~12)。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罢。你的偏差得宽恕了。」注意耶稣说他看见了他们的信心。信心促使那四个人把病人带去见耶稣,那病人的信心使他得到医治。我们的主首次以宣布宽恕偏差,作为对这种坚定信心的赏赐。这个伟大的医生在医治疾病前,先除去病因;他先赐下极大的祝福。这使人疑惑,究竟基督曾否不给予救恩而医治人。
九3~5 有几个文士听见耶稣宽恕瘫子的偏差,心里便认为他在说亵渎不敬的话。由于只有神能宽恕偏差──他们这样想就肯定他们是不会接受耶稣是神了!全知的主耶稣知道他们心里所想,便责备他们心里怀着恶念不肯信神,然后又问他们,或说「你的偏差得宽恕了」,或说「你起来行走」,那一样容易。其实说任何一句都容易,但两者之中那个较容易作成呢?对于人来说,两者都不可能作成,不过第一个吩咐的后果是看不见的,而第二个吩咐的效果却能即时辨明。
九6、7 耶稣为要告诉文士他在地上有宽恕偏差的权柄(他们也应当尊他为神),他屈尊再行一个他们看得见的神迹。他转向对瘫子说:「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
九8 众人看见那瘫子拿着褥子回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惊讶。他们害怕,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超自然的神迹。他们归荣耀与神,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可是他们完全错过了这个神迹的要义。瘫子看得见的医治,是要确定他的偏差得了宽恕这眼看不见的神迹。他们应当从中明白到,所见证的并非神赐权柄给人,而是神以人子主耶稣基督出现在他们中间。可惜他们并不明白。
至于文士,我们从日后的事件知道他们越发顽梗,不但不信耶稣,甚至憎恨他。
九.耶稣呼召税吏马太(九9~13)
九9 四周紧张的气氛,因为马太的单纯和谦卑、愿意接受救主的呼召,得以暂时缓和。作为税吏或税局官员,他和同僚受到犹太人极度憎恶,因为他们狡滑,精打细算,压迫百姓交税。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替罗马帝国这大地主效劳,为罗马的利益服务。当耶稣经过税关,就对马太说:「你跟从我来。」马太即时有反应,就起来,跟从了耶稣,遗下传统被认为不诚实的工作,立刻作了耶稣的门徒。有人曾说:「他失去了休差,但找到了依归;他失去可观的收入,但找到尊荣;他失去舒适的保障,但找到梦想不到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成了十二使徒之一,更大的尊荣是写了马太福音。
九10 这里描述的一顿饭,是由马太安排的,为要表示对耶稣的尊敬(路五29),也是他公开承认耶稣、讲述他与救主关系的途径。所以,那些客人也是税吏,而其它来客也是被认为是有偏差的人的!
九11 当时吃饭的习惯,是斜靠着长凳,面对饭桌的。法利赛人看见耶稣这样与社会的渣滓交往,便走到他门徒那里,指控他「滥交」之偏差;一个真先知不可能与有偏差的人一同吃饭!
九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法利赛人认为他们很健康,不愿承认他们需要耶稣(其实灵里患了极重的病,极需要医治)。税吏和有偏差的人刚好相反,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真正的景况,寻求基督拯救的恩典。故此,别人对他们的控告是千真万确的!耶稣真的与有偏差的人一同吃饭。即使他与法利赛人吃饭,控告也是对的──可能有更多的控告呢!如果耶稣不与世上如我们一样的有偏差的人吃饭,他便要永远单独吃饭了。可是,我们要谨记他与有偏差的人吃饭时,从不象他们放任偏差,也从没有在他的见证上妥协。他用这场合召人来认识真理,并且过圣洁生活。
九13 即使法利赛人严谨遵守犹太教的仪式,他们的心却是刚愎、冷漠和没有怜悯的。这正是他们的问题。所以,耶稣用耶和华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引自何六6)来教他们去揣摩说话的意思。虽然神设立了献祭制度,但他并不愿意仪式代替内里的义。神不是仪式主义者,他不喜见仪式与个人的敬虔分割──就是法利赛人所作的。他们熟悉律法的字句,却对灵里有需要的人毫无同情之心。他们只是与象他们一样自义的人为伍。
相反,主耶稣对他们直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有偏差的人。」他的怜悯与牺牲完完全全地满足了神的要求。从一方面看,世上根本没有义人,所以他到世上来,是叫人人悔改。不过,只有那些认自己是有偏差的人的人,耶稣的呼召才能生效。对于自骄自傲、自以为义和毫无悔意──象法利赛人──的人,他是不会医治的。
十.耶稣被问及禁食的事(九14~17)
九14 这时施洗约翰可能正在狱中。他的门徒遇到难题,便来见耶稣。他们常常禁食,但不明白为何耶稣的门徒倒不禁食。
九15 耶稣用比喻向他们解释。他说他是新郎,他的门徒是参加婚礼的客人。他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没理由要禁食表示哀伤。不过,他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了。他从他们当中被带走──被钉死和埋葬,升上天后,他的肉身便不与门徒同在了。虽然耶稣这番话不是在吩咐要禁食,但这番话确认禁食对于那些等候新郎再来的人,是合宜的操练。
九16 约翰的门徒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催使耶稣指出,约翰标志一个时代的完结,也宣布恩典新时代的来临。他又指出,不要把两个时代的原则混淆。把律法与恩典混淆,就如把未缩水的新布补在旧衣服上。衣服洗了以后,新布会收缩,把旧布撕裂,烂得无法补救。盖伯林解释得十分正确:
犹太式的基督信仰,宣称相信神的恩典和福音,却企图持守律法,推动律法的义。这比昔日拜偶像的以色列,更受神的厌恶。(注14)
九17 把两者混合,也象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新酒发酵做成压力,使旧皮袋裂开,因为旧皮袋已丧失弹力了。福音带来的生命和自由破坏了仪式主义的皮袋。
向人介绍基督徒的新时代,不免引起争论磨擦。基督带来的喜乐,不能被包容在旧约的形式和仪式中。事物必须有一个全新的秩序。朴定乔清楚指出:
故此,王警告他的子民,不可把旧的……和新的……混在一起。可是,基督教界却偏这样做。犹太教这块旧布为各地教会所接纳,并且缝在一块,制成所谓的「基督教」。结果混乱不堪,既非犹太教,也非基督信仰,不过是有名无实地用腐朽的行为替代相信永生神吧了。白白得救恩这新酒被倒进律法主义的旧酒袋会有什么后果?酒袋自然爆裂,把酒漏了出来。那宝贵的、能解生命饥渴的酒大部分流走了。律法因为与恩典被混淆了,便失去阻吓的作用;恩典因为与律法的行为混合起来,也失去美丽和特质。(注15)
十一.医治不治之病和使死人复活的能力(九18~26)
九18、19 耶稣正谈到律法时代的转变,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打扰了他的话。那人的女儿刚才死了,所以伤痛欲绝。他跪在主面前,请他去看他的女儿,并叫他的女儿复生。由于大部分的犹太领袖害怕别人的鄙视和厌恶,都不会向耶稣求助,但那人却来到寻求耶稣的帮助。耶稣赏识他的信心,便起程与门徒到他的家。
九20 又有另一次的打扰!这次是一个女人,她受着血漏之苦已经十二年了。耶稣从不因这类的打扰而生气。他泰然自若,态度可亲,让别人可以靠近他。
九21、22 医术根本治不好这女人。其实,她的病情还日益恶化(可五26)。她在穷途末路时遇到了耶稣──至少,她看见耶稣被群众挤拥包围。由于相信耶稣能够且愿意医治她,她便从人群中慢慢向前移步,摸他的衣裳遂子。耶稣从不忽略真正的信心。他转身说她得到医治了。那时候,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就痊愈了。
九23、24 跟着,经文转述那管会堂的女儿已死了。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从事哭丧的人边痛哭,边乱嚷──都是所谓「人为的伤痛」而已。主命令所有探望的人离开屋子,同时宣告那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许多研究圣经的人相信主在这里用睡了比喻死亡。有些却认为那女孩在昏迷状态。这个解法不否定耶稣能够把女孩起死回生,但却强调了在女孩根本未死的情况下,耶稣不愿别人以为他叫了死人复活。安德逊爵士持这个看法。他指出,女孩的父亲和所有人都说女孩死了,而耶稣却说她不是死了。
九25、26 耶稣拉着闺女的手,神迹便发生了──她起来了。神迹的事很快便传遍了那地方。
十二.使瞎子重见光明的能力(九27~31)
九27、28 耶稣从管会堂的人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他,求让他们看见。虽然是失明,但这两个人的灵却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们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认他是等待已久的弥赛亚并以色列合法的王。而且,他们还知道弥赛亚来到世上,他其中一个特征是能够让瞎子重见光明(赛六一1)。耶稣试验他们的信心,问他们是否相信他能作这事(使他们重见光明),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主阿,我们信。」
九29、30 然后,这位大医生就摸他们的眼睛,并说他们既然相信,就必能看见。他们的眼睛立刻完全复原。
人说:「看见就是相信。」神说:「相信就是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么?」(约一一40)希伯来书写道:「我们因着信,就知道……」(来一一3)。使徒约翰写道:「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13)。神不喜悦倚仗神迹才有的信心。他想我们相信他,单单因为他是神。
为何耶稣切切的嘱咐得医治的瞎子不可把神迹告诉别人?从八章4节中,我们知道或许他不想百姓因为这个神迹而在时机未成熟时封他为王。由于百姓尚未悔改,他要让他们先重生,自己才作王。此外,欢迎耶稣而引起的革命性起义,只会导致罗马政府以牙还牙,可怕地向犹太人报复。除此之外,主耶稣必定要先上十字架,方能作王。任何妨碍他到加略山的事物,都是与神所预定的计划相抵触的。
九31 那两个瞎子禁不住痊愈的欣喜,竟把他们得奇妙医治的事传遍了那地方。我们或许会同情他们,甚至会欣赏他们那般殷勤喜悦地作见证。可是,他们彻彻底底地违背了耶稣,不免造成更多害处,而非益处。他们这样做,可能会引起百姓对耶稣的兴趣,但这不过只是一种肤浅的好奇心,而不是受圣灵感动,想要认识耶稣。这算是出于感激,也不能以此为合理的藉口,去违背神的吩咐。
十三.使哑子说话的能力(九32~34)
九32 耶稣先使死人复活,然后让瞎子看见,现在又使哑子能说话。这些神迹似乎显示一种属灵的次序──先是生命,然后明白,再而见证。
邪灵使这个人成为哑巴,然后有人察觉并关注这哑巴,便把他带去见耶稣。神要祝福那些把别人引到耶稣面前的无名氏!
九33 鬼一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我们当然可以假定,他用恢复了说话的能力,来敬拜和见证那位医治他的大恩人。平民百姓都承认,以色列在见证前所未有的神迹。
九34 然而,法利赛人却说,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这就是耶稣后来所提到的不可宽恕的偏差(太一二32)。把圣灵所行的神迹,歪曲说是藉撒但而行,就是亵渎圣灵。虽然其它的人藉接触基督得着医治祝福,法利赛人在属灵上却依然是死的,他们眼瞎不见,而且愚拙不可挽救。
陆.弥赛亚王差派往以色列的门徒(九35~一○42)
一.收割工人之需(九35~38)
九35 所谓的「第三次加利利巡回旅程」就是从这节开始。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传讲天国的好消息──他是以色列的王,众人若悔改认他,他便要在他们中间掌权。这福音给予以色列一个真正的国度。假如以色列真的悔改接受耶稣,将会有甚事情发生?圣经没有回答。我们知道基督仍会受死,好叫神因他的义而看历代的有偏差的人为义。
基督在教导和传道的期间,也同时医治各种疾病。弥赛亚的第一次降临,是以神迹为特征,以卑微的身分降世施恩;然而这一切标志着他第二次降临时,是带有能力,满有荣耀的到来(参看来六5:「来世权能」)。
九36 耶稣看见以色列有许多的人,困苦无助,就仿佛看见没有牧羊人的羊一样。于是,他就怜悯他们。啊!也许从耶稣的慈心,我们就更明白那些失丧和垂死的人,是何等悲惨无援。他们是何等需要我们时常为他们代祷:
让我能象我的救主那样观看这些人,
直至泪水充塞眼帘,视野模糊;
让我能用怜悯的目光凝视流离的羊,
因着他的爱甘愿爱他们。
九37 要收的属灵庄稼多,作工的人却少。这个问题至今尚存;作工的人往往比所需要的少。
九38 主耶稣叫门徒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留心:呼召并不是由于需要。工人应当受差派才去作工。
神儿子基督差派了我,
往那午夜之地;
他那被戳穿的双手,
立我完全他的大能使命。
~伯芬
耶稣没有指明庄稼的主是谁。有人认为庄稼的主是指圣灵。在十章5节中,耶稣亲自差派门徒,由此可见,似乎他自己就是庄稼的主;我们在普世福音事工上要向他祷告。
二.十二门徒的呼召(一○1~4)
一○ 1 第九章末节中,主吩咐他的门徒祈求更多的工人。若要能真心的这样求,信徒必须先愿意自己去作工人。所以,我们在这里见到主呼召了十二个门徒。他从前已拣选了他们,不过现在呼召他们,叫他们把奇妙的福音信息带给以色列国。主的呼召使门徒有权柄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由此可见耶稣的确无与伦比。人们或可施行神迹,但无人能授权别人行使大能。
一○ 2~4 这十二使徒记述如下:
1.西门,又称彼得。一个冲动卤莽、心地仁慈、感情充沛的人,他是天生领袖的料子。
2.他兄弟安得烈。施洗约翰把他介绍给耶稣(约一36、40),然后他把他兄弟彼得带去见耶稣。其后,他以把人带去认识耶稣为他的任务。
3.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他后来被希律杀害了(徒一二2)──十二门徒中的第一个殉道者。
4.雅各的兄弟约翰。他也是西庇太的儿子,是耶稣所爱的门徒,我们实在要感激他写了第四卷福音书、三封约翰书信和启示录。
5.腓力。他是伯赛大人,他把拿但业介绍给耶稣。我们不要把他和使徒行传中的福音传道者腓利混淆。
6.巴多罗买。相信他就是拿但业,这个以色列人心里毫无诡诈(约一47)。
7.多马,又名底土马,即「双胞胎」的意思。他一向被公认是「怀疑的多马」。他的疑惑使他最后才恭敬地承认耶稣(约二○28)。
8.马太。以前曾是税吏,是本福音书的作者。
9.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关于他的事记载得很少。
10.达太。他又称为雅各的儿子犹大(路六16)。只有约翰福音十四章22节记载关于他的事迹。
11.西门,是个迦南人。路加福音称他是奋锐党的人(路六15)。
12. 加略人犹大。就是出卖我们主的那人。
这些门徒可能正是二十多岁。他们在不同的生活圈子中被耶稣拣选,也许这些青年人正是年轻有为,无论如何,他们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便是与耶稣作伴。
三.往以色列的使命(一○5~33)
一○5、6 本章余下的经文提到耶稣把一个特别的行程──往以色列家──吩咐给门徒。我们不可把这事与日后耶稣差遣七十二个人(路一○1),或与大使命(太二八19、20)混淆。这次是短暂的传道事工,旨在宣告天国近了。虽然有些原则对神历世历代的民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有些原则却在日后被主耶稣证实并非永久不变的(路二二35、36)。
首先,耶稣指示了门徒该走的路。他们不走外邦人的路,也不进撒玛利亚人的城──那里种族搀杂,为犹太人所厌恶。他们此时只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传道。
一○7 所传的信息是宣告天国近了。因这信息是特别向以色列人宣告的,如果他们拒绝接受,便没有藉口了。王亲身来到,天国已经近了。以色列必须决定接受他,还是拒绝他。
一○8 门徒得到耶稣的授权认定,使所传的信息更为可信。他们要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注16)、叫长大麻风的洁净,并把鬼赶出去。因为犹太人要求神迹(林前一22),神便亲自降临,显神迹给他们看。
至于报酬方面,主的代表所作的是白白的事奉。门徒不必付代价便得到祝福,他们也同样向他人施惠。
一○9、10 他们不必事前为旅程预备所需。作为以色列人,他们只向以色列人传道。作工的工人应当得到他们的食物,这是犹太人中众所周知的原则。所以,他们不必带金银铜钱、载食物的口袋、两件褂子、鞋或拐杖。这里大概是指多馀的鞋或多馀的拐杖。如果他们已有一枝拐杖,便可把它带随身旁(可六8)。这种做法,是叫门徒知道他们每天的所需,都会得到供应。
一○11 至于住宿方面,又有什么安排?当他们进到一所城,便要寻找好人家──接受他们是主的门徒,并且开放心灵,愿意听他们信息的。只要他们找到这样的好人家,便要一直住在这人的家里,直至离开那城,而不是另寻更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迁移到别的家去。
一○12~14 如果这家人接待门徒,门徒便要请他们安,对他们的殷勤款待表示谢意和感激。相反,若这一家拒绝接待主的使者,门徒便不必替他们向神求平安,即不必祝福他们。不但如此,门徒更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以行动表示神的不悦。谁的家不接待基督的门徒,基督也不会接纳他们。
一○15 主警告说,拒绝接待门徒的人在审判的日子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堕落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更厉害。这证明地狱的刑罚是有等级的,否则又为何说有些人所受的比其它人还容易受呢?
一○16 耶稣在这里教导十二位门徒面对迫害时要谨慎他们的行为。他们会象羊进入狼群,被设法要毁灭他们的邪恶之徒包围着。他们应当灵巧象蛇,提防不必要的过犯,避免受骗而对某些情况作出妥协。此外,他们也当驯良象鸽子,披戴用公义和真信心作成的盔甲来保护自己。
一○17 他们要提防不信神的犹太人,因这些犹太人会把他们交给公会,并且要在会堂里鞭打他们。他们不仅会受到人民的攻击,在信仰上也会受到攻击。
一○18 他们为基督的缘故,会被拉到诸侯君王面前。可是,神会胜过人的邪恶。「人类虽然邪恶,但神有他克制的方法。」门徒仿似失败,然而却得着无法媲美的权利,在统治者和外邦人的面前作见证。神所作的一切都有他的美意。尽管基督信仰遭到掌权者的迫害,然而「信仰教义最能帮助的,是那些被他指定要作统治的人。」
一○19、20 门徒受审的时候,不必预先构想要说的话。时候到了,神的灵会赐门徒神圣的智慧回答问题,好叫基督得荣耀,并且彻彻底底地令拘捕门徒的人感到混乱和困惑,使他们受挫。诠释第19节时,切勿走向两种极端。第一,天真地认为基督徒从来不须预先准备所传讲的信息;第二,认为这节经文不适用于今天。其实,传道人在神面前祷告等候,为某情况寻求适合的话语,是正确可取的。可是,所有信徒在特殊的情况下,也确实能得到神的应许,靠圣灵的指引,得着智慧述说神的话。他们成了代言人,替父的灵说话。
一○21 耶稣预先警告他的门徒,说他们会面对叛逆不忠的事。弟兄会告发弟兄;父亲会出卖儿子;儿女会与他们的父母为敌,最终害死他们。
麦柯理说得十分好:
我们是与先贤共同面对从世界来的憎恨……仆人不能期望敌人加诸他们的苦,比主承受的轻省。既然世人把耶稣钉十字架,跟随他的人便必不会受到隆重的接待;既然世人只把荆棘冠冕戴在主的头上,我们便必不会享受桂冠了。……让我们明白世界恨恶我们,其实是「因为基督的缘故」,而非因为我们本身有什么值得恨恶之处,也不是因为我们所代表的那位仁爱之主不值得敬佩。」(注17)
一○22、23 门徒会被众人恨恶──包括所有文化、国家、阶层的人等。「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节经文似乎意味着救恩是要靠坚定不移的忍耐方能得着。事实却不然,因为圣经告诉我们,救恩是因着相信神的恩典而得的,是白白赐下的礼物(弗八8、9)。此外,这节也不能解作贯切地忠于基督,肉身便不死,因为前一节预言到一些忠心的门徒是会为主而死的。简单而言,这节指忍耐是真正得救的印记。真正的信徒遭迫害时会忍耐到底,坚定不移。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3节有同样的说法,指出馀下的犹太人忠心耿耿,在大灾难的日子不妥协,坚持对主耶稣忠心不屈。他们的忍耐显出他们是真正的门徒。
当圣经的篇章谈到将来的事,神的灵往往由可见的将来,转移谈到较远的将来。预言可以有部分应验和即时应验的特质,也可以有完全应验和较迟才完全成就的特质。例如,一个篇章可以同时意味着基督两次的到来,而不加解释(赛五二14、15;弥五2~4)。在第22和23节中,主耶稣作出了这类的预言。他警告十二门徒,说他们要为他的缘故受苦,然后,他又仿似看门徒为大灾难中的犹太人,是向他委身的跟从者。他由起初的基督徒所受的审判,转而谈到那些在他第二次降临前的信徒。
第23节前部分可以是指十二门徒。可是,「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如果有合适的方法逃走,门徒是不必留下受仇敌暴君的辖制。「避开危险没有错,逃避责任则作别论。」
第23节下谈到基督来到世上掌权之前的日子:「……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这里不是指十二门徒的传道事工,因为那时人子已经来到世上,是他差门徒传道的。有些解经家认为这节是指主后七十年时,耶路撒冷遭受破坏一事。可是,「人子就到了」这句却很难解释这场灾难,故把这节解为耶稣第二次的降临更为可取。大灾难的时候,基督忠心的犹太弟兄们会与天国的福音共同前进。他们会受逼迫,遭杀害。他们还未走遍所有以色列的城,主耶稣便回来审判他的敌人,建立他的国。
第23节和马太福音二十四章14节似乎互相矛盾。前者提到以色列的城邑尚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然而,后者却说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耶稣才再降临。其实两者并非矛盾。福音要传遍万国,却不必传到所有人面前。神的信息会遭到强烈的反对,传道人会严苛地受到迫害,并受阻在以色列国。故此,不是所有的以色列城都可以走遍。
一○24、25 主的门徒常常疑惑为何要忍受迫害。若耶稣真是弥赛亚,为何他的门徒要受苦,而非掌权?在第24和25节中,主预知他们的困惑,并且给他们解答,提醒他们与他自己的关系。他们是学生;主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仆人;主是他们的主人。他们是家人;主是他们的家主。学生是要跟从老师,而非超越老师。仆人不应期望他们所受的比主人轻省。如果人们称可敬的家主为「别西卜」(「苍蝇的主」,是鬼王,犹太人用此名指撒但),他们既是家里的一员,就必受更大的侮辱。作门徒包括与主一样承受别人的排斥。
一○26、27 主三次叫跟从他的人不要害怕(26、28、31节)。首先,他们不应怕那似乎得胜的敌人;将来他要在荣耀中降临,证实他是得胜的主。福音在那时是掩盖不为人知的,而主的教训也是较隐藏的。过不久,门徒便要大胆地宣讲基督的信息,这信息是主暗中私下告诉他们的。
一○28 第二,门徒不应怕那些狂暴之徒。他们最多不过是杀身体。对于基督徒来说,肉体之死并不是大悲剧。既是与基督同死,便好得无比了。死不过是脱离了偏差、忧伤、疾病、苦楚和肉身,而转为进入荣耀的永恒。故此,就算恶人在神的儿女身上作了坏透不堪的事,其实反倒是最美的事。
门徒不应害怕那些人,相反,他们应害怕那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主。这是最大的损失──永远与神、基督和盼望隔绝。我们无法计算属灵的死有多少损失,但却要不惜一切来避免这样的结局。
本节中,耶稣的一番话促使笔者记起圣徒诺克斯的墓志铭中所述:「在这里躺着的人害怕神到了一个地步,他不害怕任何人。」
一○29 门徒在炽烈的审判中,可以信得过神的看顾。主耶稣用遍地可见的麻雀来解释他必看顾。两个微不足道的麻雀是卖一分银子,但若父不许,即没有他的赞同或在场,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正如有人曾说:「神出席每一只麻雀的丧礼。」
一○30、31 亲自看顾小麻雀的神,同样能准确知道他每一个儿女的头发有多少根。故然一根头发比不上一只麻雀的价值。这说明神的民比许多麻雀还贵重。那么,又何须害怕?
一○32 既然如此,基督的门徒不是更当无惧地在人面前认他么?他们所受的耻辱和蔑视,主在天上必多多的报答他们,且要在天上的父面前认他们。在这里,认耶稣包括了认他是主、是救主,并且在生活和嘴唇上都认他。在承认耶稣为主的十二门徒中,大部分的今生结局都是为主殉道。
一○33 在地上拒绝基督的人,将来在天上的父面前也会遭到拒绝。拒绝基督是指拒绝认他作生命的主。那些在生活上如此说「我从不认识你」的,将来主也会对他们说「我从不认识你」。主不是指在承受压力下作出暂时的否认如彼得的。他是说那些惯常拒绝他,和定意否认他的人。
四.刀兵之乱而非太平盛世(一○34~39)
一○34 我们必须从比喻的角度看,方可明白我们的主在这里所说的话。他提到他来临所带来的实际后果,而这些事件的发生也是他要来临的目的。他说他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其实,他的确要把和平带来(弗二14~17),要世人藉他得拯救(约三17)。
一○35~37 一旦成为跟随主的人,信徒的家人便会反对他们。不信的儿子会反对得救的父亲;未得救的女儿会反对成了基督徒的母亲;未重生的媳妇会憎恶重生得救的婆婆。所以,基督徒便往往要从基督和家庭之间作选择。基督徒不应容让任何亲属关系影响他们对神的忠心。他们必须先考虑救主的因素,才顾及父亲、母亲、儿子或女儿。门徒要付的其中一个代价是经历压力紧张、冲突争吵和与家人疏离。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比面对家人的憎恨更痛苦的。
一○38 可是,有一样东西比家庭更容易使基督徒随流失去──爱自己的生命。故此,耶稣再说:「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当然,十字架是极刑的一种。背起十字架跟从基督是指愿意放弃一切而爱主,即使是死,也视之如归,在所不计。并不是所有的门徒都要为主牺牲性命,但却要看重神,不再看自己的生命为宝贵。
一○39 自我保护的天性必须被基督的爱所制服。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基督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人往往企图保障自己的生命,一方面避免受痛楚,同时又不愿丧失完全交托给神的生命。其实这却是生命的最大损失──过满足自己的生活。生命最大的作用是事奉基督。若有人因为爱主而失丧生命,他将要得着真正完满的生命。
五.一杯凉水(一○40~42)
一○40 并非每个人都拒绝接受门徒所传的信息。有些人认出他们是弥赛亚的代表,而且也厚待他们。门徒能力有限,无以回报这些人的款待,但他们毋需烦恼,因为这些人怎样对他们,便是怎样对主自己。主会按他们所作的报答他们。
接待基督的门徒等于接待基督自己;接待他便是接待差他来的天父,因为天父差基督代表他到世上来。这就好比接待由政府差派而来的大使,是乐意与该国进行外交往来。
一○41 凡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的,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裴雅森有这样的评论:
犹太人看先知的赏赐为最伟大的事,因为王帝虽然奉主的名统治国家,祭司虽然奉主的名事奉,但先知是从主而来,训示祭司和王帝。基督说,如果人因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协助他,便会得到先知所得的赏赐。那么,试想想批评传道者的后果如何!你若协助他传讲神的话,并且鼓励支持他,你便得到他所得的部分赏赐。相反,你若为难他,使他无法执行职务,你便会失去赏赐。能够帮助行善的人是件伟大的事。你不应只看重他的衣着、态度、仪态或声线,反要问自己:「这是神给我的信息吗?他是否神为我的灵魂而差来的先知?」若他是神的先知,便要接纳他,欣赏他的讲话和工作,然后才可得他所得的部分赏赐。(注18)
凡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以外表和物质去评价别人,便不明白真正的品格往往藏在平庸的外貌里。一个人怎样对待最平凡普通的门徒,便反映他如何对待主自己。
一○42 善待跟从耶稣的人,是神不会不知道的。即使基于门徒是跟随主的人而把一杯凉水给他们中间的一个喝,神也会全然地赏赐行这事的人。
因此,主最后以王室的尊贵授以十二位门徒。他们诚然会遭反对、拒绝、捉拿、审判、被押下监,甚至可能被杀。可是,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身分是主的代表人,并且能为王说话和事奉王是何等荣耀的特权。
下一页马太福音11-15章注释
下一页马太福音11-15章注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