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7年4月1日星期六

"偏"在汉语中可用作表示性格缺陷


李世民九偏九失观人术-转贴
为何天下人才都愿为李世民所用?关键在于领导者善于观人之长、察人之短,再置于正确位置,收服人心。
伯乐,要收服最难驯的千里马时,必须先学会九偏九失观人术。
如果说现代企业最会用人的CEO(执行长),非前奇异(GE)总裁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莫属;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太宗李世民,其识人、收服人心之术,无疑是中国史上最佳的CEO。
唐朝人才济济,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与艺术家等,百家争鸣。李世民用人也十分国际化,他不但自己精通多国语言,朝中大臣甚至有外国人。例如,突厥族的阿史那忠, 就担任右骁卫大将,也因为广开天下之才,在肃宗时,甚至有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在唐任官。
唐代有如此的人才高峰,当然得有「伯乐」才能识千里马。而伯乐李世民的人才观,就是要让「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不过人心难测,人才更是千百种性情,如何识人,进而驭人有术?
善用偏才,则无才不用:房玄龄善策、杜如晦果断,互补定唐律。
三国时代的刘邵着有《人物志》,其中就提到,人才的性情不同,各自会产生性格上的偏失,因此归纳出「九偏九失」。
因此,名君除了观人之所长,还要察人之短,一正一反,才能知人用人。
而聪明如李世民,也很早就悟得,「全才」稀有,「偏才」才是绝大多数。 一个领导者,不应苛求全才,而是善用每个「偏才」,并将其截长补短,成就一个最佳团队。
他曾说,良将没有放弃的人才,明主没有不要的学士。
而聪明的领导人,必须「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归纳他的用人心法则是:「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又譬如,性格刚强的人,成在于可以矫正邪恶,失在于激烈的攻击对方;乐善好施的人,胸襟宽广,但是交友太多,难免龙蛇杂处;足智多谋的人,善于掩饰感情,长于权术计谋,但下决断时常常犹豫不决。
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即是一例。 大唐名相房玄龄辅佐太宗三十一年,是贞观第一名相,但在史书上却几乎看不到记录他政绩的功劳。因为房玄龄属于谋臣,在太宗的人才库中,他精于谋略,总是低头默默做事,也不张扬自己的功劳,进谏也谦让,所有功劳,全归主子。 但在性格上,这种掩饰自己欲望的人,做事务必求全求美,遇判断则容易犹疑不决。 因此,在擘画安邦定国之略时,房玄龄见解精辟,但因不善取舍、整理,他总是很难决定采用哪一条办法。
而另一名相杜如晦,虽然不善于想事,但针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他却能够进行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 因此,李世民让房玄龄、杜如晦两人搭档,齐心制定了大唐的律法,也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
用人不疑,以收服人心:力排众议降敌将尉迟敬德,为其夺天下.
识人之后,还要懂得收服人心。李世民深谙要收服最难驯的千里马,必须肝胆相照,必须用智取才。
「用人不疑」,则是他任用贤才的最大特色。
一般领导者,大都不敢用降将,一怕造反,二怕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恩怨,大胆重用原来**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 用这些敌营之人,领导者如果没有充分自信,即使收入阵营中也未必能用,但李世民不但让这些臣子心服口服,魏征、王珪更成了贞观之治里的一代名臣。在降将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太宗收服猛将尉迟敬德。为了找到可以帮自己打天下的猛将,太宗不但使出权术,后又示以肝胆换得忠臣。
尉迟敬德在隋朝末期,本是隋将刘武周军中大将,唐太宗一眼就看出他是将才,几次劝他归降。尉迟回覆,除非主子死了,才会归降。 太宗为求此才,居然派人找了一个很像刘武周的人,砍下首级到尉迟帐中,让他信以为真,依承诺归降。
不过当时降唐士兵中有人叛变,有些将领怀疑尉迟也可能叛变,因此向太宗说,此人归降不久,感情不深,若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但李世民却说,「我想的和你们不一样,他如果想叛变,早就叛变了,」反而下令释放。
更高明的是,他释放尉迟后,再次采取怀柔政策,对尉迟说:「大丈夫义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 「我不会听信馋言而害忠良,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就以此金相助,以表一时共事之情。」言语上欲擒故纵,其实是要用重金表示诚意。
平时做事莽撞的尉迟,提起箱子,没想到金子之沉重,连一介猛将都提不动,太宗的收服计,果真让尉迟誓死效忠。
尉迟敬德属于性格刚略之人,骁勇善战,但勇猛的个性却粗枝大叶不顾后果。
刚略型的人,最适合打天下,因为他不瞻前不顾后,更不贪生怕死,只要他认定的主子,一定至死追随,正是创建新格局必用之人。
事实上,尉迟后来在玄武门事件中,就是一箭射死太宗弟弟元吉,助太宗夺天下的功臣,其间还几度在战场上护主冲出重围,救了太宗的性命。
不过承平时,刚硬不拘小节反而成了弱点。有一次,李世民庆功宴请老部下,尉迟也在被邀之列,但他发现自己讨厌的人,座位居然在自己之上,当场发作。皇帝的堂弟李道宗来劝,尉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出拳,几乎打瞎他一只眼睛。 李世民十分生气,教训尉迟说,「我翻读汉代史书,看到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善终的很少。」后来尉迟辞官在家,郁郁终老。
精英汇流,生制衡效果:关中、东方与南方文武人才都重用
唐太宗在尚为秦王时,就有天策府十八学士;在贞观十七年,又立下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从这些功臣名将中,都可以发现每个人有其性格上九偏九失的问题,但是太宗依然知人善任,完成最佳团队。
像执法者戴胄,精通律令,执法公正,但对一般文人反而非常轻视,不懂得因不同职位而选用不同人才的道理,遭到许多批评。 個性倔強的人,不知變通,但用在執法上,反而能公正不阿。 个性倔强的人,不知变通,但用在执法上,反而能公正不阿。
外交家温彦博,曾经裁掉许多冗员,被裁官员去找他理论,他虽在口头上辩得这些人哑口无言,却提不出让人心服的理由,而遭到当时的人批评。不过李世民却将其长处用来接待外国使节,和这些外国使节言辞交锋时,温彦博总是态度雍容、口若悬河、声韵高朗,言词中就把唐朝的大国之风展露无遗,外国使节也大为失色,把事理透过言语一一剖析清楚,这是温彦博的长处。
唐太宗的治国宏略,关键之一,就是他懂得重用不同的人才,包括:来自关中的功臣、东方的豪杰、南方的文臣,这三股势力汇流后,产生不同的识见,既互补又可以制衡,以成大局。
优点背后,必有缺陷──「九偏九失」性格分析:
刚略之人:性情刚强的人,阐论大事,弘阔广博、见识高远;处理小事则易粗略疏忽。
抗厉之人:性格倔强的人,遵守法令、公正无私;但是不善于周旋商量,遇到需变通之事,易乖戾不通。
坚劲之人:性格坚定的人,讲求实际,剖析事物机理,清晰详尽;但涉及大的道理,论述易肤浅。
辩给之人:能言善辩的人,推断人事,所见精辟;但论及根本问题,则可能说不周全。
浮沉之人:随波逐流的人,不能深入思考,闲聊漫谈时豁达,但心高气傲,要归纳重点时,却言不及义。
浅解之人:见解浅薄的人,听到精彩的言论,会摹拟高明而愉悦;但探究精微道理,易因烦难而掉转方向,虚浮无根。
宽恕之人:宽宏大量的人,论说仁义礼智,弘大又合于规范;但从事具体事务,则迟缓舒慢而不能济急。
温柔之人:温和柔顺的人,体味道理,行之有效,且和平畅通;但遇到疑难问题,则软弱无能而易逃避开脱。
好奇之人:标新立异的人,涉权略谲诈,不受礼法拘束而卓越出众;但要他处理正常事务时,却发现他办事不合常理,且易遗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