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

彼得后书 简介


彼得后书

简介

「(彼得后书)散发着基督的香气,并满了对他再来的期望。」
~何力生

壹.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
上述的一句引言特别有意思,因为说话者与今日很多人一样,否定这书信的作者是彼得。他也承认:「这书信确有彼得的特色及神韵。」(注1)讽刺的是,以上的两句话却正好十分扼要地将彼得后书的独特之处总结起来。
当离经背道的黑暗岁月临近之时,这封简短的书信写出主再来的盼望。这封信固然令人联想起彼得的生平和个性,而对于那些愿意细听这小书信的信息的人来说,这书信也散发着基督的香气。

贰.作者
美国一位杰出的保守派新约圣经学者最近说:「在严谨的正统圣经批评学来说,彼得后书和旧约的但以理书及以赛亚书一样,是分别功力的指标。」近代的解经家甚至不愿花功夫去否定彼得是彼得后书的作者。他们假定彼得并没有写这封信的观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与其它新约书卷相比,要确定这书信是否真本的确有更大的困难,不过其困难程度却肯定不是形容中的严重。
外证 虽然坡旅甲、伊格那修和爱任纽经常引用彼得后书,但篇幅实属有限。然而,如果初期教会没有弄错,犹大书的成书确实在彼得后书之后;那么,犹大书内就保存着彼得后书在第一世纪已有的证据(参考犹大书的简介)。德国学者薛恩认为,这证据已经足够。继犹大之后,俄利根是第一个引用彼得后书的人,其后是奥林匹斯的麦托丢(他在戴克里提皇的统治下殉道),及该撒利亚的傅米里安。虽然优西比乌怀疑彼得后书是否真本,却承认大部分基督徒都接受这卷书。
穆拉多利经目没有将彼得后书包括在内──不过彼得前书也没有包括在内;再者,这经目并不是一分完整的文件。虽然耶柔米知道有人怀疑彼得后书的真确性,但他与其它主要的教父如亚他那修和奥古斯丁一样,都承认这卷书并非伪托。教会整体也抱这个观点,直至宗教改革时代为止。
为什么彼得后书在外证比其它书卷逊色?首先,这书信的篇幅简短,显然没有被广为抄录,而内容方面又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事实上,上述第二点有利于证明彼得后书的真确性:异端者所写的书卷,往往会加上一些道理,是与使徒的教训相违背的,或是稀奇古怪的。早期的教会对彼得后书如此小心,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当时有几本伪经借用彼得之名,传播诺斯底主义异端,例如《彼得启示录》。
最后,有一点必须知道,虽然彼得后书是几卷受部分人士质疑的书信(属「有争执经」[antilegomena])之一,但从来没有任何教会认为这书信是伪造的而拒绝接受。
内证 否定彼得写这书信的人,强调彼得前书与后书在风格上有差异。耶柔米认为这是因为彼得用了另一个书记。其实,彼得前书和后书之间的差异,远不及这两卷书与其它新约书卷之间的差异。这两卷书都用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词汇,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中的多次讲道和生平事迹相符。
书信中对彼得往事的引述,同时被用来支持和反对本书的真实性。部分拒绝接受彼得是作者的人认为,应有更多引述;另一些人却认为太多的引述,必定是伪托者处心设计的!然而,到底有什么理由要伪造这么一封书信?那些拒绝接受其真确性的人挖空心思,尝试想出种种的理论来,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然而,当我们研究这书信时,却找到一些内证,足以证明彼得的确是这书信的作者:
在一章3节,作者将信徒形容为蒙主用自己荣耀和美德所呼召的。这令我们想起路加福音五章8节,主的荣耀慑服了彼得,以致他喊着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有偏差的人!」
当作者提出可以使读者永不失脚的良方时(彼后一5~10),我们立即想起彼得的跌倒,以及他因此所受的痛苦。
一章14节尤为重要。作者蒙主耶稣指示,知道自己快要离世。这与约翰福音二十一章18至19节的记载完全吻合。在该处经文,耶稣向彼得揭露,他会在年老时被杀。
一章13至15节中的「帐棚」(棚)及「去世」二词,同时见于路加福音登山变象的记录(路九31~33)。
一章16至18节对登山变象的引述,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彼得是本书信的作者。作者当时就在圣山上。换句话说,他不是彼得,就是雅各或约翰(太一七1)。这封书信的作者声称自己是彼得(一1),不是雅各或约翰。
二章14和18节中用的「引诱」一词,原文是deleago,即用鱼饵捕捉。这是渔夫的术语,与彼得尤为相称。
作者在三章1节提到有头一封信,可能就是指彼得前书。他在三章15节提到保罗时,语调亲切,这在使徒来说是很自然的。
最后一个使人回想起彼得生平的字眼,见于三章17节。「坚固」一词,与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2节耶稣所用的「坚固」──「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在原文是同一个字根。这字根也用于彼得前书五章10节和彼得后书一章12节。
最后,跟教牧书信的情况一样,可能因为彼得尖锐地抨击离经背道者,以致现代有这么多人质疑彼得后书,认为这卷书并非出自使徒的手笔。
当我们研读这书信时,相信会找到更多内证,证明本书是与使徒彼得有关的。不过,我们的重点应是回到本书去,看神透过这封信对我们所说的话。

叁.写作日期
要断定彼得后书的写作日期,取决于对其真伪的观点。主张本书信是伪托的人,认为成书日期是在第二世纪。从历史和属灵的角度看,教会认为彼得后书是属乎正典的。我们既接纳这看法为正确,便应断定其成书日期是在彼得快将离世(主后67或68年)之时,即主后六十六或六十七年。

肆.背景与主题
在彼得这封书信中,有两个组成部分是明显地互为不利的:预言的话(一19~21)和在信仰上的偏离(二)。彼得已预见假师傅的出现,他们会引进「陷害人的异端」,纵容人过着放荡败德的生活。这些人认为相信末日审判是可笑的(三1~7)。在彼得的时候,情况尚未出现,但到犹大书的时候,这情况已渐渐产生了(犹4)。当基督徒不再渴望基督再来,反而安处于世(在君士坦丁及其继承者的统治下),教会的道德水平便一落千丈。今日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十九世纪复苏的、对预言真理的兴趣,今日在很多教会圈子中已不断缩减了。在不少教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放纵生活,证明彼得确是蒙神默示,写出每一个基督徒时代所极需要的真理。

大纲

壹. 问候(一1,2)
贰. 呼召信徒培养坚强的基督徒品格(一3~21)
叁. 预料会出现假师傅(二)
肆. 预料会出现好讥诮的人(三)

评注

1(简介)何力生(E.G. Homrighausen ), The Second Epistle of Peter, Exposition, IB, XII, 1957,页166。
2(一5)引自作者的朋友奥尔信的讲道。
3(一5)蓝斯基(R.C.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pistles of St. Peter, St. John and St. Jude,页266。
4(一5)这著名的故事经常为人所缕述。例如S.M. Houghton的Sketches from Church History,页114~116。
5(一6)李罗伯(Robert G. Lee), Seven Swords and Other Messages,页46。
6(一16)当我们用两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意思,例如「面红」和「耳热」表示非常激烈,这就称为重言法(源自希腊文,即二词一意)。圣经时常用这种表达方式,这里就是一例;我们应懂得这种语文方式。
7(一16)洛宾孙(J.A.T. Robinson), Honest to God,页32、33。
8(一18)罗马天主教的传统认为,登山变象的地点是在他泊山,山上也的确建有神坛。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泊山并非高山,但福音书却说这山是「高山」。此外,在主的时代,他泊山上很可能有罗马兵丁驻扎,所以绝非进行这样私人启示的适当地点!黑门山乃位于加利利的北面,是一座高山,山顶积雪,登山变象的事很可能在这里发生。
9(一20)希腊文epilusis可以译成「来源」,也可译成「解说」。
10(一20)杨庭道(D. T. Young), The Unveiled Evangel,页13、14。
11(一21)批判性文本(NU)译为「人从神的角度说话。」
12(二1)顾思伟(W.A. Criswell),The Evangel, Largo, FL, Nov.49, 页1。
13(二1)费利(Nels Ferre), The Sun and the Umbrella,页35、112。
14(二1)甘格来(Gerald Kennedy), God's Good News,页125。
15(二2)洛宾孙(Robinson), Honest,页118。
16(二2)美国全国基督教协会, Called to Reponsible Freedom,页11。
17(二6)蒲乐克(A.J. Pollock), Why I Believe the Bible is the Word of God,页23。
18(二10)美国Pageant Magazine,一九六五年十月号。
19(二16)蓝斯基(Lenski), Interpretation,页326、327。
20(二17)NU文本缺了「永远」一词,但极相似的犹大书13节则不缺。
21(二18)NU文本为「仅仅脱离的」。
22(三10)NU文本并不是「烧尽」(katakaesetai),而是「被找到」(heurethesetai),大概是指「完全坍塌」之意。
23(三16)伯恩斯(Albert Barnes), Notes on the New Testament, X:26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