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規範的行為就是偏差〈Deviance〉(Stark,1997)一般說來,偏差的定義亦有很廣泛的意含,基本上,就是指當行為違反了規範便稱這種行為為偏差,由此不難知道,偏差在各個社會的定義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在每一個社會當中所有規範也有其不同之處,所以偏差行為的界定也會隨之有所差異,例如:在阿拉伯回教社會裡,男性可以一夫多妻,但是在基督宗教的社會裡卻是偏差的行為,因為在基督教裡一夫多妻是違反他們的社會規範的,在基督社會裡只允許一夫一妻制,甚至於在某一些教派裡,連離婚都有可能是一種違反規範的行為,因此可見偏差的是會隨著社會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別。既然已經知道偏差所指涉的是違反社會規範,在這裡順帶提到犯罪的定義,所謂犯罪〈Crime〉所指涉的就是違法的行為,像是強盜、偷竊、攻擊、謀殺……等行為均屬之,違法指的就是違反社會當中法律制定,一般說來,法律就是規範和價值的最低限度和界線,當為行為構成了犯罪之後,必定也違反了規範。
簡單舉例來說,在課堂當中睡覺是一種偏差行為卻不見得是違法的行為,而搶取他人財貨、殺害他人的性命就是一件既嚴重違反規範也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由此得知,犯罪行為和偏差行為是有程度上的區別的,犯罪是更甚於偏差的行為失當,在處理方面,偏差的處理方式可以用非正式的社會控制來約束和改正,像是規勸或是輔導就是,不見得一定要使用到正式的社會控制,(好比說是監獄,就是一種正式的社會控制)就有可能導正行為錯誤,而犯罪則是因為已經違反了法律的規定,必須依據正式的社會控制的方法,像是進入監獄或是審判死刑,依其違反法律情節重大與否來判定。偏差與犯罪兩者的比較如下表4。
表4 偏差與犯罪比較
違反法律 | 違反規範 | 處理的社會控制 | 例子 | |
偏差 | 不一定 | 有 | 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或是正式的社會控制 | 上課打瞌睡、隨地亂丟垃圾、說謊騙人。 |
犯罪 | 有 | 有 | 正式的社會控制 | 販毒、搶劫、偷竊、謀殺、毀謗、詐欺。 |
一般來說,要探索偏差的行為的成因和和遏止的研究以及理論相當的多,以下將列舉另一個理論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這個理論是關於偏差行為是否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有所強化其行為的理論。
四.標籤理論〈Labeling theory〉:
標籤理論是指關於偏差像是一個類似連鎖反應的行為,當作行為者在初犯了偏差行為後,在被社會中的他人貼上是此人犯有偏差行為的標籤後,不但沒有改善行為,反而還繼續做出違反規範的行為(Stark, Rodney, 1997)此即為標籤理論所指的效果。這裡有兩個相關的概念,就是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以及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
初級偏差的定義為在標籤理論當中,一個導致被貼上標籤的偏差行為就是初級偏差,次級偏差的定義為一個因為犯了偏差行為而對他人貼上不好的標籤之後,反而對此不良的標籤有所反應,並且繼續持續這樣的偏差行為,這種因為他人貼標籤持續的偏差行為就叫做次級偏差(Stark, Rodney, 1997)。例如:當一個人第一次違反規範的時候,人們會給此人貼上標籤,這些標籤例如是:胖子,髒鬼、懶惰…..等,舉例來說:當一個人第一次隨地吐痰被發現,人們可能會稱此人為髒鬼,而此人的偏差行為就稱初級偏差〈Primary deviance〉,而稱此人為髒鬼的動作就叫做貼上標籤〈Labeling〉,當人們在給這個人貼上「髒鬼」的標籤之後,此人很有可能因為人們給他貼上的標籤而有了「越是說我違反規範,越是要做違反規範的行為給人家看!」的心態,便因此就繼續行使吐痰這個偏差行為,當此人因為被貼上標籤而繼續吐痰的行為,標籤理論將其定義為次級偏差〈Secondary deviance〉,在標籤理論當中指出,次級偏差的行為是初級偏差行為的延續,藉由貼標籤的動作反而使的這樣偏差行為繼續行使。
因為,在貼上標籤稱某人為髒鬼、酒鬼,會使得這個人身邊的人也這樣去認識他,對他產生裡相同的觀感,使得此人在尚未和他人互動之前,就破壞了此人的人際關係,使此人的人際關係受到限制,或者,使他人在與此人做互動之時,便以這樣的形象來和他互動,讓他原本可以改過的機會又變得更加得少,加上當他人將此人貼上酒鬼、髒鬼的標籤之際,便使得此人在對於自我認知的概念上受到影響,使此人對自我的認知上也認同了這樣的觀感,或甚至於是有了錯誤的自我認同,就落入了行使偏差行為的連鎖反應裡不停的重複,因為貼了標籤反而變成「一不作,二不休」的思考。在這裡偏差的行為區分為初級偏差與次級偏差,指的是行為上得做的順序,而不見得是程度上的差別。當然,有些次級偏差和初級偏差行為之間的確有著強弱的關係,不過在這裡並不討論這個部分。
貼標籤這個動作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很常見的行為,但是在偏差行為當中,人們給他人貼上標籤的動作,往往會使得被貼標籤的人似乎沒有機會讓自己從違反規範中導正回來,當然,在好的習慣方面,要是特定替某學生貼上好的標籤,也有資料發現的確是可以讓學生持續某一件良好的行為,因此,貼標籤這個動作,的確是人們必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注意的一個行為,或許,可以因為人們的小心使用,而讓偏差的行為較少,減少一些因標籤而繼續延伸的次級偏差。
易混淆概念介紹:
在現代社會的領域裡,常有一些字詞的組成相當相似,但是在其基本意義上卻不見得是指涉同一個概念,在此,試著將幾個常見的字詞做概念上的區分,希望能對這些概念能有所了解和助益,在此列舉以下這些概念:次級團體、次文化、次級偏差、次文化的偏差……等這些概念在字面上都有其相似之處,但是在意義上確有其大不相同的涵義,基本上,這些自原本的原文也都有不太相同的意義。最後將四個概念以表格方式整理,以釐清這些概念的意義,如下表5。
次級團體 | 次級偏差 | 次文化 | 次文化的偏差 | |
原文 | Secondary group | Secondary deviance | Subculture | Subcultural deviance |
對應概念 | 初級團體 Primary group | 初級偏差 Primary deviance | 主流文化 culture | 主流文化 culture |
概念 | 對應於初級團體,是指團體成員的成員當中,彼此的親密性和歸屬感比較弱,彼此之間也有共同追求的目的和信念,但是在彼此情感層面的需求上,沒有初級團體來的強烈。 | 對應於初級偏差,是指偏差行為因為次級偏差的行為是初級偏差行為的延續,藉由貼標籤的動作反而使的這樣偏差行為繼續下去。 | 相對於主流文化,其他非主流團體的文化,就稱之為次文化。 | 相對於主流文化,次文化的團體成員,因此也會依照次文化團體的模式來行事,但是這些行為在次文化團體的成員是符合規範的,但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可能就是違反規範的偏差行為。 |
「次」 的 用義 | 意味強弱,這裡的次級〈Secondary〉,指的是親密性情感和歸屬感的強弱,是意為次級團體成員間的情感和歸屬感較初級團體的成員來的弱。 | 意味順序,此次級〈Secondary〉,指的是,因為貼上標籤後,接續在初級偏差之後的偏差行為,次級偏差發生的順序晚於初級偏差。 | 意味著大小,這裡的次〈Sub〉,次文化是在社會當中主流文化之下,部份小團體的規範和價值,指的是社會主流文化和次文化團體的大小關係。 | |
例子 | 公司同事,學校同學 | 被標籤為酒鬼的行為偏差者,依舊繼續飲酒過量, | 嬉皮文化、Hip-hop、哈日風、哈韓風。 |
表5 次級團體、次級偏差、次文化及次文化偏差比較表
參考書目:
Stark, Rodney, (1998).Sociology.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李亦園〈1984〉。當前青年次文化的觀察,中國論壇,205期。
高強華〈1993〉。青少年次文化的了解和應用,台灣教育,511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