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旧约的例子劝勉信徒要有信心(一一) 一一1 本章的主题,谈到因信心而产生的眼光和忍耐。经文介绍了旧约圣经里一些男女人物,他们有正确的属灵眼光,因为不肯摒弃他们的信仰,所以忍受了无比的羞辱和苦难。 本节并非信心的正式定义,而是告诉我们信心所产生的作用。信心使所望之事变得十分真实,就象已经被我们得着了;又提供了坚定的确据,使基督信仰中那些看不见、属灵的福气,成为全然确实的。换句话说,信心使我们在今天便经历将来,并使我们看见那不能看见的。 信心相信神是可信的;确信神所说的都真实,他所应许的必定兑现。 信心必须以神的启示为根据,以神的应许为基础。信心并非冒险瞎闯。信心先要有宇宙间最肯定的确据,并在神的话里找到这确据。信心不受可能与否所限,却想望那不可能的。有人这样说:「可能的尽头,是信心的起点。若事情还有一点儿的可能,就不能彰显神的荣耀。」 信心,强而有力的信心定睛 在应许上,并单单仰望神; 信心无视各种绝境,并高呼:「这必定实现。」 ~佚名 在过信心生活的历程中,我们会遇上各种困难。神用严峻的处境来考验我们的信心,试验我们的信心是否真实(彼前一7)。然而,诚如穆勒所说:「困难正是信心的食粮。」 一一2 由于旧约先贤是凭信心生活而不是凭眼见,所以他们得到神的称许。本章的馀下部分,记载神给他们作的见证。 一一3 有关创世的事迹,我们只能凭信心来领受。创世时,只有神在场;他告诉我们世界如何造成。我们相信他的话,因此我们知道。麦库说:「神在万有出现之先已存在,他以谕令创造万有。这观念是超越人的理性,是不能论证的。我们只能凭信心接受。」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世人说:「看见才相信。」神则说:「相信就能够看见。」耶稣对马大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约一一40)使徒约翰这样说:「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的人,要叫你们知道……。」(约壹五13)在属灵的事情上,信心是先于认知的。 世界是藉神(的)话造成的。神说话,万物便出现。人类发现,万物基本上都是能量;这与神以说话创造世界的说法吻合。神说话时,能量便以声波的形式传送。声波转化成为物质,世界便因而出现了。 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能量是看不见的;同样地,原子、分子、气体,全都非肉眼所能看见,但他们并合起来却成为可见的。 希伯来书十一章3节所提示的创造事实,是无可置疑的;其内容从未修订过,也永远不会修订。 一一4 在信心伟人的行列中,并没有亚当与夏娃的分儿。夏娃要衡量神说的还是撒但说的是真话时,她选择相信撒但的话。不过,这并不否定他们最后仍因信而得救,从神取羊皮给他们做衣服可知。 亚伯一定曾得到一些启示,知道只有透过流血,人才可以亲近神。或许他是从父母处得知此事的;神用动物的毛皮给他父母作衣服后(创三21),他们与神的关系才得以恢复。无论如何,亚伯透过献祭的血与神接近来显示了他的信心。该隐所献的祭是蔬果等物品,是不用流血的。亚伯将因信藉恩典得救的真理表达了出来。该隐的行为代表了人类如何妄图透过善行来使自己得拯救。 卡亭指出:「神以亚伯为义,并不是因为亚伯个人有优点,而是因为他所献的祭是卓越的,并他献这祭时所表现的信心。」对我们也一样:我们不是因个人的品格或善行而得称为义,而是因为基督所献的祭是超卓的,并且我们接受了他。 亚伯为该隐所杀,因为律法憎恨恩典。自以为义的人,对于指出他不能救自己,而必须倚靠神慈爱和怜悯的真理,会感到厌恶不悦。 然而,亚伯的见证却持续下去:他因这信,仍旧说话。纵使一个有信心的人辞世多年,人仍好象能够听见他的声音。 一一5 以诺一生中必定有一个时刻,从神那里得到应许,知道自己毋须经历死亡而能到天上。直至那时候为止,人人都要经历死亡,只是有些人早一点,有些晚一点。历史中从没有人被接去而毋须经历死亡的。然而神却作了这样的应许,以诺也相信了。以诺所作的,是最为明智和合理的;受造者相信他的创造者,有什么比这更合理? 结果这应许应验了!以诺与看不见的神同行了三百年(创五21~24),跟着进入了永恒。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神喜悦他的明证。有信心的生命常得神喜悦;他喜爱人相信他。 一一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行善无论多寡,也不能弥补缺乏信心之不足。神已说话和行事,人若拒绝相信他,就是以他为说谎话的。「不信神的,就是将神当作说谎的。」(约壹五10)将神当作说谎的人,又岂能讨神的喜悦呢? 只有信心能让神得到应得的地位,又使人站在适当的位置上。麦敬道说:「信心大大地荣耀神,因为人的信心证明,这人相信神的眼光,过于相信自己。」 信心不单只是相信神存在,也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在神身上并没有任何问题导致人不能相信他,问题只在于人是否愿意相信他。 一一7 挪亚的信心,基于神将用洪水毁灭世界的警告(创六17)。在人类历史中,从未有过洪水为患;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洪水灭世之前,根本就没有下雨这回事(创二5、6)。挪亚相信神,虽然他可能地处可航行的水道十分遥远,他仍做了一只方舟。他肯定成为很多人的笑柄。然而,挪亚的信心得到赏赐:他全家得救,他的生命和见证定了那世代的罪,他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或许本书信的对象、初期的犹太裔基督徒,常会感到疑惑。如果他们所信的正确,为什么他们只是属于少数的一群呢?于是挪亚从旧约圣经中站出来提醒他们,在他的时代,只有八个人作了正确的选择,世上其它的人都灭亡了! 一一8 当神向亚伯拉罕显现,叫他离开本地时,可能他原只是一个生活在迦勒底的吾珥的偶像敬拜者。基于信心,他遵命离开本地父家;出去的时候,还不知他最终的目的地。无疑他的朋友会嘲笑他愚蠢,但他的态度却是: 我今出发前往未知之地──就算可以也不愿知道究竟, 因我宁与神共赴黑暗境地,也不愿独个儿走进光明; 我宁可凭信心与他同行,也不愿独自凭己见奔跑前程。 ~夏凯伦 信心的行动,往往给别人一种鲁莽不谨慎的感觉,但认识神的人却满意于神没有明确解释的引导,不介意不知前面要走什么路。 一一9 神应许将迦南地赐给亚伯拉罕。在确实的意义上,迦南地是属于亚伯拉罕的。然而,他确曾买下来的一块地,只是他葬身的坟墓而已。他不介意居无定所。他只是居住帐棚──表示他是寄居的。在他心目中,迦南地就好象异地一样。 跟他一同过寄居生活的,是他的儿子和孙子。他敬虔的榜样在他们心里留下印记;纵然他们与他同蒙一个应许,知道这地是给他们的。 一一10 为什么亚伯拉罕对于田地产业这么不在意?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他不重视眼前的物质,反而重视那永恒的。在原文中,在城和根基之前都有一个定冠词──即那座城和那个根基。在信心的眼中,只有一座城配受重视,也只有一座城有坚固的根基。 神是这座属天大城的设计者,他也是建造者。这是一座模范城市,没有贫民区,没有受污染的空气或河流,也没有困扰现代大都市的任何问题。 一一11 因着信……撒拉,在差不多九十岁时还奇迹地能够怀孕。历史记载说明,当时她已过了生育的岁数。然而,她知道神曾应许她会得着一个婴孩,她晓得神不会食言。她有牢不可破的信心,知道他定会成就他的应许。 一一12 以撒出生时,亚伯拉罕已差不多九十九岁了。从人看来,他没有什么可能成为父亲的了,但神仍应许他有众多后裔。这事一定要成为事实。 亚伯拉罕透过以撒,成为众多地上的子孙、即希伯来民族的祖先。透过基督,他成为无数属灵后裔、即往后历代真信徒的祖先。大概海边的沙是指地上的子孙,天上的星则代表属天的后裔。 一一13 以色列众族长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他们在有生之年并没有看见应许的成就。例如,亚伯拉罕并没有见过他众多的子孙,希伯来人从未完全占据神应许给他们的土地。旧约的圣徒并没有目睹弥赛亚的应许应验。然而,他们远眺的眼光却把这些应许带到眼前,近至圣经形容他们是欢喜迎接。 他们知道这世界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他们乐于成为客旅和寄居的,并拒绝了安顿下来让自己过得舒服的主张。他们的希望,是能够走过尘世路而不受沾染。他们定意要向属天的圣地进发(诗八四5)。 一一14 他们的生命清楚表明,他们要找一个家乡。他们对神有信心,就产生一种要归家的意愿,因此迦南地的种种乐趣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心中总渴望要进到更美之地,是他们可以称为家的。 一一15 作者说他们在寻找家乡的时候,目的是要澄清所指望的并不是他们的出生地。亚伯拉罕若有意返回米所波大米,他是可以这样做的;然而对他来说,那里已不再是家乡了。 一一16 正确的解释是,他们正在寻找在天上的家乡。这颇为异乎寻常,因为神给以色列人的应许,大多是关于在地上物质的祝福。但他们同时也抱有属天的盼望,这个盼望使他们看世界为异地。 寄居者的心态,特别能得神的喜悦。达秘说:「那些心系天上,以属天产业为自己的分的人,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在那里他们会找到安息、满足、完全的平安。 一一17 作者提起亚伯拉罕所面对最严峻的信心考验。神吩咐他将独生的儿子以撒献在坛上。亚伯拉罕毫不犹豫,便顺命将自己最心爱的献上给神。难道他不察觉自己正落在极大的窘境中吗?神曾应许赐他无数的子孙。以撒是自己独生的儿子。这时候亚伯拉罕已经一百一十七岁,撒拉也一百零八岁了! 一一18 后裔不计其数的应许,必须透过以撒来成就。这正是困难所在:如果亚伯拉罕把以撒杀死,这应许又如何成就呢?这时候以撒大约是十七岁,尚未娶妻。 一一19 亚伯拉罕知道神应许了什么;这是最重要不过的。他认为神若要他把儿子杀了,神定会叫他从死里复活,以应验他的应许。 至当时为止,世上从未有过死人复活的记载,连一次也没有。事实上,复活的观念是亚伯拉罕首创的。他对神的应许充满信心,他推断神必使以撒复活。 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以撒。他已经认定以撒必须被杀。神因此嘉许他。然而,格连特很深刻地指出,主「使亚伯拉罕得免受创心碎,自己却饱尝丧子之痛」。他安排了一只羊来代替以撒,使这独生儿子得以回到父亲的家,抚慰父亲的心。 结束讨论这伟大的信心榜样之前,必须指出两点。第一,神从没有真正打算要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神从没有要求他的子民将人献上为祭。他试验亚伯拉罕的信心,要知道他的信心是真的;他于是撤回命令。 第二,亚伯拉罕相信神要赐他无数后裔的应许,但这信心所受的考验时期超过一百年。当这位一族之长首次得到应许说,神要赐他一个儿子时,他的年纪是七十五岁。他等了二十五年以撒才出生。亚伯拉罕带着以撒登摩利亚山,要在那里把他献给神的时候,以撒的年纪是十七岁。以撒四十岁才结婚,结婚二十年后才生下双生子。亚伯拉罕一百七十五岁逝世。离世的时候,他所有的后裔包括一个儿子(七十五岁),和两个孙儿(十五岁)。然而,他在世的时候,「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罗四20,21)。 一一20 西方人或许不容易明白,以下三节经文所记载的,以撒、雅各和约瑟的信心有什么了不起。例如,以撒能跻身信心伟人的行列,是因为他替雅各、以扫的将来祝福。这事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呢? 在孩子出生之前,主曾告诉利百加说,两个孩子要繁衍出两个民族来,而且大的(以扫)要服侍小的(雅各)。以扫得以撒的欢心,他既是长子,理应从父亲承受产业中最好的分。然而,以撒却两眼昏花,受利百加和雅各欺骗,将最好的祝福给了雅各。诡计揭发后,以撒大为震惊。但他没有忘记神的话,就是大的要服侍小的。虽然他偏爱以扫,却明白他偏心的取向定遭神阻挠。 一一21 雅各一生中有很多不光彩的地方,但毕竟他仍被尊为信心英雄。他的品格随着岁月日臻完美,最后在灿烂的荣耀中辞世。他给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祝福时,他是交叉按手祝福的,给兄长的祝福落在弟弟以法莲身上。虽然约瑟有异议,雅各却坚持祝福定要成立,因为这是主所定的。他的眼睛虽然昏花,属灵的眼光却是锐利的。雅各人生落幕时的场面,是他扶着杖头敬拜神。麦敬道以他一贯优美的风格来加以总结: 雅各的晚年,与他过往多事的日子有很大的对比。他的一生几经风暴,到晚年才享平静。日头在日间被云层、水气、雾气所遮罩;但在斜阳日落的时分,照耀出几抹金碧灿烂的光辉,并且要迎迓一个快乐的早晨。这就是雅各晚年的光景。他本是一个攻于心计、讨价还价、狡黠、筹谋、易变、畏缩、自私不信的人。但一切本性的污秽和属地的性情全都除去了。他在信心的祝福、在圣洁中把尊贵的分授予下一代。(注23) 一一22 约瑟在临终的时候,仍有顽强的信心。他相信神的应许,就是他会将以色列的子民从埃及领出来。信心使他预见出埃及的场面。他对这事是这么肯定,催使他吩咐子孙要把他的骸骨一同带走,返回迦南地安葬。林克安说:「因此,虽然身处埃及的繁华壮丽,他的心却不在那里。他与同胞一起,心系将来的荣耀福乐。」(注24) 一一23 本节所说的,不是摩西的信心,而是他的父母的信心。他们看着摩西,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这不单是外表上的俊美。他们所看见的,是个有特殊命途的孩子。摩西蒙神拣选去完成特别的事奉。他们既相信神的旨意必然成就,就有勇气,不怕王命,将孩子藏了三个月。 一一24 摩西因着信,放弃了一些贵胄应有的权利和享乐。他虽然在奢华的埃及王宫长大,人心渴想得到的一切他都可得到,但他却明白「拥有一切并不能带来满足,捐弃才可以带来平安」(文托尔)。 首先,他拒绝了埃及的名誉地位。他是法老女儿的养子,因此必然跻身上流社会,甚至可能成为法老的继承人。然而,他有更优秀的血统──神选民的一员。他不能放弃这尊贵的身分,去屈就于埃及的王室。他长大后便作出了抉择:他不愿为享受地上短暂的名誉地位,而隐藏自己真正的民族身分。结果如何呢?埃及的王陵里,并没有关于他的象形文字记载;然而,他却得以在神永存的圣经中永垂不朽。他没有成为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埃及木乃伊,却成了杰出的属神的人。 一一25 第二,他拒绝了埃及的种种享乐。对他来说,降卑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比短暂满足一己之欲的意义大得多。能够与自己的同胞同受苦害是荣幸,比法老宫中的种种享乐更可取。 一一26 第三,他放弃了埃及的财物。信心使他明白,从永恒的角度来看,埃及宝库内数不尽的财物其实毫无价值。因此他选择了忍受凌辱,跟后来弥赛亚所受的一样。在他来说,对神的忠心与对他子民的爱心,比法老所有的财富更有价值。他明白在他离世之后,这一切财富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一一27 此外,他也无视埃及的君王。因着信心他勇敢地不怕王怒,离开为奴之家。从此他与世上的政治权位分袂。他毫不畏惧法老,因为他十分敬畏神。他专注于:「那可称颂、独有权能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就是那独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见,也是不能看见的,要将他显明出来。但愿尊贵和永远的权能都归给他。阿们。」(提前六15,16) 一一28 最后,他拒绝了埃及的宗教。他立了逾越节和行洒血的礼,断然与埃及的偶像崇拜永远决裂。他不顾埃及宗教的建制传统,公然作出挑战。对他来说,救恩是藉着羔羊的血而得的,不是靠尼罗河的河水。结果,以色列的长子得免于难,埃及的长子却遭灭命者所杀。 一一29 在希伯来逃难者的眼中,红海天险看来会带来灾难。他们前无去路,敌人却在后面穷追不舍。然而,他们服从神的指示,向前迈进,结果海水就在他们面前分开:「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出一四21)埃及人试图尾随,战车的轮子给卡着了,海水流返原位,法老的军队便被吞灭了。因此,对以色列人来说,红海是通往拯救的大道;对埃及人来说,却是引往灭亡的绝路。 一一30 攻取迦南地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就是铜墙铁壁的耶利哥城。诚然要攻取这个固若金汤的城堡,非用强大的兵力不可。然而,信心的方法却是与别不同的。神往往用人眼中看为愚拙的方法,来成就他的旨意。他吩咐百姓围城七日。到第七日,他们仍要围着城走七次。祭司要把号角吹响,百姓要大声呼喊,城墙就会倒塌了。军事专家定会认为这方法是荒谬的。然而,这方法却果然奏效!属灵争战的兵器,与世上的有别,因带着神的能力,故能攻取坚固的营垒(林后一○4)。 一一31 我们不知道妓女喇合在什么时候开始敬拜耶和华,但这事却是确实的。她放弃了迦南地的假宗教,归依犹太人的信仰。探子来到她家里的时候,她的信心面临严峻的考验。她要忠于国家和同胞,还是忠于耶和华呢?她决定站在耶和华的一边,纵使这样做相等于背叛自己的国家。她既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她和家里的人便得免于难,那些不顺从的邻居却都灭亡了。 一一32 在这里,作者问了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我又何必再说呢?他已经将旧约中有信心有忍耐的人物列出来,已经有足够说服力了。难道他还须列举更多例子来阐明他的论点吗? 当然,他手上还有更多例子,只是篇幅可真会太长了。假如一一细说,便会过于冗长,因此他只举出其中部分人物为例,列出一些在信心上受试验并得胜的例子。 首先是基甸,他的军队由三万二千人减至三百人。首先遭遣返的是那些胆怯的,然后是那些过于重视安舒的。基甸最后和一批最坚定的忠心追随者,击溃了米甸人。 然后是巴拉。获邀带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作战时,他要求一定要底波拉与他同往,才答应挥军上阵。虽然他有这懦弱的一面,但神知道他有真正的信靠,所以将他列入信心伟人的行列。 参孙也有明显的软弱。然而,纵是如此,神仍察觉出,他是基于信心的缘故,而能徒手杀死少壮狮子,在亚实基伦消灭三十个非利士人,用驴腮骨打死一千个非利士人,抬走迦萨的城门。最后拉倒了大衮庙时,杀死的非利士人比他生前更多。 虽然耶弗他是私生子,但他拯救了他的同胞脱离亚扪人的手。他的生平证实,信心可以使一个人超越出身和环境上的限制,并为神立下丰功伟绩。 大卫在与哥利亚的战斗中,在他以的高尚品格对待扫罗上,在占领锡安城邑上,以及其它无数事件中,都表现了他的信心。在诗篇里,他的忏悔、赞美、预言,都是他信心的结晶。 撒母耳是以色列的最后一位士师,也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先知。在他身处的时代,祭司的属灵操守沦丧;虽是如此,他却为全国同胞肩担起神人的角色。他是以色列历史中一位十分伟大的领袖。 此外还有众先知,他们是神尊贵的代言人,是良知的体现;他们不惜为诚信真实而牺牲生命;他们宁愿带着正直的良知归天,也不愿有歪良知而偷生人世。 一一33 作者不再列出信心伟人的名字,转而诉说他们的英勇事迹。 他们制伏了敌国。这里我们想起约书亚、众士师(他们其实是军事领袖)、大卫,还有其它人。 他们行了公义。君王如所罗门、亚萨、约沙法、约阿施、希西家和约西亚,虽然他们的统治并不完美,但却是合乎公义的。 他们得了应许。这可以是指神与他们立约,就象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所罗门的例子;也可以指应许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证实神的说话是真的。 他们堵了狮子的口。但以理是很明显的例子(但六22),但不可遗漏的还有参孙(士一四5,6)和大卫(撒上一七34,35)。 一一34 他们灭了烈火的猛势。窑中的熊熊烈火,只能将捆缚三个希伯来少年的绳索烧断,使他们得释放(但三25),证明这原来是掩藏起来的祝福。 他们脱了刀剑的锋刃。大卫脱离了扫罗奸狡的攻击(撒上一九9,10),以利亚脱离了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耶洗别(王上一九1~3),以利沙脱离了叙利亚王的手(王下六15~19)。 他们将软弱变为刚强。在信心事迹的历史里,有不少软弱的例子。例如以笏是一个左撇子,然而他却刺杀了摩押王(士三12~22)。雅亿虽然是女子,却用帐棚的橛子杀死西西拉(士四21)。基甸在打败米甸人的经过中,使用了一击即破的瓦瓶子(士七20)。参孙只是用一块驴腮骨便击杀了一千个非利士人(士一五15)。他们都证实了一个真理,就是神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林前一27)。 他们争战显出勇敢。信心会使人得到超凡的力量,并使他们能克胜各种难以克服的困境。 他们打退外邦的全军。虽然以色列的军队往往配备不足,兵源短缺,但却能取得胜利,使敌人大惑不解,令人感到惊讶。 一一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撒勒法的寡妇(王上一七22)和书念的妇人(王下四34)是其中的例子。 然而,信心有另一面的果效。信心除了带来丰功伟绩外,也有人因此而经历无比的苦难。在神的眼中,两者都同样宝贵。 他们有因为对主保持信心,所以受到残酷的折磨。他们只要背弃耶和华,就可以得着释放;不过,在他们心目中,受死而被接到荣耀里,胜过背叛神而偷生世上。在马加比时代,伊比芬尼将一位母亲和她七个儿子处死,且是要他们在亲眼目睹的情况下逐一杀害。他们拒绝得释放,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就是比苟延生命在世上更美的复活。莫礼信说: 这也是信心的果效。有时信心并不使某人得释放,反而使他在有得释放的机会时,勇敢地拒绝了。信心的表现,有时是接受,有时却是拒绝。信心会欣然接受一个得释放的机会,却拒绝另一个机会。人宁愿受折磨也不接受释放,这正是他们有信心的标志和证明。有些时候,最强而有力的信心表现,是断然拒绝接受宽大的处理。(注25) 一一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耶利米为了保持对神的信心,忍受了各种刑罚(耶二○1~6;三七15)。约瑟也一样,宁愿受苦遭监禁,也不肯犯罪(创三九20)。 一一37 他们被石头打死。耶稣提醒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的祖先就是用这方法,在殿和坛中间把撒迦利亚杀害的(太二三35)。 他们被锯锯死。传统流传说,玛拿西是用这方法来处死以赛亚的。 他们受试探。(注26)这大概是形容信徒面对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妥协、放弃信仰、犯罪,或以任何形式来否认他们的主。 他们被刀杀。先知乌利亚忠心地向约雅敬王宣告神的信息,结果便遭此毒手(耶二六23)。然而,这里所指的是,例如在玛加比时代发生的大屠杀。 他们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莫尔赫说: 只要他们否认神,并附从世人的虚谎,便大可以绫罗绸缎不缺,纵情声色享乐。然而,他们却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到处流浪,自知比绵羊山羊好不了多少;诚然,他们就象绵羊和山羊一样,随时会遭宰杀。(注27) 他们忍受贫穷、掠夺和迫害。 一一38 世界对这些人的待遇,就象他们是不配生存下去似的。然而,圣灵却突然在这里加上一句,指出事实却刚刚相反──世界不配有这些人。 他们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他们失去家园,与家人失散,象野兽般被追杀,被社会摒弃,受冷热之苦,经历困苦艰难,但他们决不否认他们的主。 一一39 神为这些旧约的信心英雄作见证,但他们仍未得着所应许的便离世了。他们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期待已久的弥赛亚降临,也无从享受他工作所带来的祝福。 一一40 因为神给我们预留了更美的事。他作了安排,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就罪来说,他们的良心从未感到完全;而且,他们未能享受在天上有完美荣耀的身体,要等到我们全都被提到天上去与主相遇的时候(帖前四13~18)。旧约圣徒的灵魂,在主面前已得以成全(来一二23),但他们要等到主回来接属他的人时,身体才会复活。那时候,他们就可以享受完全的、复活的荣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的情况较旧约的信徒有利。然而,他们所面对的试验是何等艰巨,他们的胜利是何等扣人心弦!可别忘记他们英勇的事迹和坚定的忍耐!他们活在基督降世之前;我们却清楚得知十字架的荣耀。可是,相比之下,我们生命的素质又如何呢?这正是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给我们的有力挑战。 三.劝勉信徒要在基督里有盼望(一二) 一二1 须谨记希伯来书是写给正面对逼迫的信徒的。他们既因基督的缘故放弃犹太教,便因此遭受强烈的反对。他们可能会误以为因为神不喜悦,他们才会如此坎坷。他们可能会失望、放弃。最可悲的,是他们可能会回到种种的宗教仪式上去。 他们不应以为他们的苦难是前所未有的。第十一章提到的众多见证人,由于对主忠心,结果陷于重大的苦难中,而他们也忍受了。虽然他们的条件并不象我们有利,但仍百折不挠地忍耐下去。我们这些已享受更美信仰的人,岂不更应坚忍下去么? 他们就象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这并不是说,他们象观众一样察看世上发生的事。他们却是以信心和忍耐的生命向我们作见证,并给我们留下了极高标准的榜样。 本节经文常引发以下的疑问:「在天上的圣徒能察看我们在地上的生活,或知道地上发生什么事吗?」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有罪人得救时,他们是知道的:「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一五7) 基督徒的一生是一场赛跑,需要纪律与忍耐。我们必须除去一切妨碍我们的东西。重担本身未必是有害的,但却会阻碍我们长进;这些重担可以是拥有的财物、家庭关系、舒适安逸、耽于现状等。奥林匹克运动会没有规定在比赛时不准携带食物和饮品,不过赛跑者若携带了这些东西,他就必定不能取胜了。 我们也应当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这可以指任何一种罪,但最明显的,是不信的罪。我们必须完全相信神的应许,并绝对相信信心的生命必定得胜。 我们决不可以为这场赛跑只是轻而易举的短途赛,不应以为基督徒人生中,一切都是美好乐观的。我们必须作好准备,坚忍地悉力以赴,跨过种种的试验和引诱。 一二2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我们必须专心一致,定睛在赛跑的先驱者耶稣身上。布鲁斯说: 有一位明显地是与众不同的……他是第一个完完全全体现凭信心而活的人……,他毫无惧色地忍受了十字架无比的苦楚,无视所带来的耻辱;凭着信心,清晰地看见将来的喜乐和荣耀,把当时所受的痛苦和羞辱置诸脑后。(注28) 他是我们信心的创始者和先驱者,因为他是我们唯一完美的榜样,让我们知道信心的生命是怎样的。 他是我们信心的成终者。他不但开步跑,还胜利地完成赛事。他的赛道由天堂起至伯利恒,然后引往客西马尼和各各他山,最后从坟墓中出来,返回天上去。他并没有半点动摇或反悔。他把目光集中在将来的荣耀,到了时候,所有得赎的人都要聚集在他身边,与他永远在一起。这个期望使他能无视羞辱,忍受苦难与死亡;现在,他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一二3 作者笔锋一转,从赛跑转为谈论与罪的对抗。我们勇敢的首领,就是主耶稣,从没有人跟他一样,忍受罪人这样顶撞。每当我们快要疲倦灰心时,便应回想他所经历的一切。相比之下,我们所经历的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一二4 我们参与了一场无休止的与罪恶的相争。然而,我们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即尚未至死。他却已到了这地步! 一二5 这里开始阐述基督徒对受苦的观念。为什么信徒会遇上逼迫、考验、试炼、疾病、疼痛、忧伤、患难呢?是不是因为神发怒不悦而引致的呢?又或者只是意外呢?我们应如何反应呢? 以下几节经文指出,这一切事情都是神教化他儿女的步骤。虽然这一切并非来自神,但都经他批准,且由他支配,最终能荣耀他,使我们得益,并使其它人得祝福。 基督徒遭遇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患难看来是坏事,却是令人蒙福的途径;连失望也是他命定要我们经历的。神利用人生中的种种逆境,来模造我们,使我们有基督的样式。 作者鼓励希伯来的信徒回想箴言三章11至12节,神在书中称呼他们为儿子。他在这两节经文中提醒他们,不可轻看他的管教,或在受他责备时便灰心。如果他们反抗或放弃,便会失去这些管教要为他们带来的益处,没有学晓他的功课。 一二6 我们读到「责备」或「管教」时,多半会想起鞭打责罚。可是,这里所指的,却是训练或教养孩童;包括指导、管教、纠正、警告。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培养出基督徒的美德和除去恶行。在这段经文中,管教并不是因做错事要受惩罚,而是神透过患难而给予的训练。 箴言清楚说明,神给予管教,正好证明他的慈爱;没有儿子可以逃避他的管教。 一二7 如果我们顺服神的管教,就是让他透过执行纪律来模造我们,使我们有他的样式。如果我们打算回避他的管教,结果他可能要用更长的时间来训练我们,给予更多的教导,即运用更难的方法。在神的学校里,有不同的级别,而我们只有在学了功课后才可以晋级。 因此,当试验来到时,我们应明白神是给我们儿子般的看待。在任何正常的父子关系中,父亲一定会锻练他的儿子,因为父亲爱儿子,希望他得到最好的。神既是这样爱我们,定不会让我们随便发展。 一二8 在属灵的事情上,没有经验过神管教的人,都是私子,不是真正的儿子。园丁不会修剪杂草,却会修剪葡萄树。在自然界如此,在属灵的事情上也没有例外。 一二9 我们多半人都经历过生身的父的管教。我们不会以为他们因为憎恨我们才管教我们。我们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们的好处,因此我们敬重作父亲的。 故此,我们岂不更当敬重万灵的父给我们的锻练!神是一切属灵或有灵的存有物的父(或源头)。人是一个住在肉身内的灵。当我们臣服于神之下,我们就能够真正地享受生命。 一二10 生身父母的管教并不完全。他们的管教只是暂时的,只在我们孩提和青少年时期管教我们。倘若他们的管教当时并不见效的话,日后也就不能作些什么了。而且,他们是随己意管教我们,凭一己来衡量对与错;而有时他们可能是不对的。 然而,神的管教却永远是完全的。他的爱无限,他的智慧无误。他的管教从来都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永远都是为我们着想的。他的目的是要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没有人可以在神的学校以外训练出敬虔来。朱伟慈解释说: 神施行管教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而是要造就。他管教我们,好叫我们能「在他的圣洁上有分」。「使我们在……上有分」一句是有指向的,是指着纯净荣美的生命。他所燃点的火,并不是毫无保留,吞噬一切,连宝贵的东西也毁掉的烈火。那是炼净的火,炼金者安坐一旁,沈着地、满有耐性地、温柔地从疏忽大意中提炼出圣洁,从软弱中提炼出坚定来。神的目的从来都是为了要造就,只是有时候在施恩时,会用上令人不那么快意的方法。他的目的,是要使我们能结出圣灵的果子。他既爱我们,就不断为我们寻求美好的事物。(注29) 一二11 凡管教在施行时都是痛苦的;但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故此,我们经常听见一些见证,就象韦达恒以下的见证: 象所有人一样,我们都希望经历光明顺畅,享受健康、快乐和成功。然而,我落在恐惧与失败中时,对神、生命和自己的认识,远较我在平坦康庄中所认识的为多。原来,在幽暗中隐含着宝贝。感谢神,幽暗总会消散。但在幽暗中所学习领会的,却能持之恒久。方尼伦主教说:「你以为会将神和你分开的艰难经历,只要你谦卑地忍受承担,便能发现原来那是使你与神合一的媒介。那使我们透不过气。自尊受损的事,比起那使我们兴奋鼓舞的事,对我们有更大裨益。」(注30) 还有司布真的见证: 我在安舒自在的日子,并在快乐的时候所经历的恩典,其数恐怕只微不足道。然而,我在忧伤、痛苦和悲叹中所得的一切益处,却不胜枚举。我所有的一切祝福,那一样不是从腹背受敌、水深火热的情况中经练得来的呢?患难,是我家最宝贵的设备。(注31) 一二12 信徒不应在人生的逆境中屈服下来。他们在信心上跌倒,会对其它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应把下垂的手振作起来,以服侍永活的基督;也应把发酸的腿挺起来,好作恒切祷告。 一二13 我们也应把蹒跚的脚,引往学习作基督门徒的直路上去。威廉斯说: 绝对跟随主的人,为软弱的弟兄开辟了信心的坦途;但那些没有绝对跟随的人,却令他人的道路变得崎岖,并使人变成属灵的跛子。(注32) 凌耳作了很好的描述: 一个长途跋涉、饱尝风霜的远行人,气虚力竭,没精打采地呆站着。他两肩下沈,双臂下垂,一双腿发软擅抖;他快要放弃,倒在地上了。天路客也会到此地步,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图象。 但在此时,有一个满有信心的人近前来,带着友善的微笑和坚定的语调说:「振作起来,挺直腰板,稳住四肢,鼓起勇气。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不要前功尽废。路途的终点,是荣美的家乡。远眺之处,正是通往这家乡的直路;努力迈进吧;求那位伟大的医生,医治你的软弱……你的先驱者曾走过这条窄路,现已在天上的宫殿中;你的前辈已通过了;还有其它的同路人;你并不孤单;所以坚持下去就是了!你也会到达目的地,并赢得奖赏的。」 懂得用这话扶助疲乏人的人是有福的(赛五○4)。接受劝勉的人是有福的(来一三22)。信心纯一不杂,坚定不移,在受神严厉管教时不会被绊倒的人,他是更有福的。(注33) 一二14 基督徒每时刻都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当逼迫之风极盛,有人叛离信仰,志气消沈时,这劝勉益形重要。因为在这些时候,信徒很容易因沮丧与恐惧,而向最接近和最亲密的人发泄情绪。 我们应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这里所指的圣洁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应想起新约圣经提到信徒的圣洁,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信徒在信主时,在身分上就成为圣洁的;他从这个世界分别出来归神(林前一2;六11)。由于与基督的联合,他便永远成圣。马丁路德说:「我的圣洁存在天上」,正是这个意思。每当提到我们在神面前的身分时,基督就成了我们的圣洁。 此外,就是实质上的成圣(帖前四3;五23)。这是我们应该每天致力达到的。我们应与任何形式的邪恶分开。这种圣洁应是渐进的,即是说,我们应不断成长,愈来愈象主耶稣。 最后,就是完全的成圣。信徒往天家去的时候便得着完全的成圣。那时候,他可以永远摆脱罪恶。他的旧人会被除去,他的现状与身分得着完全的吻合。 那么,我们应追求那一种圣洁呢?明显地,我们应追求实质上的成圣。我们毋须追求身分上的成圣,因为我们重生时,已自动成圣了。我们也不会追求完全的成圣,因为我们见主面时自会到达这地步。然而,要达到实质上的或渐进的成圣,我们必须顺服且合作。信徒要不断追求这方面的圣洁,就证明我们此生并不能完全达到在实际上完全成圣的地步。(有关对成圣各个不同方面更详细的描写,请参考二章11节的注释。) 邬斯特说: 这劝勉是给那些脱离了圣殿敬拜礼仪,经历重生的犹太人的;他们持守圣徒的生活,坚执着新信仰,使那些同样脱离了圣殿敬拜礼仪、接触到新约的真理。但尚未重生得救的犹太人,得鼓励相信接受弥赛亚作他们的大祭司,而不会重返利未制度下那些没有意义的礼仪条文去。作者警告这些真正经历重生的犹太人,指出软弱的基督徒生命,会驱使未重生得救的犹太人远离真道。(注34)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没有实质上的成圣,我们就真的不能见主吗?是的,在某程度上确是如此;然而,这并不表示我们是凭着过圣洁的生活,来换取得见神的权利。这经节的意思,是内里的新生命,必须有实质上的圣洁为佐证。信徒若不是愈来愈圣洁的话,他就是未得救的了。当圣灵进入一个人的生命,这个人就会过着分别为圣的生活,显出有圣灵的内住。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接受了基督的人,内里就有生命泉水在涌流。 一二15 跟着的两节经文似乎提醒我们要避免四样明显的罪。不过,从上文下理看来,这是针对离道反教的警告,所说的四样罪都与此有关。 首先,离道反教就是失了神的恩。这人的外表言谈都象个基督徒,他也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但他从来没有重生得救。他虽然已十分接近救主,却从来没有接受他;他与救主的距离既是这样的接近,却又是这样的遥远。 离道反教是因有毒根生出来。这人与主的关系破裂了,并否定基督的信仰。他的叛离会传染开去。其它人因他的怨懑、疑惑、否定而受沾染。 一二16 离道反教与放纵私欲有密切关系。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也会在道德上犯严重的罪。他拒绝认罪,反而归咎主,并因此而叛离。彼得后书二章10,14,18节和犹大书8,16,18节将离道反教和性罪行相提并论。 最后,离道反教就是漠视信仰,以扫是一例。他不珍惜长子名分,情愿用这名分来交换一时的口腹之欲。 一二17 后来以扫后悔失去了长子双分的产业,但却已经后悔莫及了。他的父亲不能反悔所作的祝福。 离道反教者的情况也一样。他毫不重视属灵的价值。他为了逃避辱骂、苦难或殉道,不惜否定基督。这样的人,是不能使他重新悔改的。他可能会后悔,却不会敬虔地悔改。 一二18 那些打算重新守律法的人,应回想神颁布律法时的情境何等可怕,并应从中吸取属灵教训。颁布律法的地点是确实的、可触摸的西乃山;当时整座山有火焰,并被幽暗笼罩着,所有的东西都模糊不清,朦胧昏暗,而且周围还刮着暴风。 一二19 除了这些大自然的混乱景象外,还有可怕的超自然现象。那里有角声,并有说话的声音,使人感到不寒而栗,听到的人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了。 一二20 神下了谕旨:「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注35)这谕旨使百姓完全丧失了勇气。他们明白,如果连无知无意的走兽也要被处死,那么,对于明白这个警告的人来说,更是必死无疑了。 一二21 整个场面极其可怕,令人生畏,连摩西也感到恐惧战兢。这一切把律法的性质和作用清楚地表明出来,又把神公义的要求和对罪的忿怒启示出来。律法的功用,不是要使人认识救恩,而是要使人认识罪。律法说明,由于罪的缘故,人神之间有一度鸿沟。律法的任务是定罪,带来幽暗沮丧。 一二22 信徒却不是来到令人生畏的西乃山,而是来就近恩典: 焚烧着的山与神秘的帷帐,既已消失,我们心中的惧怕与罪疚也挥去; 现在天良有平安永不减退,全赖坐在高天宝座上的羔羊。 ~戴雅各 如今,每一个用神的宝血买赎回来的儿女都可以说: 对律法与神的可畏,不再存在我里面; 我救主的顺服和血,遮盖了我一切的罪愆。 ~杜普莱迪 「原则上我们已达到的地步,与将来要完全实现并存到永远的情况没有分别。将来在今天已得到实现,我们今天已拥有明天。我们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选录)。 我们不是来到地上可摸的山。我们享有的权利,是能进入在天上的圣所里去。我们凭着信心,透过认罪、赞美、祷告,来到神跟前。我们可以随时进入至圣所,而不只是一年一次,并且知道我们常蒙悦纳。神不再说:「你要站在远处。」他说:「可以放胆近前来。」 律法有的是西乃山,信心有的却是锡安山。这属天的山象征恩典的所有祝福──藉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工作归给我们的一切祝福。 律法有在地上的耶路撒冷,但信心却有在天上的京城。永生神的城邑是在天上的,是有根有基的城,神是这城的设计者兼建造者。 我们进到神面前时,就是来到庄严的大会中。首先,那里有千万的天使。他们虽然没有犯罪,却不能与我们一起歌颂,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救恩所带来的喜乐」。 一二23 然后我们来参加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他们是教会的一分子,是基督的身体和新妇;他们都是在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离世的信徒,现正享受主的同在。有一天,他们的身体要从坟墓里复活,得着荣耀的模样,并与自己的灵合一。这正是他们所期待的一天。 我们凭信心看见审判众人的神。他不再藏在幽暗后;在信心的眼中,他的荣耀是超越的。 旧约的圣徒也在那里,因为那里有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他们因信得称为义,并且纯全无瑕,因为基督所成就的功,也归到他们的帐上。他们都在等候那一天,坟墓要交出自古以来受其管辖的人,那时他们都要得着荣耀的身体。 一二24 新约的中保耶稣也在那里。耶稣这位新约的中保,与旧约的中保摩西有所不同。摩西作为中间人,只是从神那里接受律法,然后颁布给以色列民。他是中间人,是百姓的代表,他向神献祭使约生效。 基督是新约的中保,意义深远得多。主耶稣必须先受死,神才可以按公义制定这新约。他用自己的血使这约得以成立,并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提前二6)。 他舍己命使属他的人得以承受新约的各样福气。他以自己的永生,保证属他的人必得享这些福气。他现今在神的右边工作,确保属他的人可以在仇视他们的世界里,得享这些福气。这一切都是他作为中保的工作。 主耶稣身负各各他的伤痕,现今被提升到神的右边,为王为救主了。 我们常仰望在高天之上,为自己子民被杀的羔羊; 他的一切荣耀圣徒快将分尝,要为主一同统治万疆。 ~戴雅各 最后,那里有中保耶稣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基督升天后,把他在十字架流血所成就的一切呈献给神。这里不是说他确实将血带到天上去,而是指这血所成就的功绩已在圣所中得到承认。戴雅各再一次用诗句来表达真理: 他的宝血洒在那里,在宝座上又在四周, 他的伤痕在天上宣告,救恩工作已经成就。 圣经将他的宝血,与亚伯的血作比较。不管我们将后者理解为亚伯所献祭牲的血,还是亚伯遭该隐杀害时所流的血,基督的血都比亚伯所说的更美。亚伯之祭牲的血说:「暂时蒙遮盖」;基督的血则说:「永远得赦免」。亚伯自己的血高呼:「伸冤报仇」;基督的血宣称:「怜悯、饶恕、和好」。 一二25 第十二章结尾的几节经文,将神在西乃山的启示,与他在基督里并藉着基督所揭开的启示作一个比较。基督信仰有无与伦比的福气和荣耀,不容掉以轻心。神还在说话,向世人发出邀请,情真义切;弃绝他的,都要灭亡。 任何人不听从神透过律法说的话,都会受到应得的惩罚。人蒙受的益处愈大,责任也就愈大。神在基督里将最完善圆满的启示表明出来。神现今透过福音从天上说话,弃绝他的话的人比触犯律法的人,承担更大的责任,要逃罪是不可能的事。 一二26 在西乃山,神发声使地震动。但将来当他说话时,他的声音更要使天震动。先知哈该实际上已预言这事:「过不多时我必再一次震动天地、沧海,与旱地。」(该二6) 这一次震动的发生时间,是由圣徒被提直至基督的国结束。在基督降临作王之前,天地间的自然界要发生大灾祸。星宿会被挪移离开轨道,引发滔天巨变。然后,在基督千禧年国度结束之时,大地、星际宇宙及大气宇宙,都要在高温中销毁(彼后三10~12)。 一二27 神说「再一次」的时候,他预定这天地最终会完全被挪去。人以为眼可见、手可摸和可把弄的才是真实的,看不见的都不真实;但事情的发生把这样的神话打破。当神完成这筛选、震动的步骤后,只有那些真实的才可以常存。 一二28 将焦点放在可见的、实质的犹太教仪式的人,他们正在拿着一些会被震破的东西。真信徒却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单这一事已足以令我们对神产生热切的崇敬景仰。我们应该用虔诚、敬畏的心,不断地赞美他。 一二29 对于一切弃绝神的话的人,神乃是烈火。甚至是属他的人,他的圣洁和公义既是那样的高超,他们就应该对他存最崇高的敬意和尊崇。 四.鼓励信徒培养基督徒的德行(一三1~17) 一三1 这是希伯来书中谈到实践的部分,作者鼓励信徒培养六样的德行。首先是弟兄相爱的心。所有真正的信徒,彼此之间应有主内一家的关系,并且要在言语和行为上体现这关系(约壹三18)。 一三2 作者鼓励读者殷勤接待客旅。这里可能是指逃避逼迫的信徒,他们难以找到食物和栖身之所;接待他们当然是有危险的。本节也许只是一般的鼓励,劝勉读者接待任何有需要的信徒。 若接待客旅时,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那是足以叫人跃跃欲试的!这当然是指亚伯拉罕的经历,他曾接待三个人,原来他们是神的使者(创一八1~15)。(注36)纵使我们从来没有在家里接待过真正的天使,但我们或会接待一些人,他们的来到就是一个祝福,他们对我们一家的影响,也许有永恒的果效。 一三3 第三个鼓励,关于顾念遭监禁的信徒。意思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指那些因着为基督作见证而遭受监禁的人。他们需要食物、御寒衣物、精神食粮和鼓励。其它信徒所面对的试探,可能是避开与被捆绑的人为伍,以免受到牵连。他们应谨记,探访被捆绑的人,就等于探访基督。 信徒应同情那些遭苦害的人;再一次,意思肯定是指那些遭受逼迫的基督徒。读者不可有一种意向,就是回避因同情心而带来的危险。对于我们,应用本节,可包括同情所有受苦的圣徒。我们应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因此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苦害。 一三4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在罪进入世界之前,神已经引进婚姻,这也是他对人类圣洁的心意。禁欲主义者视婚娶为不洁的,部分基督徒则以其为笑柄和嘲讽的对象。这些态度都为圣经所禁止。 已经结婚的人,应忠于他们的誓言,并确保床也不可污秽。虽然现代人在这方面随便放任,然而在婚姻范围以外的性关系始终是罪。奸淫并不是病态,而是罪恶。而且对于这罪,神必要审判。没有任何一样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逍遥法外的。犯罪的人在这生中已经要面对神的审判──身体的病痛、破碎的家庭、精神上的折磨、个性上的扭曲。再者,犯罪的人除非因基督流血而得赦免,否则神要用永恒的火来惩罚他。 宗教改革时代的主教喇提美尔用宣判性而又勇敢的言词,将以上的真理提醒淫逸的亨利八世。他将一本包装精致的圣经呈献给王。在圣经的封面上印有以下的字句:「神必审判私通和奸淫的人。」 一三5 第六样要培养的德行,就是知足。拥护犹太教的人,他们经常说:「我们有圣所、祭司、献祭,有优美的礼仪。你们有什么?」作者在这里安静地告诉信徒: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这也是笔者所要说的!基督徒所拥有的,与犹太教所给予最好的东西比较,简直是天渊之别──基督徒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他们已经有了基督,更夫复何求呢? 贪爱钱财,会严重地妨碍信徒成长。一块银币已足以盖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盲目,贪爱钱财足以破坏我们与神的关系,阻碍我们的灵命长进。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拥有那作出这应许的一位:「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在希腊文里,如果用上两个或以上的否定句式,就是表达强烈的否定意思。(这与英语的结构相反,在英语里,两个否定句表达正面的意思。)本节的结构带有极强烈的强调语气:句子用了五个否定句式来表示基督不会离弃属他的人! 一三6 诗篇一百一十八篇6节是属基督的人一个信心的认信:「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在基督里,我们有完全的安稳、保护和平安。 一三7 作者指示读者们要想念他们的领袖,就是传神之道给他们、在信仰上的教师。他们为人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他们没有返回利未的制度去,而是执着他们所承认的道,坚持到底。他们中间有部分会为基督的缘故殉道。信徒应效法他们的信心,这信心使他们忠于基督和他的道理,并让神管理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蒙召肩负各样不同的事奉,但都一同蒙召过信心的生活。 一三8 本节与上一节的关系并不明显。或许,最简单的理解是看作这些领袖的教训、目标和信仰的总结。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就是他们的教训之精要。他们信仰的基础,就是认定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一三9 然后是警告信徒防备从假师傅来律法主义的教训。遵奉犹太教礼仪的人认为,圣洁与否在乎外在的礼仪,例如敬拜的仪式和洁净的食物。实情却是圣洁靠恩而得,并非靠律法。将食物分辨为洁净或不洁的律法,其制定的目的,是要让人在宗教仪式上达到洁净。然而,这与内里的圣洁是两回事。一个人在宗教仪式上洁净了,内心却可能仍充满憎恨和虚伪。只有神的恩典能够激励、策动信徒过圣洁的生活。救主为我们的罪受死,我们若爱他,就能「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二12)。毕竟,纵使饮食的规定繁复无穷,也不能使奉行的人得益处。 一三10 我们不可错失「我们有一祭坛」这句话所显出的胜利。在犹太教徒不断嘲讽下,这是基督徒有力的回答。我们的祭坛就是基督,因此,包括所有在他里面所赐的福气。与利未制度有关的人,不可享受基督信仰里更大的福气。他们必须先悔改,并相信主耶稣基督为他们唯一的主和救主。 一三11 献祭规定,要宰杀一些牲畜,祭牲的血会由大祭司带入至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则会被带到营外烧了。营外指围绕会幕之外栏以外的地方。 一三12 在营外焚烧的牲畜只是预表;主耶稣才是预表的真象。耶稣就在耶路撒冷城墙以外被钉死。他是在有组织的犹太教阵营之外,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 一三13 对这书信的早期读者来说,本节的应用是: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应有清楚的了断。他们应一次过放弃在圣殿的种种祭祀,而前来领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作为他们完备的献祭。 对我们来说,本节的应用也类似:今天的营,就是教人靠行为、品格、礼仪或条文得救的整个宗教体系。这是现代教会的体系,其中有按人意定立的神职制度,辅助敬拜的物品,以及种种礼仪的装饰。这是腐化的基督教界,就是没有基督的教会。主耶稣既在营外,我们也当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一三14 对于那些在圣殿里供奉的人来说,耶路撒冷是珍如瑰宝的。从地理上来说,这城是他们「营」的中心。基督徒在地上却没有这样的城;他们心所系念的,是在天上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那里满有羔羊的荣耀。 一三15 在新约圣经中,所有信徒都是祭司。他们是圣洁的祭司,都能进入神的圣所去敬拜(彼前二5);他们也是君尊的祭司,到世人当中作见证(彼前二9)。信徒作祭司所献的祭,最少有三种。第一,将他自己献上为祭(罗一二1)。本节所提到的是第二种:以颂赞为祭,透过主耶稣向神献的。我们一切的赞美和祷告,都是透过他来到神面前的;我们的大祭司,将一切不纯的杂质除去,并加上他自己的纯美。 我们祷告和赞美,基督就加上纯全的香气; 凭着爱香气上升,在神面前献呈。 ~彼特玛莉 以颂赞为祭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神唯一接受的敬拜,是得赎之人嘴唇所发出的颂赞。 一三16 第三种祭就是奉献我们的财物。我们要用所有的物质资源来行善,并与有需要的人分享。这样的奉献生活是神所喜悦的。这与为自己屯积的做法相反。 蒙神膏立的祭司永不逝去,在荣耀的主前昼夜侍立追随。 纵使怀疑不信似洪汛四泛,神隐藏的祭司至终尤存不减。 神炼净的火,要烧去他们属世的渣滓; 神恩慈的心,他们热切慕爱。 他们敬拜的香气,渗神至圣所每一角落; 他们颂恩的新歌,环回天际穹苍。 ~特尔斯脱根 一三17 在第7和8节,作者训示读者应记念他们以往的领袖。在这里,作者则教导读者依从他们现今的领袖。这应该是指地方教会的长老。他们在会众之中,是神的代表。神赐他们权柄,信徒应顺服这权柄。长老作为牧者,为群羊的灵魂时刻儆醒。他们将来要向神交账。交帐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到快乐,也会感到忧愁,视乎由他们领导的人灵命长进的程度。他们若是忧忧愁愁地交帐,所受照顾的圣徒就要失去奖赏了。因此,尊重神所定下的权力次序,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 肆.结尾的祝福(一三18~25) 一三18 作者结束这书信时,要求读者为他祷告。从本节的下半部分推想,作者很可能曾经受到抨击。我们大可以猜想抨击他的人就是那些引诱众人以旧约方式敬拜的人。他申辩说,不管人对他有任何指责,他是良心无亏的,他的动机也纯正。 一三19 另一个要为他代祷的原因,就是他希望能快些回到他们那里去。所说的可能是指从牢狱中得释放。我们只能作这样的猜想。 一三20 他作出一段极美丽的祝福──与民数记六章24至26节;哥林多后书十三章14节;犹大书24至25节并列。祝福的源头是赐平安的神。前面已经说过,旧约的圣徒在良心上从来没有得着完全的平安。但在新约下,我们与神相和(罗五1),并得着神的平安(腓四7)。本节再解释,这平安是基督工作的成果。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证明他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果效,足以一次过解决罪的问题。 基督是好牧人,他为羊舍命(约一○11)。他是大牧人,成就了救赎工作,从死里复活(来一三20)。他是牧长,要回来奖赏他的仆人(彼前五4)。在诗篇二十二篇,我们看见他是好牧人;在诗篇二十三篇,他是大牧人;而在二十四篇,他是牧长。 他是根据那永远的约从死里复活的。邬斯特对这句话有这样的解释: 新约被称为永约,是与前约相比;前约是短暂的。在这永约下,为罪人受死的弥赛亚从死人中复活。如果他没有从死人中复活,就不能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了。有罪的人需要一个活着的祭司使他们这些相信主的罪人可以得生命,而不是一个只能偿还罪价但要死的祭司。因此,新约所给予的祭司,是那位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而又从死人中复活的。(注37) 一三21 在第20节开始的祷告,是希望圣徒能得到装备,在各样善事上…遵行神的旨意。在这里,人神之间有一个很美妙的配合。神在各样善事上装备我们。神又在我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他是藉着耶稣基督成就这事的。然后,我们遵行他的旨意。换句话说,他赐给我们行他旨意的意愿,又赐我们力量行他的旨意,然后我们遵行他的旨意;他则给我们奖赏。 这祷告结束时,承认耶稣基督是配得荣耀……直到永永远远。 主耶稣你配受称颂,天上的颂赞岂能诉说得尽, 你何等配受赞美与敬奉,何等配受万灵众生的尊崇。 ~韦格蓝 一三22 作者催促读者留心他在本书中所说劝勉的话,就是放弃只看重仪式的宗教,要以纯净的动机紧靠基督。 他说只是略略地写了这信。诚然这是事实,因为关于利未制度下的种种礼仪,并这些礼仪的意义如何在基督身上得以成全,可以写的还多着呢。 一三23 这里提到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许多人便以此证明本书的作者是保罗。此外,作者表示他打算与提摩太一同有远行,更加显示作者可能是保罗了。不过,我们既不能肯定,就只好存疑了。 一三24 作者向所有的基督徒领袖和众圣徒问安。我们不应忽视新约书信中信徒彼此之间的问安,并应学习在日常生活上实践。 有一些从义大利来的信徒与作者在一起,他们也向读者问安。这表示本信是写给意大利的信徒或是在意大利写的。 一三25 这卷谈到新约的书信,以恩惠的祝愿作结,至为合适: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这新约是无条件的、白白施恩的约。这约向世人宣告神藉着主耶稣基督牺牲的工作,向不配的罪人施予无限的恩惠。阿们。 附篇 希伯来书给今日信徒的信息 希伯来书对二十世纪的信徒有没有合时的教训呢? 虽然今日的犹太教,已不象初期教会时代一样是主要的宗教,但律法主义的精神已渗透了今日的基督教圈子。司可福在他着名的小册子《按正意分解真道》这样说: 教会犹太教化,比起各种影响加起来,更大地阻碍教会的进展,歪曲她的使命,并在属灵方面把她摧毁。这说法应没有多大的错。教会没有走在与世俗分开的路上,没有听从属天的呼召去跟随主。反而运用给犹太人的经文,来证明教会将目标降低是正确的,就是应对世界的文化有贡献,应聚敛财富,应有庄严的仪式,应兴建雄伟的教堂……并将平等的信徒群体分成「圣品人」和「平信徒」。(注38) 本书呼吁我们,任何宗教信仰没有尊基督为唯一的主和救主,又不认为他所完成的工作足以一次过付上罪的赎价,我们都要与他们分别出来。 希伯来书又教导我们,旧约各种象征所预表的意义,在基督身上一一得以实现。他是我们的大祭司,是我们的祭牲,是我们的祭坛。他在天上的圣所事奉,他祭司的职分永无终止。 本书也教导我们,所有信徒都是祭司,并且凭信心可以随时来到神面前。他们以自己、以颂赞和所拥有的财物为祭献给神。 巴伦说: 仪式主义者致力要在基督教会内推行利未祭司制度,只能看为用他们不圣洁的双手,将愿意与人和好、慈悲的神亲手撕裂为两半的幔子重新缝补,并对那些「因基督的血得亲近」的人说:「站开去,不可到神跟前来。」(注39) 希伯来书教导我们,我们拥有更美的约,更美的中保,更美的盼望,更美的应许,更美的家乡,更美的祭司,并更美的产业──比犹太教最好的东西还好。本书向我们保证,我们享有永恒的救赎、永恒的救恩、永恒的约,并永恒的产业。 对于离道反教的罪,本书作出严正的警告。任何人若自称是基督徒,与基督教会有联系,但后来离弃基督,加入与主的敌人同伙,就不可能使他重新悔改了。 希伯来书鼓励真正的基督徒行事要凭信心而不凭眼见,因为这才是讨基督喜悦的生命。本书又鼓励我们在苦难、试验和逼迫中要坚定地忍耐,这样我们便可以得着所应许的奖赏。 希伯来书也提醒我们,基督徒既享有这么多权利,因而也有很特别的责任。基督既有各种超越的特质,基督徒便成为世上最受恩宠的人。基督徒若忽视这些恩惠,他们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面的时候,就要遭受损失。与在律法之下的人比较,神对信徒有更高的期望;在将来的日子,他还会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一三13) |
下一页 |
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希伯来书11-13章注释(“罪”版)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