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浏览总次数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使徒行传26-28章注释(“罪”版)



  二六1~3我们面前的一幕,被形容为「被奴役的王和受尊崇的囚犯」。从属灵的立场,亚基帕是个可悲的人物,而保罗却得着信心的翅膀,展翅翱翔于身处环境之上。
  亚基帕示意,于是保罗伸手分诉,开始很激动,叙述他成为基督徒的经历。他先表示感激,因他得以向一个熟悉犹太人的规矩和他们的辩论的人面前分诉。他的开场白不是奉承话,只是用来表达基督徒的礼貌,简单地说出事实。
  二六4、5 保罗自幼为人便是个模范的犹太人。犹太人若肯作见证就必得承认,保罗遵循最严紧的正统,是个言行一致的法利赛人。
  二六6 现在,他受审,不是他犯了什么罪,只是他坚守神在旧约向犹太祖宗所应许的。这里,保罗辩论的过程如下:在旧约,神清清楚楚的与以色列的领袖立约,例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大卫和所罗门。首要的约是关乎弥赛亚的应许,他来要拯救以色列民,并统治全地。旧约时代的先祖已死,看不见应许成就。这是不是指神不会履行立约的条款呢?他一定会履行!但祖宗都已死,神又怎去履行应许呢?答案是「叫死人复活」。于是,保罗非常直接地把给予旧约圣徒的应许与死人复活的事连在一起。
  二六7 保罗描述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切切不休地事奉神,为要看见应许得以成就。监于现代教导说,因为被虏,以色列的十个支派已经「不再为人所知」了,所以这里提到十二支派是很重要的。虽然他们已散居在外邦国家中,使徒保罗仍把他们看作一个独特的民族,正在事奉神,渴望那应许的拯救者来到。
  二六8 这就是保罗的控罪了!他相信神叫死人复活,藉以应验他对祖宗的应许。这事有什么不可信呢?保罗问亚基帕和他旁边的人。
  二六9~11 保罗复述生平事迹,说从前他不间断地发动凶残的活动迫害基督的信徒。他倾力与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对抗。既从祭司长得了权柄,他就在耶路撒冷监禁许多基督徒。信徒站在公会前受审时,他必投票出名定案。在各会堂,他屡次对他们用刑,用尽各种方法迫他们否认主。(说他强迫(注78)他们说亵渎的话,不是指他成功地强迫了信徒,而只是说他尝试这样做。)他发起憎厌耶稣门徒的运动,席卷了耶路撒冷、犹太,及外邦的城邑。
  二六12~14 有一次他远赴外地时,路上经历了他平生的一次巨变。他往大马色,带着官方文件──授权他逮捕基督徒,带他们回耶路撒冷受刑。晌午的时候,他被荣耀的异象压倒了。天发光照着他,比晌午的日头还亮。他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查问他:「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这声音还补充说:「你用脚踢刺是难的!」刺棒是非常尖锐的工具,用来强迫顽固的动物向前走,保罗踢的是自己良知的刺,而更重要的是,他踢向圣灵叫他悔改的声音。他永远不能忘记司提反死时泰然自若、恩慈的神情。他踢的是神自己。
  二六15 保罗问:「主阿,你是谁?」那声音回答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耶稣?怎可能会这样的?耶稣不是已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又埋葬了吗?是不是他的门徒偷了他的尸体,放在某些隐密处?那么,他现在怎能向他说话呢?真理立刻在保罗的心里显露出来。耶稣真的被埋葬了,但他已从死里复活。他升回天上,现在从天上向他说话。保罗逼迫基督徒,其实是逼迫他们的主。逼迫他们的主,就是逼迫以色列的弥赛亚──神的独生儿子。
  二六16 然后,保罗简要说明复活的主耶稣基督交托给他的使命。主叫他起来站着。基督在荣耀中向他发出特别的启示,为要指派他做主的仆人,见证当天他所看见的,和将要指示他的所有基督信仰的伟大真理。
  二六17 神应许要救保罗脱离百姓和外邦人的手。这话的意思是在他的事工完成之前,他会在一般环境下得救拔。
  二六18 神特差保罗到外邦人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归到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神。他们因信主耶稣,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杜宁指出本节完美地总括福音的功用:
  1.得从黑暗中释放出来。
  2.得从撒但的权下释放出来。
  3.使罪得赦免。
  4.使失落了的产业失而复得。
  二六19~23 保罗向亚基帕解释,他受托后,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传讲人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证明他们悔改是真实的。犹太人在殿里拿住他,想要杀他时,他正在劝勉人。然而神保守帮助他,他便继续向跟他接触的人见证,传讲旧约众先知和摩西所说的事,就是弥赛亚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
  二六24~26 非斯都是外邦人,或者不能完全跟上保罗辩论的思路。他完全不懂得欣赏一个被圣灵充满的人,冲动地指控保罗因学问太大,反叫他癫狂了。保罗没有半点被激怒、发脾气的迹象,只悄然否认控罪,强调他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他更表示深信王明白他说的事实。保罗的生命和见证不是个秘密,犹太人全都知晓,无疑亚基帕也接到有关的报告。
  二六27 保罗直接问王:「亚基帕王阿,你信先知吗?」保罗自问自答:「我知道你是信的。」这论点的力量是显然、不会弄错的。实际上,保罗是说:「我信旧约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亚基帕王啊,你不也同样相信他们的见证吗?那么,犹太人怎能定我该死的罪呢?或是你怎能为一些连你自己也相信的事而定我有罪呢?」
  二六28 亚基帕感觉到论据有力,于是说:「你这样劝我,几乎叫我作基督徒了。」然而,亚基帕确实的意思仍有商榷的余地。追随英王钦定本翻译传统的人觉得这个王其实准备决志相信基督,认为保罗在第29节的回答证实这一点。也有人认为亚基帕讽刺地问保罗,好象说:「你以为就凭这一两句说服的话,就可以使我做基督徒吗?」换言之,他用笑话去逃避保罗说话的压力。
  二六29 不管亚基帕的话是发自内心还是笑话,保罗的回答是绝对诚恳积极的。无论是少劝、是多劝,他都热切希望亚基帕和一切在场的人都可以进入基督徒生命的喜乐和祝福,分受保罗每一种特权,都要象他一样,只是不要象他有那些锁链。摩根说:
  他甚至愿以死叫亚基帕得救,但不愿把锁链加在他身上。这就是基督信仰。发扬它、应用它吧。那种逼迫人的热诚不是出自基督的信仰。那种愿以死叫人得拯救而不加上锁链热诚的,才是基督信仰。(注79)
  二六30~32 王和巡抚并百尼基与其它官员离座私下商讨。他们不得不承认保罗并没有犯什么该死该绑的罪。或者,亚基帕带着几分遗憾地对非斯都说,保罗若没有上告于该撒,就可以释放了。
  我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撤消上告于该撒一事。不管上诉是否不能改变,但我们确实知道,这位外邦人的使徒必要到罗马,在王面前受审(二三11)。这是神的旨意。在那里也成就他的心愿,就是效法他主的死。

九.保罗启程往罗马并遇船难(二七1~二八16)
  本章描述保罗从该撒利亚乘船到米利大,再往罗马的一次冒险旅程。如果保罗不是船上乘客,我们就永远不会听闻这次旅程和撞船意外。文中有许多航海的术语,有时不易明白。
  二七1 船在该撒利亚启航。保罗受一个官名叫犹流监管。这个百夫长隶属御营──一队庞大杰出的罗马军队。他象新约提到的其它百夫长一样,也是品格崇高、仁慈、处事公正又体谅别人。
  二七2 船上还有别的囚犯,他们跟保罗一样,都是被带到罗马受审的。乘客名单上也有亚里达古和路加的名字,二人都是保罗早期旅程的同伴。他们乘搭的船来自亚大米田──小亚细亚西北角落每西亚的一个城市。原定向北面和西面走,在亚西亚的沿岸港口停留,亚西亚是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省分。
  二七3 船沿着巴勒斯坦岸边向北驶去,到了西顿──离该撒利亚七十哩。百夫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上岸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
  二七4、5 从西顿起,路线横过地中海东北面,在居比路的右边经过,利用岛的岸边挡风。尽管风不顺,船仍驶到小亚细亚南岸,再向西面驶去,经过基利家、旁非利亚,一直到达每拉──吕家的港口市。
  二七6 在那里,百夫长叫囚犯转乘另一艘船,因为先前那艘不会载他们到义大利,只驶向小亚细亚西岸,然后返回原来港口。
  第二艘船来自非洲北岸的亚历山太,载了二百七十六人,包括船员和乘客并一货卡的麦子。船从亚历山太向北面驶去,横过地中海到每拉,正要朝西面驶往义大利。
  二七7、8 一连多日,船行得慢,因被风拦阻。船员几经艰苦,仅仅把船驶过革尼土──小亚细亚西南面尽头的港口。因有逆风,他们向南走,沿着革哩底岛挡风的东面走,绕过撒摩尼海角,转向西面,抵挡强风,直至到达佳澳──近拉西亚城的港口,在革哩底南岸的中部。
  二七9、10 因行船条件不利,已花了不少日子。冬天将近,要远行就危险了。那时应该是九月尾或十月初,因禁食的节期(赎罪日)已过。保罗劝告船员航程不安全,继续行船会令货物和船受损,甚至船上的人性命难保。
  二七11、12 然而,掌船的和船主想要前进。百夫长认同他们的判断,多半人跟他们的看法一样,觉得这港口不及非尼基合适过冬。非尼基位于佳澳以西四十哩,在革哩底南角。港口一面朝东北,一面朝东南。
  二七13~17 这时微微起了南风,水手以为可以再次航行,驶至非尼基。他们起了锚,向西行,靠着海岸前进。不久,有股东北暴风(名叫友拉革罗(注80))从沿岸悬崖扑向他们。船员无法按原定路线行驶,被迫让船随风而去,狂风把船推向西南面,到了一个小岛,名叫高大(注81),离革哩底二十至三十哩。到了岛的背风岸,他们难以系紧拖着的小船。但最后,他们终能把小船拉上来,再用缆索捆绑船底,以防大海浪把船打破。他们非常害怕大风把他们吹向南边,到达赛耳底──非洲岸上一个海湾,那里有很多危险的鱼群出没。为免危险,他们落下篷来,任船飘去。
  二七18、19 他们任由风浪摆布,飘流了一整天后,开始把货物抛在海里。第三天,把船上的器具抛弃了。无疑因为船入满了水,所以要减轻负荷,以免沉船。
  二七20 一连多日,他们看不见太阳和星辰,无助地颠簸不已,不能辨别方向,找不出自己身处的位置。生存的指望就都绝了。
  二七21~26 饥饿叫人更加绝望。众人多日没有吃什么,忙于力保船只安全,把漏入的水倒回海里。或者,他们没有煮食工具。疾病、恐慌、失望又令他们食欲不振。食物没有短缺,但他们没有意欲进食。
  保罗就出来站在他们中间,说明他们有希望。他先温和地提醒他们,本来就不该离开革哩底。然后,向他们保证,纵然这船或会失去,但他们的性命,一个也不失丧。他怎会知道呢?主的使者那夜向他显现,叫他不要害怕,他必在罗马站在该撒面前。神把与他同船的人都赐给使徒了,即是说,神同样会保守他们的性命。所以,他们要喜乐。保罗相信即使船要撞在一个岛上,但各人仍会安然无恙。
  陶恕很有见识,他写道:
  「微微起了南风」的时候,载着保罗的船就平顺的向前驶,船上没有一个人认识保罗。在这颇为平凡的外表背后隐藏着一种性格,也没有一人知道这种性格的力量有多大。但当暴风雨──友拉革罗临到他们时,保罗的伟大即成为船上众人的主要话题了。保罗自己虽然是个囚犯,但也颇严格地指挥船只,作出决定,发号关乎人命的指令。但我想,危机使人看见保罗生命里藏着一些东西,是连保罗自己也未能了解清楚的。暴风雨临到的时候,美丽的理论很快就凝结成为坚固的事实。(注82)
  二七27~29 他们离开佳澳,已过了十四天。船在地中海的亚底亚海飘来飘去。亚底亚是在希腊,义大利和非洲中间的海。约到半夜,水手以为渐近旱地,就探深浅,可能他们听到大浪拍向海岸。首次探得十二丈(即一百二十尺)。稍往前行,探得九丈。为免搁浅,他们就从船尾抛下四个锚,盼望天亮。
  二七30~32 水手恐怕命不能保,想要逃出船去,乘小船靠岸。他们正要把小船从船头放下去,假装要从船头抛下更多锚,保罗就把他们的计谋告诉百夫长。保罗劝告他们,水手若不留在船上,各人必不能得救。于是兵丁砍断小船的绳子,由它飘去。水手被迫在船上与各人同生共死。
  二七33、34 费廉思把第33至37节命题为「保罗丰富的常识」。若要能欣赏这幕的剧情,我们必须认真知道在海上被风暴袭击的可怕。再者,我们也要记着,保罗不是船长,他只是一个囚犯乘客。
  快要破晓前,保罗劝众人吃饭,提醒他们忍饿不吃什么,已有两个星期。这是时候吃点东西,为要顾存身子。保罗向他们保证,各人头上连一根头发也不至损坏。
  二七35 保罗先立榜样,拿着饼,在众人面前祝谢了神,就吃。我们有多少时候不敢在众人面前谢饭祷告呢?然而,又有多少时候这种祷告的声音比传福音的声音还响亮呢!
  二七36、37 众人都放下心,也就吃了。船上共有二百七十六人。
  二七38~41 他们吃饱了,就把船上的麦子抛在海里,为要让船轻一点。附近有岸,但他们不认识那地方。经商议尽后,他们决定可能把船靠岸。他们弃锚在海里,松开先前升起的船舵,他们按位置把它们放下。拉起头篷,向岸行去,但遇着两水夹流的地方──或者是两岛中间的海峡,就把船搁浅。船头在沙中胶住不动,船尾被浪的猛力冲坏,开始裂开。
  二七42~44 兵丁的意思要把囚犯杀了,以防他们脱逃,但百夫长要救保罗,不准他们这样做。他吩咐会游水的,跳下水去先上岸,叫其余的人用板子或船上的零碎东西飘浮。这样,船员、乘客全都得了救,上了岸。
  二八1、2 船员、乘客上岸后,便知道到了米利大岛。岛上一些土人看见船难,又目击受害人在水上挣扎上岸。他们有非常的情分,生火接待这群刚抵岸的人。因为下雨、天气又冷,他们全身湿透又冷。
  二八3 保罗帮助生火时,被毒蛇咬伤。那蛇显然是在浮木之间冬眠。木放在火上,毒蛇迅速苏醒,爬出来袭击保罗。咬住他的手意思不只是盘绕着保罗的手,而是真的咬了一口。
  二八4~6 起初,当地的人就论定保罗必是个凶手。虽然他已经逃难,天理还不放过他,他快便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然而,保罗没有因被蛇咬而产生任何病症。他们就转念,认定他是个神。另一次清楚显示人心、人性善变和易变的一面。
  二八7 当时,米利大岛长是部百流。他在海滩附近拥有不少的田地,这群遇上船难的人就在这里登岸。这个富裕的罗马官尽情款待保罗和他的朋友,提供住宿给他们三日,即是说,直至他可以安排长期住所给他们过冬。
  二八8 神不会不报答这个外邦人的善意。约在那时,他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二八9、10 这个医治神迹的消息很快便传遍整个岛上。随后三个月,患病的人被带到保罗面前,全都得了医治。米利大的百姓为向保罗和路加(注83)表示谢意,到他们离开的时候,多方的尊敬他们,把他们往罗马时所需用的送到船上。
  二八11 过了三个月的冬日,航海回复安全。百夫长和囚犯上了亚力山太的船,……是在那海岛过了冬的。这船以丢斯双子为记,即是加斯图和波勒士。异教徒水手相信他们是保佑水手的神。
  二八12~14 他们从米利大出发,航行约八十哩,到达叙拉古──西西里的首都,位于西西里东岸。船在那儿停泊三日,再前进往利基翁──位于义大利西南隅,即足趾部分。过了一天,起了有利的南风,让船员可以沿着义大利西岸向北走一百八十哩到达部丢利──那不勒斯湾北岸。部丢利离罗马东南面约一百五十哩。保罗在那里遇见基督徒弟兄们,得与他们共处七天,享受相交生活。
  二八15 我们不知道保罗抵达部丢利的消息怎样传到罗马。无论如何,有两班弟兄出来迎接他们。一班从罗马向东南面走四十三哩,到达亚比乌市。另一班向东南面走三十三哩到达三馆。保罗看见罗马圣徒关爱他们的感人场面,感到非常快乐、兴奋。
  二八16 进了罗马城,保罗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另住在一所私人住宅。

十、保罗在罗马被软禁及向犹太人作见证(二八17-31)
  二八17~19 保罗依照要先向犹太人见证主的政策,请犹太人的宗教首领来。他们来到他租用的房子里。保罗便向他们解释案情,告诉他们虽然他没有作什么事,干犯犹太百姓和他们祖宗的规条,却被锁绑,从耶路撒冷解在罗马人手里受审。外邦官长找不出他犯了什么错,想要释放他,但犹太人喊叫不服,保罗只好上告于该撒。上告目的不是有什么事要控告犹太国的百姓,而是藉此可以保护自己。
  二八20 因为保罗没有犯什么罪得罪犹太百姓,才请罗马犹太人来见面说话。其实,他是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被这链子捆锁。上文解释过,以色列人所指望的是指向犹太先祖所立的应许得成就,特别是弥赛亚的应许。这些应许的成就包括叫死人复活。
  二八21、22 犹太人的领袖明言不知任何有关使徒保罗的事。他们没有接着从犹太来论他的信,他们的同胞也没有来报给他们说,保罗有什么不好处。无论如何,他们真的想多听保罗的意见,因为知道他与基督信仰有关,这信仰又是到处被毁谤的。
  二八23 稍后,一大群犹太人来到保罗的寓处,多听他的事。他利用这个机会,向他们见证神国的道,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为此他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
  二八24 他传讲的信息,有信的,有不信的。(不信比单单不接受他的话更强烈,表示正面拒绝。)
  二八25~28 总括来说,保罗眼见这福音,又再一次被犹太国人弃绝,便引以赛亚书六章9至10节,先知受托要把这话向百姓说,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向他们传佳音,他们却不愿听,使保罗再次心碎。看见犹太人这样拒绝福音,保罗就向他们宣告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他表示他们必会听受。
  二八29 不信的犹太人议论纷纷的就走了。加尔文指出,保罗引先知的话,说他们不是,激怒那些弃绝弥赛亚的不信分子,促使他们气愤填胸,要与接受他的犹太人对立。这位改革家实际地应用了这事例:
  最后,基督的福音引起争论,而这些争论既从人的固执产生,任何反对这说法的都只是徒然反对。事实上,要与神共享太平,我们就要与蔑视他的人争战。(注84)
  二八30 随后,保罗在罗马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凡来探访他的人,他全都接待。他可能在这段期间写了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和腓利门书。
  二八31 他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禁止;他享有一定的自由。
  使徒行传就这样结束了。有人认为事出突然。无论如何,开首勾画的传道模式现已完成。福音已传到耶路撒冷、犹太、撒玛利亚,及至这时的外邦世界。
  使徒行传结束后,我们只能从保罗日后的著作推断他生平的事迹。
  很多人都相信他在罗马住了两年后,其案呈上给尼禄,并且宣告无罪。
  然后,他便启程,开始第四次传道旅程。到访之地可能有以下几处,但次序不一定如此:
  1.歌罗西以弗所(门22)
  2.马其顿(提前一3;腓一25,二24)
  3.以弗所(提前三14)
  4.士班雅(即西班牙)(罗一五24)
  5.革哩底(多一5)
  6.哥林多(提后四20)
  7.米利都(提后四20)
  8.在尼哥波立过冬(多三12)
  9.特罗亚(提后四13)
  没有资料显示他为什么及在何时何地被捕。但我们肯定他又再次以囚犯的身分被带到罗马。这次监禁远比第一次严厉残酷(提后二9)。朋友大部分都离弃他(提后四9~11),他并且知道自己离世的时候到了(提后四6~8)。
  传统说法指他在主后六十七或六十八年在罗马城外被斩首。
  关于保罗的颂词,请看他写的哥林多后书四章8至10节,六章4至10节,及十一章23至28节,及我们对这些总结的注解。

附篇 使徒行传中的祷告

  使徒行传是一本成功祷告的研究。刚才在第一章,我们看过门徒在两个不同的场合祷告。主升天后,他们在楼房上的祷告,于五旬节蒙应允了。为挑选犹大的继任人,他们祷告寻求引导,藉着摇签,抽中了马提亚。祷告事例都在整卷书中看见。
  五旬节当天悔改信主的人都恒心祷告(一一42)。其后的经文(43至47节)描述一些理想的情况,普遍出现在这种着重祷告的相交生活中。
  彼得和约翰给释放后,门徒祈求有大胆量(四29)。结果,聚会的地方震动起来,他们都被圣灵充满,放胆传讲神的道(四31)。
  十二使徒建议选出七人处理财政事务,好让他们把时间更多放在祷告及传道上(六3, 4)。然后,使徒祷告,按手在那七人身上(六6)。随后的经节记载传福音惊人的崭新胜利(六7、8)。
  司提反祷告,因他快将殉道(七60)。第九章记载这次祷告得到应允── 一个旁观者悔改归主,他是大数人扫罗。
  彼得和约翰为信主的撒玛利亚人祷告,结果他们接受圣灵(八15~17)。
  扫罗悔改归主后,在犹大家里祷告。神应允他的祷告,差遣亚拿尼亚到他那里(九11~17)。
  彼得在约帕祷告,多加就复活了(九40)。结果,很多人信主(九42)。
  那外邦的百夫长哥尼流祈祷(一○2)。他的祷告达到神面前,蒙神记念(一○4)。天使在异象中向他显现,指示他请西门彼得来(一○5)。翌日,彼得祷告(一○9)。他的祷告获得应允,看见天上的异象,助他预备为哥尼流和其它外邦人打开神国之门(一○10~48)。
  彼得被囚,基督徒迫切为他祷告(一二5)。神听祷告,巧妙地把他从狱中释放出来。祷告的人亦为此感到非常震惊(一二6~17)。
  在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禁食、祷告(一三3),带出保罗和巴拿巴的第一次传道旅程。有人认为「这次旅程是祷告达到最伟大、广阔的领域,透过保罗、巴拿巴和宣教士,旅程触及世界地极,甚至临到我们。」
  回程返路司得、以哥念和安提阿途中,保罗和巴拿巴为信主的人祈祷(一四23)。其中一位是提摩太。提摩太加入保罗和西拉的第二次传道旅程,这是不是祷告蒙应允呢?
  腓立比狱中,保罗和西拉在午夜祈祷。祷告得到应允,地大震动,狱吏和他的家人都信了主(一六15~34)。
  在米利都,保罗与以弗所长老祈祷(一○36),触发一幕感人场面,可见他们对保罗的情谊,以及余生或许不能再见的悲痛。
  在推罗,基督徒与保罗在海滩祈祷(二一5)。无疑,这些祷告一直跟随他至罗马和刽子手的台上。
  船只搁浅前,保罗公开祈祷,为食物谢恩,令凄凉无望的水手和乘客感到安慰。(二七35、36)
  保罗在马尔他岛上为巡抚患病的父亲祷告,结果病人奇妙地痊愈了(二八8)。
  所以,祷告显然是早期教会的生活气氛。当基督徒祈祷,神就作工!

附篇 家庭教会及教会机构

  由于使徒行传中「教会」(希腊文为ekklesia)一词首次在这里(注13)(二47)出现,我们稍停下来,以早期基督徒的想法,细看教会的中心地位。
  使徒行传和新约其余部分所记载的教会常被称为家庭教会。早期的基督徒在家里聚会,而不是在教会的建筑物里聚会。有人说这是宗教从分外神圣的地方释放出来,在普通生活的地方──家庭──聚集。安格说家庭一直是基督徒聚会的地方,有两世纪之久。(注14)
  我们很容易想到他们必由于经济上的需要,迫于无奈,才使用私人房屋聚会,而不会想到是属灵需要的结果。对教会建筑物和教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以至我们认为那是神的理想地方。
  但是,我们确有理由相信,第一世纪的信徒,可能比我们更有智慧。
  首先,当时整个世界面临极大的需要,而基督的信仰又强调爱,若花费千万元兴建华丽的建筑物而罔顾那些需要,实在是前后矛盾。对此,钟思理有以下一段话:
  我凝望罗马大教堂内的耶稣基督婴孩时代画象,上面镶满贵重的珠宝;其后我走出教堂,看见饥饿儿童的面容,就怀疑基督眼见饥荒,是否还会享受他身上的珠宝。我的思想徘徊心间:如果他是这样,我便无法再享受对基督的思想了。镶满珠宝的婴孩基督和饥饿的儿童,象征我们把奢华的国立教堂和教会围绕着基督,而人类社会的基本冤屈却无人理会;基督则与失业、贫困的人一起挨饥抵饿。(注15)
  这不单是不人道,而且花钱兴建华丽的建筑物,一星期使用不超过三、四、五小时,实在是浪费。我们可曾容让自己卷入这个无法想象的梦想世界,甘愿花费那么多,到头来只换取那么少的用途?
  现代的建筑计划是扩展教会的一大阻碍。要缴付庞大的本金及利息,令教会领袖抗拒作出建立新教堂的尝试。任何会友的流失都会危害用来缴付物业及维持教会常费的收入。未来的一代担负沉重债项,这就粉碎教会植堂的希望。
  有人经常争辩,认为我们必须拥有叫人一见难忘的建筑物来吸引教外的人来到我们中间。这不单是世俗的想法,更完全忽视新约的模式。早期教会聚会主要为信徒而设。基督徒聚会,为听使徒的教训、相交、擘饼和祷告(徒二42)。他们传福音,不是邀请人星期日来聚会,而是向那些周围与他们有接触的人作见证。当有人真的悔改信主,信徒便带领他们进到相交,进入家庭教会的温暖之中,好让他们得着饱足,得着鼓励。
  有些时候,邀请人到庄严的教会崇拜是很困难的。人们对拘谨的礼仪存有强烈的反应。再者,人也害怕别人叫他捐款。「教会要的,也不过是你的金钱。」这是常见的投诉。然而,对同一群人来说,很多都愿意参加家庭式的查经班。他们不须对礼仪提高警觉。他们享受轻松自在的气氛。
  事实上,家庭教会合适任何文化,任何国家。或许,如果我们可以环视整个世界,便会看见家庭教会的人数,比任何形式的教会还要多。
  对比起今天堂皇的大教堂,各类大小教堂,以及众多组织严谨的宗派、差会和教会机构,使徒在使徒行传中从没尝试组识任何机构,藉以作主的事工。地方教会就是神在地上传扬真道的代表,使徒也乐于在这个范畴内工作。
  近年在基督教界爆发一阵机构热潮,数字令人头晕目眩。每当信徒想到新构思,要推展基督的工作,便自立新的差会或机构!
  结果是能干的教师和传道人被人邀请离开自己本来的事奉岗位,成为行政人员。假如所有差会的行政人员都在工场上事奉,办公室内对职员的需求便大大减少了。
  机构激增的另一个结果是那一大笔的金钱用来缴付一般的管理费用,于是偏离了直接推广福音的目的。捐给很多基督教组织的金钱,大部分都用作应付维持组织的支出,过于用以达成最初成立机构的目标。
  机构常阻碍大使命的实践。耶稣吩咐门徒把所有他的命令教导众人。不少为基督教组织工作的人会发现,不是一切神的真理都可以教导的。他们不准讲授某些具争论性的题目,为怕得罪那些在经济上支持机构的人。
  基督教机构增多,结果常造成分裂、嫉妒、对抗,对基督的见证,造成极大的伤害。
  试想在本地和海外的基督教机构,情况可谓架床迭屋。每个都为有限的人手、萎缩的经济资源而竞争。再细想这些机构,他们的公开声明都说是出于神的旨意,但其实不少机构的产生都纯粹源自人事竞争。(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一个常见的实况是,机构本身已不再有用处,但他们总有办法长远办下去的。虽然创办人的异象已经消失,动力和光辉亦已失去,但是轮子仍然沉重地向前推动。昔日的早期基督徒有属灵智慧,而不是原始的无知,以致他们没有建立人为的组织机构去作主的事工。凌耳写道:
  有一位目光敏锐的作家把使徒的工作与较普遍的现代宣教方法作对比后,他这样说:「我们建立差会,使徒建立教会。」这个分别是彻底、意义深长的。使徒建立教会,便再无建立其它东西,因为目光所到之处,再看不见需要什么或别的东西比这个更合适。在他们苦干过的每处地方,都带领悔改归主的人成立地方教会;教会中设立长老,是一群长老,而不是只有一位长老(徒一四23,一五6、23,二○17;腓一1),去引导、管治和牧养教会。他们是得主授予资格、得圣徒承认的人(林前一六15;帖前五12,一三1;提前五17~19)。又有教会设立的执事(徒六1~6;腓一1)──跟长老的设立有所不同,他们处理很少但非常重要的事务,特别是教会金钱的分配……他们(使徒)所做的组织工作就只是在各处带领聚会在一处的门徒建立同类的教会。除了本地教会外,并没有别的组织在新约中出现,我们也没有发现什么组织要萌生的迹象。(注16)
  对早期基督徒和带领他们的使徒来说,会众是地上一个由神设立的单元,神选择藉此去作他的工。这类得神应许长久存在的单元就只有教会。

附篇 基督徒与政府

  由于早期的基督徒与福音并进,他们难免卷入反政府权威的漩涡,特别是宗教领袖,当时他们在民事上拥有一定的司法权。信徒对此已作好准备,并沉着地、庄严地应付。
  一般来说,信徒的政策是尊重、服从他们的官长,因为官长是由神委托的,是神的仆人,促进众人的益处。所以,当保罗无意地斥责大祭司后,被要求作解释,他立刻道歉,引述申命记二十二章28节:「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徒二三5)
  然而,当人的法律跟神的命令发生冲突,基督徒的政策便是不去服从政府,并且准备承受后果。例如,彼得约翰遭人禁止传讲福音,他们回答说:「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罢。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四19、20)而当彼得和其它使徒因继续在基督名下教训人而遭指责,彼得回答说:「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五29)
  圣经从没有显示他们曾经或将会作出任何尝试,去推翻政府。在逼迫和镇压面前,他们仍为官长的好处祈求(徒二六29)。
  不用说,他们从不向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屈膝,好得政府那里的好处。例如,巡抚腓力斯指望保罗送他贿赂的银钱,但却落空了(徒二四26)。
  信徒并不认为使用公民权利跟基督徒的呼召互相抵触(徒一六37,二一39,二二25~28,二三17~21,二五10、11)。
  然而,他们不会踏上这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为什么?没有解释。但清晰可知的是:他们是只有一个目标──传讲基督的福音──的一群人。他们为这事工把自己摆上,没有偏离。他们必定已经相信,福音是一切难题的答案。这种确信是深刻的,教他们不会为一些次好的东西如政治而感到满足。

附篇 信徒受浸

  刚才我们看过太监的浸礼。这是众多例子其中一个,指出早期教会教导并实行基督徒浸礼(徒二38,二二16)。这与约翰的施洗不同,约翰的施洗象征悔改(徒一三24,一九4),太监的浸礼则是公开承认与基督同证。
  从不同情况看到,人都是悔改后受洗(徒二41,八12,一八8),无论男女(八12),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都是一样(一○48)。经文里说有家庭受洗(一○47、48,一六15,一六33)。但这些事例中,最少有两个,所谓暗指所有家庭成员信了主。圣经从来没有提到婴孩受洗的事。
  信徒悔改归主后,很快就受洗(徒八36,九18,一六33)。显然这是基于他们承认相信基督。没有人要求设考验期来测试他们声称的真实性。当然,逼迫的威吓可能会禁止人轻易作出声称。
  洗礼没有拯救价值,这事实可见于西门的例子(徒八13)。即使在宣称信主和受洗后,他还「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八23)。他的「心」在「神面前不正」(八21)。
  上文提到,洗礼的形式是浸在水里(八38、39)──「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从水里上来」。即使在今天,很多提倡洒水和浇水的人也同意浸在水里的洗礼是第一世纪门徒的做法。
  有两次受浸似乎与赦罪有关连。在逾越节,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徒二38)稍后记载,亚拿尼亚对扫罗说:「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二二16)两件事例中,得到指示的都是犹太人。从没有人告诉外邦人受洗以赦罪。信徒的浸礼中,犹太人藉此公开断绝与民族的关系,因这民弃绝弥赛亚,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赦罪的基础是相信主耶稣。赦罪的赎价是主的宝血。赦罪用的方法是透过水的浸礼,因为浸礼公开地把他迁离犹太背景,进到在基督里的地位上。
  洗礼的程式──「奉父子圣灵的名……施洗」(太二八19),没有在使徒行传中出现。撒玛利亚人奉主耶稣的名受洗(徒八16),约翰的门徒也是一样(一九5)。无论如何,意思不一定是指三位一体的程式不被使用。「奉主耶稣的名」这句片语可指「藉主耶稣的权柄」。
  约翰的门徒受两次洗──第一次受约翰悔改的洗,然后悔改信主的时候,受信徒的洗(徒一九3、5)。这替那些「重浸」的人开了先例,说他们都是在得救前已经受洗。

附篇 「平信徒」的传道事奉

  我们从使徒行传中学到一个重要的功课,就是基督信仰是一个「平信徒」的运动,见证的工作不是交托给独特的阶层如神甫、牧师,而是每一个信徒。
  夏励加宣称:
  教会在罗马帝国初期赢取其至伟大的胜利,不是靠教师、传道人或使徒,而是靠一些未有按立的宣教士。(注42)
  任杰在文章中说:
  基督信仰开始时,是由平信徒传道的宗教……基督信仰的将来就是靠平信徒了。(注43)
  高伯恩说:
  基督信仰的将来与普世福音事工就落在平凡的男女手中,不是主要落在那些专职的基督教牧师手中。(注44)
  霍雷登说:
  教会阻碍其专门人才……,是活在违背教会元首的意愿和早期基督徒生活模式的光景中。……传福音是整体教会的工作,不单是有职衔的人的工作。(注45)
  最后,司徒雅各写道:
  地方教会的每一个肢体都要出外,透过个人接触,为基督赢取灵魂,然后把这些新生的婴孩带回地方教会。在那里教导他们教义,帮助他们在救赎主的真道上扎根。其后,他们也要出外,作这传福音的工作。(注46)
  使徒时期的教会,没有一个圣品人或牧师统管一个地方的会众。正常的地方教会有圣徒、监督和执事(腓一1)。新约中,每个圣徒都是事奉的人。监督就是长老,守望者,或是属灵的引导人。执事就是仆人,执行与地方教会有关的财政职务等。
  没有一个监督或长老霸占地位作圣品人。那里有一群长老一起工作,作教会的牧者。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呢?他们不是早期教会的圣品人么?」以弗所书四章12节有答案。赐下这些恩赐是用来建立圣徒,让他们可以继续事工,从而建立基督的身体。他们的目标不是要安顿自己,在一地方教会中长久任职,而是朝着教会能独立运作的那日工作。然后他们可以继续前进,建立、强化其它教会。
  根据教会历史学家说,圣品人制度在第二世纪发起。使徒行传时期没有这种制度。这种制度阻碍福音传到世界各地以及教会增长,因为这种制度使太多的东西倚靠在太少的人身上。
  新约时代的信徒不单是事奉的人,他们更是祭司。身为圣洁的祭司,他们因信常进到神面前,敬拜他(彼前二5)。身为君尊的祭司,他们有特权宣讲那召他们出黑暗入光明者(彼前二9)。所有信徒同作祭司的意思,不是指每个人都有资格公开传福音或讲道,而主要是说敬拜和见证。然而,这个意思确指教会中,不再有一个特别属于祭司的阶层,控制敬拜和事奉了。

附篇 宣教策略

  看见一群微不足道的门徒如何在世界的幽暗角落生活,却得着绚烂的异象,要传福音给世人,并实践这异象,这真使人感到战栗。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直接投入这个事工,而且毫无保留地摆上自己。
  很多福音工作,是由当地信徒带着日常职务而不停进行下去的。他们在自己的邻舍间「闲谈」福音。
  再者,使徒和其它人穿州过省,传扬福音,培植教会。他们两个两个出去,或是一大群同伴一起出去。有时是一个年轻的跟着年长的,例如,提摩太跟着保罗。
  基本上有两个传道方法──个人福音工作和群众福音工作。关于群众福音工作,注意有趣的是大部分传讲都是即兴的,都因地方形势或危机而引发的。
  差不多所有记载(在使徒行传)的讲道都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传道人都无法预备讲章;每一个场合都不是预先安排的。(注61)
  如邦兹说,他们的讲道不是一小时的表现,而是一生的流露。
  使徒和同伴有圣灵带领,但这种带领通常得到他们的地方教会印证。因此,我们读到在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按手在巴拿巴和保罗头上,然后差派他们踏上第一次传道旅程(徒一三2)。我们读到提摩太跟保罗一同出外之前,获路司得和以哥念弟兄对他的信任(徒一六2)。又保罗和西拉踏上第二次传道旅程之先,蒙众弟兄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徒一五40)。
  现今常称他们的地理策略是进入大城邑,培植教会,再由这些教会传福音给周围的地方。这种解说似乎过分简单化。基本上,他们的策略跟随圣灵的引导,不管是到大城还是小城。圣灵曾把腓利从撒玛利亚的复兴领往一个在迦萨路上独行的人(徒八26~40)。他又带领保罗往庇哩亚(徒一七10);西塞罗称这城为「迷失的城」。坦白说,我们不见使徒行传中有固定、不变的地理策略。反而,我们看见主权的圣灵按着他自己的旨意行动。
  那里有人对福音产生反应,那里就有地方教会建立。这些教会使主的事工得以持久和稳固。(他们在本地自行管治、维持和传道。)使徒再探访会众,为要坚立、鼓励信徒(徒一四21、22,一五41,二○1、2)和选立长老(徒一四23)。
  使徒和同伴在传道旅程上,有时是自费的(徒一八3,二○34)。有时得教会和个人以馈送支持他们(腓四10、15~18)。保罗作工,不单供给自己,还供给他同人的需用(徒二○34)。
  虽然他们蒙地方教会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又受地方教会的支持,然而他们不是受地方教会控制的。他们是主的代理人,宣讲神一切的旨意,凡与信徒有益的,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徒二○20)。
  传道旅程完结时,他们返回自己的教会,报告神如何透过他们作工(徒一四26~28,一八22、23)。这是个很好的模式,在世世代代的教会中让每一个宣教士跟从。

附篇 地方教会独立自立

  骤眼看来,耶路撒冷议会似是一个宗派的最高法院。但事实却是相反的。
  早期的基督信仰,每个地方教会都是独立的──即是在本地自行管治,没有教会联会作中央管辖。没有宗派,因此也没有宗派总部。每个地方教会都直接向神负责。启示录一章13节写出了这景象,主站在七座金灯台中间,象征亚西亚七个教会。重点是个别教会与基督(教会的头)之间没有代理人作管治。主亲自直接管辖各教会。
  这有什么重要呢?首先,可以避免错误蔓延。假如教会联合一起,由中央管治,那么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及离道反教的势力藉着强占总部及宗派学院,便可大获全胜。教会独立,敌众面对许多独立单位,必要付出抗争的代价。
  此外,在敌对政府当权之世,地方教会独立,实有助自保。众教会一旦联合,极权的政府就得藉着控制总会一小撮领袖,而控制众教会。教会拒绝承认中央管治,就更容易预备在受逼迫的时候,活动可以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
  今天,很多政府──不管是民主或独裁的,都试图要规模细小又独立的教会合并,说不想处理大量的地方单位,倒不如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当总代表。自由政府提供一些益处给教会,从而达致组织联盟。别的政府则以法令强迫教会组织联盟,正如希特拉在德国第三政府时期所做的。在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下,教会向压力屈服,就会失去他们在圣经中的特质,同时也失去抵抗现代主义的能力,在受逼迫的时候,无力在暗里自存。
  有些人会反对,说使徒行传中的教会确受中央管辖,该组织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耶路撒冷议会。无论如何,只要仔细观察原文,会发现那议会并非一个具调节性权力的正式组织,却只是使徒和长老以顾问身分列席的聚会。
  会议并没有召人从安提阿来,只是安提阿的信徒决定要请教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不要约束教会,纯粹作为一种群体的综合意见。
  教会历史已自作解释了。哪时教会联盟起来,受制于中央组织,哪时就加速衰落。不受人为宗派支配的教会才能保存神最纯净的见证。

附篇 神的指引

  早期教会为了有效地在地上运作,就倚靠在天上的元首的指引。但主耶稣怎样使自己的仆人明白他的旨意呢?
  他升天前留下策略给门徒说:「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主升天后,用几种方法向门徒显明他的旨意。
  旧约经卷(诗六25)引导彼得和其它门徒拣选犹大的继任人(徒一15~26)。
  至少有五次,主藉着异象引领他们──亚拿尼亚(徒九10~16);哥尼流(一○3),彼得(一○10、11、17)和保罗(两次── 一六9、10,一八9)。
  其它时候基督徒由环境带领。例如:他们遭受逼迫,分散或被逐出境外(八1~4,一一19,一三50、51,一四5、6)。政府要求保罗和西拉离开腓立比(一六39、40);后来,把保罗从耶路撒冷带到该撒利亚(二三33)。保罗上告于该撒,这个环境定了他往罗马的一程(二五11)。途中船搁了浅,影响了行事的时间和先后次序(二七41,二八1)。
  有时其它基督徒的劝告和建议带出神的引导。耶路撒冷教会派巴拿巴到安提阿去(一一22)。亚迦布预言有大饥荒,驱使安提阿教会捐钱给犹太的圣徒(一一27~30)。安提阿的弟兄打发保罗和巴拿巴往耶路撒冷(一五2)。耶路撒冷教会打发犹大和西拉跟巴拿巴和保罗同去(一五25~27)。保罗和西拉第二次传道旅程出发前,蒙弟兄们把他们交于主的恩中(一五40)。保罗离开路司得,要带提摩太同去(一六3)。因受动乱威胁,帖撒罗尼迦的弟兄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一七10)。庇哩亚的弟兄反而因同一个问题打发保罗回去(一七14、15)。最后,保罗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一九22)。
  除了以上各种引导的方法外,还有几次看来是人直接与神沟通。主的使者带领腓利去找埃提阿伯的太监(八26)。在安提阿,先知和教师禁食祈祷时圣灵向他们说话(一三1、2)。圣灵阻止保罗和提摩太往亚西亚传福音(一六6)。后来他们试图往庇推尼,耶稣的灵却不许(一六7)。
  总括而言,早期的基督徒接受引导是:
  1.透过圣经;
  2.透过异象、预言;
  3.透过环境;
  4.透过其它基督徒的忠告和建议;
  5.透过直接沟通── 可能是一种内在、主观的情况。

附篇 神迹奇事

  使徒行传描述的事迹纵横交织着不少神迹奇事。以下是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
  说方言的奇妙恩赐(二4,一○46,一九6)。
  在圣殿门口医治瘸腿的人(三7)。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因欺哄圣灵而突然死亡(五5、10)。
  使徒从狱中释放出来(五19)。
  扫罗遇见荣耀的基督(九3~6)。
  彼得医治以尼雅(九34)。
  多加复活(九40)。
  彼得见异象,有大布从天降下(一○11)。
  彼得被救出监(一二7~10)。
  希律被主的使者惩罚(一二23)。
  行邪术的以吕马受罚而瞎眼(一三11)。
  保罗在路司得城医治一瘸腿的人(一四10)。
  保罗在路司得被石头打死后复活(一四19、20)。
  保罗见异象,有一马其顿人求他帮助(一六9)。
  保罗在腓立比替一女子驱鬼(一六18)。
  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从狱中获释(一六26)。
  保罗使犹推古复活(二○10~11)。
  亚迦布的预言(二一10、11)。
  保罗在米利大被救,不受毒蛇伤害(二八3~6)。
  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得痊愈(二八8)。
  其它病人也得医治(二八9)。
  此外,圣经提到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二43)。司提反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六8)。腓利行神迹和大异能(八6、13)。巴拿巴和保罗行神迹奇事(一五12)。神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一九11)。
  研读使徒行传,自然会发问:「我们应否期望今天有同一类神迹发生?」回答这条问题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第一,由于耶稣基督是昔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我们应该也可以看见早期教会出现过的神迹。
  另一个极端是认为神迹是属早期教会的事迹,今天我们无权寻求神迹。
  不错,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一三8),但不代表神采用的方法永远不变,例如神降蝗灾在埃及一事就再没有发生过。他的能力没有改变。他仍能行使各样神迹,却不等于他必要在每个年代都要行同一类的神迹。他是神,有无穷的作为。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把神迹放在一旁,认为教会时代再没有此事。把神迹定为只是某个时代的事,而满足于属血气的生活,实在轻而易举。
  我们的生活应该充满超自然的力量。神的手在千变的环境中奇妙行事。我们的眼目要时常定睛在他手上,经历他奇妙、神秘的带领;要在生活中经历不可能发生的事;要知道神正在安排接触的机会、开放门户、驾驭对抗的事。我们的事奉必须与超自然的配合。
  我们应看见祷告得蒙直接垂听。我们的生命接触别人的生命时,就会看见神作工。在东西出现毛病、遇事拖延、意外、损失以及一些看似是灾难的事上,我们应看见神的手作工。我们要经历不寻常的释放,察觉超越本性规限的力量、勇气、平安和智慧。
  假如我们只活在本性的层面上,那么与非基督徒有何分别呢?我们的生命要具超自然力量,耶稣基督的生命藉此流露出来,这是神的旨意。于是,消极的思想会消失,关闭的门会打开,力量也会涌流而出。圣灵增压在我们身上,别人走近我们时,就会感觉到圣灵的火花了。

附篇 传统以外的讲坛

  早期信徒都在教会以外的地方传福音,保罗在亚略巴古讲道便是一例。
  室外是有利位置。从听道和得救人数看来,在逾越节当天的信息可推断是在户外传讲的(注69)(徒二6、 41)。其它户外传道的例证有:八5、25、40,一三44,一四8~18。
  在圣殿的外围传信息至少有三次(三1~11,五21、42)。保罗和同伴在腓立比河边与人谈道(一六13)。在雅典,保罗发表亚略巴古宣言前,也曾在市上传福音(一七17)。在耶路撒冷安东尼堡的台阶上,他曾向忿怒的群众讲话(二一40~二二21)。
  使徒至少有四次在犹太公会前宣讲信息:由彼得和约翰讲的(四8、19);由彼得和其它使徒讲的(五27~32),由司提反讲的(七2~53),由保罗讲的(二二30~二三10)。
  保罗和同伴习惯在会堂传福音(九20,一三5、14,一四1,一七1、2、10、17,一八4、19、26,一九8)。
  私人住所也多次被使用。彼得在哥尼流家中传福音(一○22、24)。保罗和西拉在腓立比狱卒家中作见证(一六31、32)。在哥林多,保罗在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家传福音(一八7、8)。又在特罗亚一住所中讲论直至天亮(二○7)。在以弗所各人家里教导众人(二○20);在罗马所租的房子也是一样(二八30、31)。
  腓利在车上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福音(八31~35)。保罗在船上向人传福音(二七21~26)。在以弗所,他在学房里天天与人辩论(一九9)。
  保罗在腓力斯(二四10)、非斯都(二五8)和亚基帕(二六1~29)面前分诉、传道。
  在八章24节中,我们看到受逼迫的信徒到各处去传福音。
  由此可见,他们相信不一定要在「神圣」的建筑物内才可以宣讲福音。有人的地方,就有理由、有机会让人认识基督。宣信认为:
  早期基督徒遇到任何景况,都视之为见证基督的机会。即使是来到国君、官长面前,也不会隐藏事实,不怕有后果,更不会否认与基督认同的事实。他们来到君王、官长面前,正好是向他们传福音的机会,否则他们根本不能接触这些当权者。可能神容许每一个人都经过我们的路,好让我们有机会在他们的路上留下祝福,把我们的影响力注入他们的心田和生命中,叫他们走近神一点。(注70)
  主耶稣吩咐他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可一六15)使徒行传说明他们在实行这个使命。
  也许我们也留意到,使徒行传记载的传道,大部分都是即兴的。他们通常没有时间去准备讲章。「这不是一小时的表现,而是一生的准备。」所要预备的是传道人,不是讲章。

附篇 使徒行传的信息

  读完使徒行传,最好能回顾早期基督徒的原则和行事方式。个别信徒以及他们所属的地方教会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第一世纪基督徒只为主耶稣而活,是清楚可见的。他们整个人生都以基督为中心。他们生存最基本的原因是要见证救主,热心积极的奉献自己,投入事奉。在人类疯狂地挣扎求存的世界里,有一群热心的基督徒,组成结实的核心,他们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对他们来说,万事都只隶属在这荣耀的呼召下。
  朱伟慈的评论很好:
  门徒在神的祭坛上燃点着圣洁、炽热的热诚,受这火的洗礼。火焰在中央,生命中每个目的和机能,都从火支取力量。这火在众使徒的心灵中,就象大船上火炉里的火,带动这船经过大风暴,及巨浪席卷的汪洋。什么也不能阻挡他们!什么也不能阻碍他们前进。一种强大的力量贯通他们的行动举止。他们有热、有光,因他们得着圣灵的大能给他们施洗。(注85)
  他们传讲的信息以主耶稣基督的复活和荣耀为中心。他们见证复活的救主。人们杀害弥赛亚,但神已叫他从死里复活,坐在天上至高荣耀的宝座上。万膝都要向他跪拜,跪拜那位坐在神右边,得着荣耀的人子。除他以外,别无拯救。
  门徒身处憎恨、困苦和贪婪的环境中,向万人彰显爱,以仁爱回报逼迫,为攻击他们的人祈祷。他们向其它基督徒显示的爱,催使敌人感叹说:「看这群基督徒何等彼此相爱!」
  他们牺牲自己的利益,为要使福音得以广传,这点使我们印象深刻。他们不会把物质财产看作是属于自己的,反而把自己视为神的管家。哪里有真正的需要,就会有金钱迅速送到,应付需要。
  他们争战,不是凭肉体的武器,而是靠着神有大能推翻城堡。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与宗教或政治领袖作战,而是在灵里与天上邪恶的势力作战。所以他们凭着信心、以祷告和神的话装备自己,奋勇向前。基督信仰跟伊斯兰教不同,基督信仰不会用暴力来传播。
  这些早期的基督徒与世界分别出来。他们在世生活,但不属世。他们要见证神,就与不信的人保持联络,但他们从不因享爱世界罪中之乐而对基督不忠。他们以客旅和寄居者的身分穿州过省,要为万人带来祝福,却又不让地上的污秽沾身。
  他们会忙于参加政治工作吗?会为当时的社会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吗?他们认为世上一切的恶疾、弊病都从人的罪性而来。一个人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出原因。政治、社会改革治标不治本。惟有福音能够一矢中的,改变人罪恶的本性。因此,他们不会弄错,不会找次要的救法。无论得时不得时,他们不断地传福音。福音所到之处,化脓的伤口都会消失减少。
  他们遭受逼迫并不感到希奇。受逼迫,是意料中事,这是一向教导他们的。他们不会替自己报复,甚至求平反,只向神申诉,因为神判事公正。他们不求逃避人生试炼,只祈求放胆向跟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宣讲基督。
  门徒面前的目标是把福音传遍世界。对他们来说,无分本地或外地宣教,世界就是禾场。他们传福音,却不止于传福音,即是说,他们不单满足于把灵魂带到基督面前,然后由他们自己挣扎求存。相反,他们把归向基督的人带到地方教会聚会。当中,他们得以学习神的话,在祷告中成长,并在其它方面坚固自己的信仰。然后接受挑战,出外向别人传讲这佳美的信息。
  建立地方教会能让福音工作可以长久进行,并向周围地方伸展。会众属于本地的,即是说他们在当地自行管治、维持和传道。教会之间,彼此独立,但有灵里的相交。教会自己支付开支,没有中央财库或母机构。
  基本上教会是信徒属灵的避难所,不是接触非信徒的中心。教会活动有擘饼、敬拜、祈祷、研经和聚会。福音聚会不会以这些形式在教会举行,而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传福音的机会──在犹太会堂、市集、街上、狱中和逐家探访。
  教会都在信徒家中聚会,而不在特别为聚会而设的建筑物。教会因此有很大的流动性,在逼迫时期,可以迅速、轻易的不公开聚会。
  开始时绝无宗派。众信徒都是基督的肢体,每个地方教会都代表整体的教会的模样。
  教会里并没有圣品人和平信徒的区别。没有人在教会里拥有全权教导人、传福音、给人施洗或主持圣餐。教会晓得每个信徒都有恩赐,也有使用恩赐的自由。
  那些领受恩赐作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的,都不求抬高自己,成为教会不可缺少的职员。他们的职事是在真道中建立圣徒,让他们也同样可以天天事奉主。新约时期领受恩赐的人特别得到圣灵膏抹,作为事奉的装备。这让没有学问、极平凡的人也可以在他们身处的年代发挥影响力。他们不是今天所说的「专业人士」,而是受膏的带职传道人。
  使徒行传记载宣讲信息时,通常都伴随着有奇迹──神迹、奇事,和各种圣灵的恩赐。在较早篇章中,这些奇迹似乎是比较显著,但其实神迹是贯彻整卷书的。
  地方教会开始运作后,使徒或其代表就任命长老──属灵的监督。他们牧养羊群。每间教都有几位长老。
  「执事」这名不是使徒行传里特有的教会职员。「执事」的动词用来描述为主执行的事奉──不管是属灵的事奉,还是世务的事奉。
  早期信徒洗礼是在水里的浸礼。一般印象是信徒悔改后,很快便给施洗。每星期的第一天,门徒就聚集在一起,擘饼记念主。这种聚会可能不及今天的那么正式,似乎是跟一般饭餐或爱筵一并进行的。
  早期教会爱祷告,犹如是系于神的救生索。祷告是认真、有信心又迫切的。他们也禁食,为要把能力完全集中在属灵的事上,不分心,不打盹。
  经过祷告、禁食,安提阿的先知和教师才把特别的传道计划托付巴拿巴和扫罗。二人在此之前也曾事奉主。这次托付不是正式的按立礼仪,而是安提阿的领袖承认圣灵确实呼召他们,表示了教会在巴拿巴和保罗履行的工作上同心合意。
  出外传福音事奉的人不受自己的教会控制。圣灵怎样带领他们,他们就怎样事奉。但他们必会向自己的教会报告,述说神怎样祝福他们的劳苦。
  在此,教会不是一个结构紧密的组织,而是一个活的有机物,时常顺服主的带领而行动。教会的头──天上的基督──指挥肢体。他们也保持受教、有流动性和机敏。所以在使徒行传找不到僵硬的事奉模式。我们喜见事奉有弹性,不死守规条。例如,没有硬性规定使徒在某处最多可逗留多少日子。在帖撒罗尼迦,保罗可能留了三个月,但在以弗所他停留了三年;完全视乎建立圣徒独立、继续地事奉基督要花多少时间。
  有人觉得使徒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城市,倚靠当地的教会,把福音传开至乡郊。是真的吗?使徒有没有这种定规不变的策略呢?还是他们天天遵行主的吩咐──不管是重要的中心区还是偏远的小村庄?
  无疑,从使徒行传中,我们得着深刻的印象,就是早期信徒仰望、倚靠主的带领。他们有所牺牲,全都为主的缘故。他们无人无物,只有主自己。所以他们仰望他,寻找每天的方向,从没有失望。
  巡回传道的基督徒工人通常以二人一组上路。夥伴通常是个年轻弟兄,象学徒一样学习事奉。众使徒时常寻找可造就的忠心年轻人。
  有时主的仆人自己养活自己,例如:保罗以制造帐棚为业。有时有肢体或教会奉献,支持他们。
  另一种深刻的印象是属灵领袖也得到与他们同工的圣徒承认。圣灵授权他们说话带有权威,也是这位圣灵给予其它信徒有属灵的本性去顺服这权威。
  门徒依法服从地上的政府,除非政府不让他们传福音。他们顺服神,不是顺服人。他们承受官方的惩罚,不反抗,更不会密谋谁翻政府。福音先传给犹太人。以色列国拒绝这信息,佳音才传给外邦人。「先传给犹太人」的命令在使徒行传历史中实践了。今天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是平起平坐的──彼此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早期教会的事奉带着大能。百姓因为害怕神不喜悦不义,所以不轻易承认自己是基督徒。教会中的罪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在某些情况下,神会严厉惩罚犯罪的人。例如:亚拿尼亚和撒非喇。
  研读使徒行传,得出最后一个叫人折服的道理就是:假如我们都效法早期教会在真道、牺牲、一心爱主、不厌倦事奉上的榜样,在我们一代,福音就得传遍世界了。
   
下一页

没有评论: